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婚姻支付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向婚姻资助和姻亲互惠变迁的过程。婚姻支付实践背后蕴含的是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变迁,从儿子单面养老到儿女双面养老的家庭保障、重家族关系到重姻亲关系、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深刻的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2.
安徽南村的婚姻实例表明,其支付实践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到婚姻资助的变迁过程,婚姻支付流向由婚姻偿付时期从婆家流向娘家变更为婚姻资助时期从婆家娘家共同流向新婚夫妇家庭,呈现出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农村社会经历从家庭本位到个体本位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3.
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认为南村婚姻支付实践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到婚姻资助的变迁过程,婚姻支付流向由婚姻偿付时期从婆家流向娘家变更为婚姻资助时期从婆家娘家共同流向新婚夫妇家庭,呈现出子辈权利意识兴起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农村社会经历从家庭本位到个体本位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4.
务工潮兴起后,农村贫困地区形成以务工收入为主的经济结构,外出务工成为村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和重要生活方式。这一重大变化导致了村庄婚姻模式的变迁,最明显的就是忽略了传统婚姻习俗,形成一种婚姻程序简单化、结婚快速化和婚姻个人化的新模式。传统婚姻习俗对于婚姻具有积极的正功能,村民在新经济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对婚姻关系稳定、姻亲关系建构,乃至于亲密代际关系的建立都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加速老龄化推动中国养老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背景下,农村丧偶老年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婚姻方式实现养老目标即“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日益增多。本文基于晋西南F村的田野调查,呈现了“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演变趋势,运用家庭政治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揭示了“通过婚姻的养老”现象的形成机制和深层意涵。“通过婚姻的养老”是在社会转型和家庭现代化变迁背景下,家庭内部成员围绕养老责任分配进行博弈、斗争、妥协等互动的产物,是家庭政治从父代主导型向子代主导型转变过程中,农村丧偶老年人为应对“子代弃养”的现实而进行的一场群体性“养老自救”行动。这种以养老为主要目标和以交换为核心机制的农村丧偶老年人再婚行为的功能并不在于揭示了某种可重复的、恒久的价值,而在于完成了某种不可重复的、一时的任务。需警惕其转变成为在婚姻自由的宏大叙事下对农村丧偶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丧偶女性进行另类控制和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徐朔风  陈璐 《理论界》2005,21(5):162-162
家,与婚姻联系最密切的产物.研究古代婚姻习俗势必得从家"入手.那么,"家"字究竟是怎样反映古代婚姻习俗的呢?我们从"家"的字义,意义形成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家"进入两性或婚姻话语场后与"室"的连用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家"字几乎涵盖了婚姻的全部精髓.无"婚姻"就无"家",无"家"不成"婚姻".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与招赘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招赘婚姻是古老婚俗,也是非正统的婚姻模式,具有女娶男嫁、夫从妇居的特点。中国古代招赘婚姻的存在,其本质原因是宗法制度的要求和传宗接代的考量,社会性别视角是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中国当代招赘婚姻的产生,其原因是多侧面的,既有经济、法律因素,又有婚姻观念和婚姻价值因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招赘婚姻已显示出性别平等、民主协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质,是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和养老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美不同地区的人进行婚姻沟通方式的异同以及婚姻沟通方式与婚姻满意度进行调查,同时对不同文化中的"要求/退缩"的概念进行梳理。研究发现,"要求/退缩"的婚姻沟通方式受到文化因素和教育时间、收入等的影响;在地区差异中,美国被试呈现最多的"妻子要求/丈夫退缩"的沟通方式,其后依次是中国城镇被试、中国农村居民和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中国农村被试呈现最多的"丈夫要求/妻子退缩"的沟通模式。"要求/退缩"作为一种消极的沟通模式,直接影响人们的婚姻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从初婚年龄变化、认识途径变化以及决定方式等几方面可以看出 :城乡婚姻差别十分明显。城市更趋向于个人婚姻 ,而农村家族婚姻的特征较明显。产生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是生产方式的差别。在相同的生产方式下 ,婚姻制度还受到经济环境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从已有研究来看,婚姻礼仪的研究处于多学科的分析框架内:历史学视角重视脉络辨析;民俗学视角重视文化解读;人类学视角侧重意义追寻和理论探讨;社会学视角侧重社会变迁和宏观背景.目前的婚礼仪变迁研究在连贯性、系统性、研究重心分布、研究视域以及中西理论视角差异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树立问题意识、加强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双重分析是婚姻礼仪多学科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试析共和向帝制转型时期的古罗马婚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转型时期,古罗马人的婚姻由"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过渡,婚姻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但从实质而言,没有大的变化.在罗马人的婚姻中,重要的既不是爱,也不是欲望,而是忠诚.婚姻的实质就是生育合法的罗马公民,以巩固和延续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以苏南农村的并家婚姻和招赘婚为切入点,分析了外来青年在苏南农村婚姻市场中不受欢迎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因在于双方具有不同的惯习,传统父权制的变迁以文化冲突的方式发生在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试图招赘或并家的本地人作为文化革新者,需要面对的是传统嫁娶婚的父系制力量,因而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冲突的真正原因乃是并家婚姻对父权制文化的更改所带来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婚姻转型在农村中有所体现,但农村婚姻行为中的大量陋俗成了婚姻转型的障碍,尤其是早婚、重财、再嫁难、买卖婚姻、陋婚等一系列陋俗成为当时华北农村婚姻的组成部分,而剔除这些陋俗就成了民国农村婚姻转型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左传>所记各色婚姻现象为我们认识春秋婚姻文化提供了丰富史料.以婚姻六礼、送媵、烝报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制婚姻结束了蒙昧时代的群婚和血缘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对维系社会稳定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宗法制的操纵之下,婚姻日渐成为政治集团钱权交易的工具.然而,人的情欲的张扬是不可压抑的,代表着自由婚姻的私奔、择婿和从属于边缘婚姻的面首,显示出人性归于原始本真、追求愉快和满足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家庭养老"到"五保供养"再到"新农保"的漫长发展历程。然而,纵观这一历史变迁,大都存在着重生存权、轻发展权,重个体公平、轻群体公平,重权利、轻义务等诸多法理困境,这无疑会对我国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生重大影响。有鉴于此,需要在农村养老保障统一立法的前提下,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政府财政投入,继而推动城乡养老保障统筹协调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其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杨筠  傅耀华 《天府新论》2015,(1):154-158
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属于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变量之间关联性强的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传统研究范式从人口主体安全和人口客体安全两个维度展开,人口安全理念对婚姻挤压的传统研究范式提出挑战.新的研究视角引入婚姻场域视角、社会性别视角和流动性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一个具有系统性、多层次、跨学科的婚姻挤压与人口安全问题新研究范式,并用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其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边境地区的跨境婚姻问题近年越来越凸显。跨境婚姻人群大多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水平低,初婚年龄偏大,是造成娶外籍媳妇的主要原因。婚姻习俗中择偶标准的俗定、女性离乡择偶、生育文化的性别偏好、人口性别比的上升,边疆农村青年婚姻观念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传统向新型、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是促使边境贫困山区跨境婚姻行为增加的重要因素。婚姻挤压因素造成的边民择偶外溢,是缓解贫困大龄边民的婚姻、家庭困扰的合理方式,同时也存在很多管理困难和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罗马王政与共和早期,姘合是没有婚姻权的社会底层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同居方式.到共和末期,随着婚姻类型从"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的转变,姘居在上流社会开始盛行并成为他们逃避婚姻的主动选择.帝制以后,统治者给予姘居合法的地位.姘合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古罗马一种独特的婚姻现象.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婚姻满意度的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满意度即已婚夫妇对其婚姻关系满意程度的评估 ,是衡量婚姻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婚姻满意度主要包括物质生活满意度、躯体愉悦满意度、夫妻调适满意度和人格及行为满意度四个方面。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我国当前婚姻满意度状况进行分析 ,并以此反映出我国当前由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过渡的婚姻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20.
在婚姻情爱的众多禽鸟象征中,凤凰颇具特色.凤凰在婚姻情爱中的表现形式,其一为象征情侣或配偶,如: "凤凰配"、 "双凤配"、"鸾凤配"、"龙凤配"等;其二为情感的寄托物.凤凰的"性"变决定了其在婚姻情爱的象征中的角色演变.以凤凰比拟婚恋,不仅体现了情爱的和美、热烈、深厚,而且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子佳人的理想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