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数为459 662 39人,规模巨大,而且16个州市的总人口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昆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的区域,总人口643.2万人,迪庆藏族自治州40.0万人,昆明总人口比迪庆藏族自治州16倍还多。本文以整个云南省的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代表影响人口地理区域分布最大的两个因子:即种植业产量产值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并用云南省粮食的产量和人均GDP两个指标分别计算出云南各县(市、区)的抚养能力,也就是用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来代表区域的自然人口容量、用GDP的人口容量代表经济人口容量。然后评价了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人口承载情况,目的在于优化云南省人口区域分布结构,以实现云南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人口承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在不同方案下土地与水等资源性因素对深圳未来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并根据对不同方案的结果以及它们对深圳城市发展的影响的评价,从人口、资源环境、政策法律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缓解深圳人口承载压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我国各个地区人口区域分布的合理性,我们改变了仅用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分布的通常做法,通过引用适度人口指标考察了我国各省市经济人口承载容量和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容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各省市人口承载力预警系统,为决策者制定人口发展战略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的人口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是制约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当前,西北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计划生育水平较低,人口增长惯性大,人口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加快西北地区的人口发展,必须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树立环境安全观念,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增长对土地退化的驱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玉芬 《人口研究》2006,30(3):56-60
文章通过定性定量分析西北地区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系统和土地压力响应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人口的增长主要与耕地面积的扩展有较强相关性,与单位粮食亩产增加等变量指标的关系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即便是在人口增长与耕地扩大的关系中,实际的耕地增长和粮食需求也远远大于实际人口增长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在西北地区粮食生产和耕地面积扩大的过程中,人口增长并不如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大,人口增长对土地退化只能承担一部分责任,不构成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口承载力指标系的建立及量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人口承载力概念、内涵、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渊源,可归结为从容量、阈值、能力等角度分别进行的研究。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开放式条件分析框架下的人口承载力已从简单意义上的"量"演变为复杂状况下"量"与"性"才能研究的目标对象。开放式条件作为现今必需的研究背景,结合环境和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大小的适应性,有必要建立衡量和评价人口承载力"质量"的指标系。通过围绕社会经济状况、环境资源、区域人口状况三系统讨论了人口承载力指标系的构建与量化。  相似文献   

7.
高新才  赵玲 《西北人口》2010,31(3):120-123,F0003
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由若干个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子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复合模型仿真模拟预测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状况.并建立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的预警指标体系。复合模型预测数据显示,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呈超载状态.而预警目标值Z=0.979〈1,说明该区没有实现持续发展,乃“磊、乙三个指标小于1,说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和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是影响黑河流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调查,对由于山川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及心理状态的不同所引起的山川各民族经济行为取向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珠海市水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均衡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口均衡的内涵,不能单纯考虑人口自身系统,而应该寻求人口及其相关因素的作用,资源的利用和供给是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资源如水资源甚至是决定人口规模的刚性因素。珠海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并且陆地少而海域多的地理状况不利于蓄水,造成季节性水资源供需紧张。珠海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珠海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加强珠海市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问题的研究,通过估算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寻求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水平,对最终实现珠海市人口均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段玉厂 《西北人口》2011,32(4):67-70
在综述和评价既往关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面临的新背景,并指出了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在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新问题,最后针对问题的治理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择四川省攀枝花市典型旅游城市5县19个景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空间、社会、经济作为三大主要旅游人口容量的影响因子,并改进了社会容量方法,定量分析了攀枝花市旅游人口承载容量。研究表明,空间承载容量成为制约攀枝花市景区发展并限制接待游客容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旅游线路不发达,景区内可达面积小。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旅游人口承载容量的理论和研究体系,可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压力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对人口压力进行界定、对传统评价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把人口与无形资源的状况纳入评价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成人识字率、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及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等项指标,构建了衡量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定量研究人口压力的方法、步骤,并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压力进行了赋值与量化。  相似文献   

13.
里昕  柴剑峰 《西北人口》2012,33(1):1-7,13
从人口承载能力水平看,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总体呈现承载能力梯次降低的格局。无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还是限制开发区人口承载能力满意程度出现了一定分化,人口的不平衡分布在不同开发区之间,以及开发区内部都得以显现。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引导人口向郊区流动,是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比较现实的政策取向。其他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应提高人口承载的短板,限制开发区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人口向宜居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可能度"和人们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同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水平,构建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生态足迹发展情景,对该区适度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在生态足迹缓慢增长情景下的"可能-满意度"最高,对应适度人口规模为3306万人,该指标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人们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因此,重庆市应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人们通过调整消费结构降低生态足迹,这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多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人口增长的规划控制目标,从根本上取决于其人口承载量的拓展潜力.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研究,所面对的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必须充分重视研究对象的系统属性.本文在构建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上海在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标准相对应的各项资源经济要素所能提供的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测算分析.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通过研究历年人口、耕地、粮食动态变化情况,对定西市未来14年人口规模、粮食产量进行预测,进而分析计算未来当地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耕地压力,缓解人地矛盾,保证粮食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蔡莉  王磊 《西北人口》2010,31(4):41-45,50
本文以“新东部”海洋渔业强省——山东为例,参照全国,对比了该区域相对渔业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的理论值与实际值。文章倚重合理的权重选择,研究了从1978到2004年其人口与渔业资源的匹配关系。研究表明。山东渔业资源人口承载力经历了从超载、极大富余到富余三种状态,但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表明“新东部”海洋资源人口承戢力的存在、持续发展与海洋生物技术水平发展、人类生活方式选择、海洋环境生态等多种因素密切关联。海洋渔业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海洋技术掌握的局限性将决定其人口承载力的极值。目前只有抛弃粗暴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方式。才能长久维持人与海洋渔业资源的和谐与互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