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关于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历来被史学界同仁所关注,论著甚丰。本文拟就9.18M后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原因及后果做一粗略的剖析,意在丰富对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起因考察的视角。9.13事变前后日本经济困窘,为转嫁危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飓风不可阻挡地迅速席卷了岛国日本。这场破坏力极强、波及范围之广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起步晚、经济根基浅薄的日本深深陷入大萧条的泥涡中而不能自拔。1931年B本工业总产值降低到1929年的67…  相似文献   

2.
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一)1937年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信号,但它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的野心,也有一个由妥协到抗战决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也就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之日,即是中.国全面抗战之时。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4.
每当人们提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自然想到“七·七”芦沟桥事变,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在目前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或论著中,都把“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开始。但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可以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不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而是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是其实现占领中国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关键性的一步。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向了向邻国扩张的道路,在明治政权确立之初的《五条誓文》中就有“大振皇国之基础”,“开拓万里波涛,布国成于四方”。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先占领台湾、朝鲜半岛,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再占领中国本部,进而称霸全世界。根据这一方针,1894年和1905年先后发动了甲午、日俄两次战争。通过这两次战争,日本侵占了台湾、澎湖,并把南满和东蒙从俄国人手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在国家、民族危急的严重关头,29军官兵奋起抵抗,全国抗战爆发。由于29军打响了八年抗战的第一枪,其军长宋哲元成为国内外注目的人物,被誉为爱国将领、抗日英雄。 然而,在“七·七事变”至平津沦陷前,宋哲元一方面不甘心自我堕落、与汉奸同伍而遗臭千古;另一方面,也不愿强力与日寇抗衡损伤军队。因而,始终处于矛盾的状态中。为了维持冀察的半独立,为了保存29军的兵力,他幻想和平,热心谈判,企图通过对日让步求得妥协;同时,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全国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维护自己的地盘和声誉,在谈判中也不敢走得太远,完全满足日军的要求。但是,日军此次进攻不同于以往的挑衅,而是要大举兴兵灭亡中国。因此,让步只能给日军调兵遣将以时间,贻误我方抗战部署,挫伤军民抗战锐气。  相似文献   

6.
7月7日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连续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本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在北平西南芦沟桥向中国驻军进攻,二十九军吉星文团奋起抵抗。此为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从小受家庭影响,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在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赵树理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立志创作进步的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学来宣传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壮大的革命力量,使赵树理实现文艺大众化有了根本保证。由于赵树理不断深入工农大众之中,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进行创作实践,不断改进文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解决文艺大众化问题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九一八”以来的不抵抗主义转变为对日作战。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能一改过去的不抵抗政策而实行抗战,决非偶然,从根本上说这是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的结果。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一、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压力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而愈益汹涌澎拜,对国民党政府走上抗战道路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并显示了如下特点;首先,参加阶层广泛。日本疯狂侵华使中日民族矛…  相似文献   

9.
1935年12月,由满铁全额出资、以华北为主要活动舞台的兴中公司设立。它虽然只是短命地存在几年,即被日本掠夺华北经济的总枢扭——华北开发会社所取代,但是从它在“七·七”事变前后所起的特殊作用,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大规模侵华的经济目的,和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经济侵略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继而进攻上海,11月12日上海失守;12月13日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失守。苏南沦为敌后,在苏北,国民党军在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即西撒,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苏北亦沦为敌后。日本侵略军从华中的南、北继续西犯,10月26日侵占武汉,至此,华中大部地区沦为敌后。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刚在皖南、皖中组建的新四军各支队即出师大江南北。接着,新四军游击支队也从豫东向豫皖苏边区敌后挺进。同时,各地人民抗日游击武装也纷纷揭竿而起,从而揭开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陈毅率部在华中…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1895年,一纸卖国的《马关条约》,把祖国的台湾省置诸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一时强使台湾与大陆分离开来。但是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是无法改变的。他们始终同祖国大陆同胞休戚与共,息息相通。他们誓不臣佞,永不屈服。爱国的台湾同胞前赴后继,不断起来开展抗日斗争,使日本在台湾的统治者不得安宁。“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而“七七”事变则宣告中日战争的爆发。为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台湾同胞亦全力以赴,同祖国人民一道参加了这场抗日战争,经过整整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人民抗战的战果是辉煌的。在这辉煌的战果里,就有着台湾同胞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一九三八、三九年至四十年代,战争文学和战争纪实文学在日本相继登场。关于那个时期的历史情况,尽管早已众所周知,笔者还是打算略谈一二。一九三七的七月七日、在芦沟桥发生了日中事变。日中两国从此进入全面战争。  相似文献   

14.
30年代初 ,日本侵略者相继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 ,直接威胁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国民政府逐渐意识到西北内陆地区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开始拟订各种西北开发计划 ,并着手付诸实施。但不久 ,蒋介石的中央势力以“追剿”红军的名义伸入到西南地区 ,西南大多省份随即受到中央直接控制。由于西南的局势较西北更易掌握 ,且建设的基础、条件也远非西北所能及 ,因此西南的建设逐渐取代了西北开发的呼声。“七·七”事变后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 ,由于重庆为陪都 ,并且西南地区有滇缅公路等国际交通要道 ,“国人始终把西南后…  相似文献   

15.
桂系参加淞沪会战经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进一步暴露日本帝国主义者企图并吞我国的狂妄野心,也进一步激起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愤怒。蒋介石于事变后在芦山召开军事会议,公开作了“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次表示准备抗战的谈话,会前曾电邀李宗仁,白崇禧上山共商大计,但李、白想到蒋介石过去扣留李济深、胡汉民事件,心有余悸,不敢赴会,只派了黄旭初和夏威为代表去观察动态,同时电复蒋介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率领下,立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一一五师挺进晋东北,首战平型关,取得了震惊中外的第一个大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之后,一一五师之一部在聂荣臻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活跃在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的边缘地带,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七日,成立了以聂荣臻领导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我,一个经历过这场战争的幸存老兵,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现简忆于后,以志纪念。(一)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中国驻军奋起抵抗。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爱国群众纷纷响应,抗日的怒火迅速燃烧起来。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面前,国民党中亲日派大唱“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投降亡国论调。国民党的主体英美派则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  相似文献   

18.
“西战团”的成立及其初期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战团”即“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简称,它诞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延安,是当时全国文艺界奔赴抗日前线的第一个文艺团体。 “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外御强敌。延安古城立即沸腾起来了。设在延安师范学校的抗日军政大学校部、东关的抗大第七、八、九、十、十一队和城内府衙门的第十二、十三队的青年  相似文献   

19.
“不抵抗主义”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七个年头中,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华始终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对应政策,即不抵抗主义。正是这个主义,解除了国民党北方军队的武装,使中国丧失了东三省领土,造成了华北危机,并导致了芦沟桥事变。对日本的侵华,举国愤慨,国民党军政要员也发表了不少声明和演讲,但语多灰色阴沉,即或有慷慨激昂之词,也是空话,毫无抗日主张和计划。事变的第二天,吴铁城在北平召集省市两整委会谈话时说:“希望对日军占沈事,以慎重沉着态度,表示意见。”(1931年9月20日《申报》)9月22日李石曾在北平市党部扩大纪念周上讲:“沈阳事件,吾人可证实国人须和平奋斗,不要感情冲动,须团结内部,一致抗日,自可成功。”(1931年9月22日《申报》)外交部长王正廷,则完全寄希望于国联的裁判,9月21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八年四月间,在鲁南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六十军四万多名云南人民的子弟浴血奋战,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七.七”事变后,云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抗战情绪十分高涨。同时,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指导下,云南编组成陆军第六十军,军长卢汉、参谋长赵锦雯、军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第一八二师师长安恩溥,第一八三师师长高阴槐,第一八四师师长张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