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学者们对曲解的研究从把曲解看作是误解的特殊形式到最终承认曲解有别于误解,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策略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研究过程中关于曲解的成因及语用功能的讨论,仍有诸多不足。我们将立足曲解研究的现状,主要探讨其有待更深入系统的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训诂锥指     
古书当中的词语,其意义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有的根本不同,而有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读书过程中我们感到,最易被今人误解、误读从而误注的是第三种情况。人们往往以今度古,或以讹传讹,或指鹿为马,这都给传承古代优秀文化、探讨古人思想造成不利。选取常见古籍中部分较为典型的词语为例,运用训诂学基本方法加以解释辨正,一方面观察词义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分析误解原因。  相似文献   

3.
双关是用了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法,其中谐音双关(Paronomasia)是利用词义不同的两个词之间同音、近音的条件构成的双关.标记理论可以运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运用这一理论对于谐音双关进行解释,从而探讨谐音双关具有的陌生化、经济化、幽默化等效应.  相似文献   

4.
当党中央提出要清除精神污染的时候又有人认为,党的“双百”方针变了。这正如以前有人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会妨碍思想解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会妨碍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安定团结,会妨碍“双百”方针那样,把本来是相互关联统一的事物割裂开来,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另外,有人把反对各种犯罪分子,也说成是“双百”方针在“收”了,这却是把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混淆起来。无论是前者的“对立”,还是后者的“混淆”,都是对“双百”方针的误解与曲解。误解大多由于不了解“双百”方针的精神实质,仅停留在字面一般意义的理解上。曲解大多带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偏见,凡合乎自己口味的东西,就  相似文献   

5.
刻意曲解不同于语用误解,它是听话人在充分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故意歪曲对方话语意义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交际策略,以此来达到交际目的。在刻意曲解过程中,心理因素是刻意曲解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听话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他会如何理解并回应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6.
正确地断句和标点,是整理古藉的基本要求。如果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把句子点破,就会造成对原文的误解或曲解,使读者误人歧途;断句断对了,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上标点,会使人弄错句子的语气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同样会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或曲解。造成断句和标点错误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这样几条:一是不请古汉语语汇和语法,二是不明校,三是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要正确地给古文断句标点,必须掌握比较系统、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校潍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此外,在断句和标点时,要认真通读全文,仔细揣摩,逐句推敲,这…  相似文献   

7.
曲解是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策略。正确区分曲解与误解,分析、掌握曲解现象的运行机制及其之所以会在言语交际中发生的触发条件,从而更好地把握曲解策略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阐释刻意曲解与误解的区别,明确二者的概念范围,论述形成刻意曲解的心理根源。在区分刻意曲解与误解两种语言现象的基础上,从认知和语用角度分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刻意曲解的动因,探讨其运行机制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集体利益的内涵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集体主义原则的怀疑、抵触或否定 ,都与对集体利益的误解、曲解有关。从思维方法上看 ,这种误解或曲解源于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同质同态的理解 ,最初则源于对集体拟人化的错误理解。把集体利益视作同个人利益同质同态的东西 ,即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 ,使对集体主义内涵的解释具有明显的理论缺陷。其实 ,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异质异构 ,其内容包括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关系和建设精神文明 ,且以物质产品为其发展的条件。它是集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是判断真假集体的标准 ,是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概念。由此出发 ,我们可以正确地把握集体利益的绝对性、至上性、权威性 ,认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源流关系 ,澄清否定或误解集体主义的错误思想或糊涂观念 ,更好地坚持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0.
以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料库为依据,根据对方言词语确定的原则,研究老舍中文小说语言中的名物类北京方言词语。将收集到的434个名物类北京方言词语分作表示人、人体及附属、动物和植物、食物、场所建筑、社会事务、其他实体性事物、抽象事物和时空现象等九大类,再分小类作细致描写,根据上下文语境并参考辞书进行逐词释义,同时通过对几部长篇小说表时间的方言词语与通用词的比较,说明老舍作品语言还是通用词占优势,而方言词语的使用都是处于社会下层、文化程度低的市民或劳动者,亦即方言词语的运用在老舍作品中只是社会方言现象,把老舍看作方言作家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情况下误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如果没有一项普遍的规律,要避免误解就变得相当困难。作者研究了许多口语误解的例子并提出了一种图示来解释误解形成的过程。图示表示当误解发生时,说话者与受话者没有处于同一理解层面上。这是解释误解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康德学界对自然法则公式有三种代表性解释:目的论解释、概念矛盾解释、实践矛盾解释,不过它们对于虚假承诺这一事例都不能给出合理的阐明,错误的根源是误解了康德的普遍性、自然法则等概念.康德的准则与法则的差别不是逻辑形式上的差别,而是实践意义上的差别.由此,普遍性的要求并不是逻辑形式上的演化.从最根本上看,"自然法则"并不是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一致性,而是对事物的内在本性的完成,在人那里即是对其理性本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移就”,有的书是这样下的定义:“甲乙两项事物相连时,把属于描写甲事物的性状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移就’。”或者“移就是特意地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的一种修辞方式。”这两个对“移就”下的定义,实质完全一样。其实,其它修辞著作,对移就下的定义也大抵如此,仅措辞不尽相同而已。可是,这些定义,由于对“描  相似文献   

14.
经济合同因文字表达不当常常引起纠纷.其常见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粗心疏漏误写;二是词不达意造成误解或曲解;三是必要条款残缺或不具体;四是条款规定不明确致使理解不同.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经济合同案例来说明这些问题,以引起人们的警示,从而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5.
刻意曲解是日常交际中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指听话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意图而故意违反常规,曲解说话人的话,并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的会话过程。前人对刻意曲解的成因揭示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形成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形成机制解释模型:在刻意曲解的形成过程中,说话人话语本身的经济性以及不确定因素诱发刻意曲解的产生;而听话人主观的交际意图则促使了刻意曲解的实现。话语本身是诱导因素,交际意图是促成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角度去解释刻意曲解的形成机制更能全面概括其形成的条件及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义成分分析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分分析法是研究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效仿语音学家分析音素的方法通过两分法将一个词汇或概念分为更小的一束成分特征即义素.文章对这种意义分析法在解释词汇和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判断词语的可接受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这一分析法仍存在主观臆想性及不能分解抽象概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范畴篇>中,他把个别事物及其属种划人实体范畴,前者为第一实体,后者为第二实体,把其余词语分别划人数量、性质、关系等偶性范畴.一方面,实体能独立存在而偶性则只能存在于实体中,另一方面,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第二实体和偶性则既可作主词也可作谓词.然而,这种划分却忽视了指和谓的根本区别.表第一实体的非复合词语其实就是专名,它只指不谓,仅仅是特定个别事物的标识.所有其他词语都是普遍性词语,它们可指可谓,为同类所有个别事物提供共同的标识和范型--此即所谓意义.符号指谓最玄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词语的结合--把谓词的意义归给无意义的专名.可见,亚里士多德把无意义的专名和有意义的普遍性词语混杂起来分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范畴分为单纯指的无意义范畴和可以谓的有意义范畴,再对有意义范畴作进一步的划分.  相似文献   

18.
试论缩略语的理据:省力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缩略的原因是为了使语言的使用经济、省力,这已是学界的共识。然而,"省力"的内涵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和原则对汉语词语进行缩略可以达到"省力"这一目的?这些问题为汉语缩略语的研究者们所忽略。事实上,"省力"涉及言语交际的双方言者与听者。言者为了省力将词语缩略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听者在理解上的省力,因为如果缩略语的形式让听者费解或误解便会导致不成功的交际。因此,词语缩略所采用的方法和原则必须使得言者与听者达成平衡和默契,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单词或句子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就会出现歧义。单词和句子是由语言符号组成的,并且这些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一个单词可以同时指代几种事物,同一种事物可以用不同的单词来表示。单词和句子是语言形式,是抽象的,随着语境的变化,它们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威廉·易卜森提出,事物可以有多种解释,而不是它本身就有多种涵义。在此,  相似文献   

20.
语言哲学乃是从语言入手以探究语言、世界和人三者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并开拓人的生存空间的科学。而语言特别是其词语的创造,则最能表现出特定语言哲学思想的内涵与起源。这主要是因为,词是通过表达概念而指称事物的,词义是民族人对于生存空间中事事物物的概括反映,从而表现了民族人对于特定事物的指谓、解释与互动关系。从古代汉语词语创造的典型出发,联系相应的文化背景,或可探寻中国语言哲学思想起源的多方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