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是一门诱导的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仍不免尴尬.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长期强调感性体悟,把教学聚焦在经过读思之后的豁然贯通上,不求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高,使诱导这门最基本的教学技术始终未得到真正的实行和系统的研究.现存的传统语文教学研究资料的零散而缺乏系统,只有感性的经验而缺乏理性的阐述,只有语录式的结论而缺乏过程性的分析就是明证.这与时代社会有关,也与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有关.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作官,作官不成则做学问,学问做不成则教书,或边教书边做学问.教书是壮夫不为的小技.教学研究大多是在无可奈何时才做的.正因为很少有人在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上下功夫,缺乏一生、一代乃至几代锲而不舍的追求,所以历时一千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一直呈趑趄之状,诱导作为极重要的教学技能长期“养在深宫人未识”,至使今天的研究只能从低起点开始,本文的撰写正是试图作这种低起点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因为教学目标的迷失,教学内容的杂乱,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主体的被动,造成了教学低效。必须找准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重塑教学主体,以识、诗、思三位一体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以感悟、背诵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相似文献   

3.
串讲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它比较适合于汉民族的语文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加强字词句教学,使基础知识落实。特别是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大,有些文章不串讲,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接受有困难。所以,串讲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还是需要的,不过,应加以改造。 所谓“串讲”,就是有“讲”有“串”的一种教学方法。“讲”就是“讲解”,讲解学生所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包括生字的形、音、义。“串”就是“串连”,串通句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教法》是师范院校中文系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这门必修课既属于中文专业课,也属于教育专业课,是“双专业”之间的一门跨学科。恩格斯说过:“科学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前途的。”《语文教材教法》的发展肯定有着广阔前景。本文拟就构建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能说会写”是对语文教学核心任务的精要概括的话,那么作文教学便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过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消极心理,学生往往对作文“望而生畏”,导致这语文的“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如何让学生从作文消极心态的阴影里走出来呢?我的思路是: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语文形象教学法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因为形象化的东西能帮助人理解和记忆,所以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中学各科教学活动中,语文也不例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师们在工作中创造出许多新颖别致的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我国语文教学工作质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语文形象教学法主要有:绘画法、图解法、譬喻法、体态语言法、故事法、形象记忆法、演示法、电教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的联系纵横交错,形成了语文教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交叉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宏观上对语文教学改革作出相应的反应,自觉运用整体原理,把握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综合研究。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讲求内部联系的和谐组合和立体交叉效应,才能使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识同是决定同义词辨释优劣高下的首要问题.在认识"一义相同"是同义词识同的标准后,就要解决如何识别一群词"一义相同"的问题.不少的研究者曾提出许多识同方法,但都由于不明同义词的正确界说和误解等义词而不能成功.事实上,从词义的相同程度,同义词可分理性意义等同而附加意义有异的异称词和理性意义有同中之异的一般同义词. 对前一类,可围绕异名别称,用"同一概念"和"同一对象"两种识同法;对后一类,可围绕一个词义的主要、基本部分相同,用"浑言通义"识同法;还应该运用可共用于这两类的文献训诂材料识同法、古人替换使用识同法.  相似文献   

9.
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入素质教育后,教学的方法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多年来的教改并没有能够实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标.为了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反思后认为:在单一改革教学方法不灵的情况下,应当同时改革教师的备课方法.为此,本文从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备课方法的挑战与呼唤及历史发展的必然等方面论述了系统备课法是顺应这一挑战而产生的产物,并论述了采用系统备课法的价值;^研究了素质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加快备课法改革的几个有关问题:1、要加强系统备课法的研究;2、要以“系统备课、科学教学、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和方向来改革教师备课方法;3、坚持实践探索与有较高层次理论指导相结合;4、采用多角度多方向研究的方法;5、尽快建立系统备课法的研究与训练软件资料库.  相似文献   

10.
谈话法这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存在争议的教学法。本文尝试从谈话法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的角度,探讨对这种教学法的一种扬长避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主观性具有跨语言的共性,中日人称代词都是语言中的主观性标示,但二者的用法却不尽相同,这同说话人的认知方式有着内在联系.日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反映出日本人习惯从主观识解方式出发认识客体对象,而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反映出中国人的识解方式比较灵活多变,时而从主观时而从客观识解方式出发认识客体对象,听话人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不断作出调整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语感新探     
语感新探阚兴礼语感问题历来受到重视。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①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近几年来,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有识之土又不约而...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目标,它应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位、各个环节,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自然不可例外。本文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着落点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回学科教学有一个立足点、着落点的问题。如果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能力,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整体设计、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训练手段;如果立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教师势必时时揣摩考试内容、考试题型、考试答案,教学方法、训练手段也会随之变化,教学的着落点与前者也会迥然两样。毋庸讳言,由于教学立足点的错位,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进了胡同:…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改革喊了多少年,也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教材教法的改革,还是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没有什么大的突破.教材篇目虽有变动,但它的体例基本上仍然是文选的老脸谱,这就谈不上多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学方法一如既往地多种教法并存,一部分教师仍然主要采用十分陈旧的注入式教法,一部分教师已经采用启发式教法,还有一部分教师开始引进现代启发式教法(诸如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我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设定了"多识少写"的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的认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代词的教学长期以来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原因在于照搬了实词的教学方法.代词就其本质特征来说,处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过渡地带,它的使用明显带有虚词的特点,因而必须借鉴虚词教学的手段:教学重点可以确定为代词的虚用用法,包括无义代词、任指代词、虚指代词,难点为这些代词使用的固定格式;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模拟语境法、比较法、列举法、改错法、造句法等.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语文讲读课,主要是就范文教学而言的。范文教学早已有之,而把范文教学改称为讲读课,那是后来的事。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我们以为这是和探讨、认识范文教学基本教学方法有关系,其目的就是试图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认识范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说明范文教学在方法上应是有讲有读,不能光靠老师讲。文化大革命前,还提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中,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当今教学中,很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无不与发展思维有密切的联系,发展思维更是发展智力的核心问题.发展思维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思维的方向性就是语文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中需要探讨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有作者的思路,教者有教者的思路,学者自然也有学者的思路.这思路就体现了思维  相似文献   

19.
“动 上/下”结构的语义和用法都比较复杂。现有的关于该结构的描写已相当细致、全面,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这是因为:(1)详细的描写必然导致条条的罗列,这常会使汉语水平有限的初学者望而却步;(2)单纯的描写只能告诉学习者“是什么”或“有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如为什么“写上名字”和“写下名字”表示的情景是一样的?为什么是“回答 上”而“答应 下”?这些现象属于语言习惯还是秉有理据?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动 上/下”结构的语义和用法进行分析,并就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叶老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又说:“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里说的“比较”.“比勘”,就是指对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着某种联系的文章,作比较分析.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比较的内容十分丰富,文章标题,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修辞逻辑,字词句篇,都可作为比较对象,进行比较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