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之本在于教学。在改革开放和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常规教学无疑将形成“基本教学”与“发展教学”这两大块,而要使当今中国的教育走向真正的素质化,则必定要强化“发展教学”这一块,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本文拟从强化“发展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作一点初...  相似文献   

2.
“教育产业化”经历了从时髦走向暗淡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它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愈加严峻的高校扩招,学校乱收费情况屡禁不止,这使人们不得不再次反思教育能否“产业化”。围绕这一问题,曾引动了学界众多学者的激烈论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不能“产业化”,发展“教育产业化”,必将会将教育引入可怕的“功利性”深渊,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端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重视本体是“十力学派”的重要特征,但无论是熊十力还是牟宗三,都没有关注本体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好像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与时间完全没有关系似的。在西方,自海德格尔做出存在论的区分,以“此在”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后,“此在”便与时间有了天然的联系,此后再谈没有时间的本体,已经没有了可能。中西哲学发展的不同把我们逼上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如果坚守“十力学派”,很难适应西方哲学发展的趋势;如果适应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不讲本体,继承“十力学派”又将成为一句空话。化解这一难题的一个可行思路,是引入“生生”这一古老智慧,对传统意义的本体进行改造,将时间性和空间性加入其中。这是儒家生生伦理学以“生生”为切入点的根本理由。  相似文献   

4.
唐钧  谷进 《社区》2005,(18):19-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我国社会管理的方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小政府、大社会”将是今后基本的社会管理目标模式和社会组织框架。“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政府和企业原来直接承担的部分社会责任出现“管理真空”。于是,遍布全国的“社区”作为一个承载体,被委以重任。但是怎样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真正使“社区”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和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它的立论之基。我们认为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满足现实个人生存、发展的各项需要,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落实。并且,“以人为本”是对“需要异化”的扬弃,在它之中包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就社会理想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就个人发展样态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不同的社会,这给德育提出了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德育功能将在坚持政治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的同时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是中国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7.
刘维新 《金陵瞭望》2010,(13):28-29
近日,南京市副市长、江宁区委书记李琦在东山街道调研时强调指出: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努力在全市“三个发展”中实现新跨越.力争今年跻身全省前十强。这为东山新一轮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围绕这一最新要求。街道将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求新作为.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创新、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东山“三个发展”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以往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理解有“本性说”、“内化说”和“经验说”三种,现代发展起“实践说”。“实践说”以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变革活动为基础,将个体独立探索活动与吸收利用社会历史经验相结合,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开拓、进取个性,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认识水平。这既是现当代教学论的内在精神,人类科学实践活动水平提高的见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应当引起充分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宏观决策,犹如撬动现代化经济的“杠杆”,对这一杠杆“支点”与“力点”的定位安排,是针对未来发展的战略与策略选择。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因素的贡献率,是实现未来发展应选择的主要“支点”。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产业化的高技术项目,这是实现未来发展应选择的主要“力点”。  相似文献   

10.
“审美介入”在这里的再次提出,是生态现状的必然要求和解救生态灾难的必然结果。当然,“审美介入”并不是抽象的,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着人不能无视自然这一对象的生命存在,人对于自然的“失度”破坏,最终掘开的将是埋藏自己的坟墓。因此,我们今天必须以一种“审美介入”的态度重新处理自然和环境发生的问题,从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最终又要落实于对审美价值的认知性教育上。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职教集团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职教集团发展的关键是其运行的可持续性,这与政府有效引导和介入、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利益共同点”等密切相关。强化政府行为能力与责任,在集团内部以资源整合优势寻找“利益共同点”将成为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对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甚大:原有格局将重新洗牌,“小而全”体系将被打破,区域竞争力成为发展轴心,企业群体竞争优势脱颖而出。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区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和产业群落理论这两种产业组织理论的比较和探讨,认为提高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应当实行集群式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继承并发展孟子的“求其放心”、朱熹的“革欲复理”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李二曲提出了“悔过自新”说。这一思想以“有过则改”为立论根据,以“人德之门”为德育功能,以“立人之本”为形上追求,强调在“日用常行”中躬行践履,在“起心动念”处下工夫。从而,“悔过自新”说将儒家“反省内求”的自我教育原则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使二曲从“寒饿清苦”“名字无考”的一介平民走向“耿光四出”的“圣贤”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十五”发展纲要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又一次被重申和强调,这预示着中国绿色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作为我国绿色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绿色食品的发展已有二十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由于标准偏低和体系差异等原因,我国绿色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国绿色食品国际化发展,唯一的出路在于改造绿色食品,发展有机食品,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5.
一面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早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初,就有人认为在文艺“失却轰动效应以后”将出现进一步的分化。其后,又有人指出这一“转型期”的文艺分化趋势当为向着“消费性需求”转移。①在此,姑且不论这些说法的偏颇之处,但是它们至少已经证实当代文艺...  相似文献   

16.
一、将“金三角”战略纳入中国区域发展总战略与沪苏两地发展规划 “金三角”战略不是南通人的一厢情愿,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这一战略的提出,呼应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要使其发展好,必须努力使之纳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战略与新格局中去。  相似文献   

17.
沫若以泛神论及“艺术精神”对庄子思想的言说开启了庄子美学的新识度,将庄子美学由潜在的研究引出了地表。泛神论与庄子思想的融汇使郭沫若在庄子这里发现了“洞辟一切的光辉”,扩张的自我是郭沫若赋予庄子的新意义;将庄子思想与“艺术精神”联系起来是郭沫若独具一格的创造,虽是星星之火,但对20世纪庄子美学的发展来说,实有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8.
李存山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发展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问题上,把文艺服从和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为服从和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文艺的价值标准问题上,把抽象的政治标准发展为具体的生产力标准;在文艺创作的目标模式问题上,将单纯的“道德新人”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批判继承中西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将“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奠定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上。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常常发生“失灵”的情况,这必然带来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后果。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第三只手”,这就是伦理道德。这种伦理道德筑基于以人为本,诉求于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因而拥有巨大的活力和推动力,实在堪称“第三只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