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记忆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进行区分和认同。人类学视野中的“记忆”分为个人记忆和社会或集体记忆,其中“社会记忆”作为一种广泛和深远意义的社会现象,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恭城平地瑶“盘王婆”祭仪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记忆”的人类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身体实践"是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这本书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是社会学和人类学讨论集体记忆如何保持问题时的一个专有名词.既然存在一种叫社会记忆或集体记忆的东西,那么我们通常就会认为,"社会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无非是通过文字,口碑、仪式和文物来表现,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历史"或者"文献"的问题.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艺人表演时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来传承社会记忆的方式以及乡村的口述史对于传播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以撒拉族为例,探讨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在其文化再生产和族群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集体记忆分为历史记忆、社会记忆和个体记忆,本文主要研究撒拉族的历史记忆,探讨一个无文字的简单社会(人口较少民族)借助族群的历史记忆如何维持族群边界、强化族群意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论壮族的族群记忆--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壮族族群现存的为族群或族群中的大多数所共享的记忆形态的历史性考察,以壮族族群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延续为背景,探讨在几千年的历史时空变幻中,壮族族群的集体记忆经历了怎样的传递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族群的自我表象施加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众史学的一部分,公众记忆产生的条件与公众史学一致,即能认知和思辨的公众和能自由对话交流的空间.公众空间在这里是一种社会建构,具有时间和社会维度,它决定了产生于其中的公众记忆具有文化性、社会性和集体性.本文主要探讨公众记忆的定义与特征,从公众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近十年来陆续实施的“城市记忆工程”,进而剖析档案与公众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实践记忆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西实践、记忆知识谱系的梳理及田野经验的考察,界定实践记忆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生活、行为或仪式实践活动中,耳闻目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习得的文化记忆;然后爬梳个人记忆、历史记忆、社会或集体记忆、"体化实践"等记忆概念和理论关系,在厘清实践记忆来龙去脉的同时,也对以往的记忆理论做出反思;最后强调实践记忆的情境性或在场性特点,对知识活动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阐明实践记忆立足现在、重构过去和开启未来的时间线性与多元复合特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借用了心理学中对记忆的划分和欧洲学者维果茨基(L.S. Vygotsky)、巴赫金(M.M. Bakhtin)等人的中介概念,认为人是能使用工具(象征)的动物,所以记忆是一种经过中介调节的行动。将其同人类学的田野资料结合起来观察不同记忆共同体(mnemonic communities)对过去不同的解释。认为记忆共同体之间的差别关键在于“中介”,即集体中每个成员都用的文化工具——叙述工具。叙述模板对记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间口头叙事是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建构的一种历史记忆与历史表述.它是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和阐释,是为强化群体认同和巩固群体凝聚而进行的策略性表达.本文通过对一个彝族撒尼村寨世代相传的地方性传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月湖村人对本村寨历史的集体记忆和革根阐释,进而说明"小地方"的口述吏不仅隐藏着"大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而且表达了村寨共同体以及家族力量时村寨象征性资源的争夺与平衡.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中部甘谷县和通渭县交界处的城子川,因特殊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态,在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经历着频发的灾难,“天灾人祸不断”构成了城子川人深刻的集体记忆.从灾难的合理化叙事与积极应对的视角观之,灾难的发生成为了城子川人逐一定位生息之地历史过程的重要节点,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使当地人能够凭借灾难穿梭于历史与当下的日常之中,经由将灾难常态化,不但主观地解决了在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中“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勾勒出了他们繁衍与存续的文化脉络,更通过具体的信仰实践实现了社会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0.
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其民族集体认同的记忆形式,表现为族群群体对祖先的历史的追忆以及其社会建构行为,本身具有的集体性、变动性、差异性和承继性的特点.研究发现,跨界民族的保守性历史记忆对族际关系甚至国家间关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积极引导历史记忆有助于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明天是费先生的周年祭日。在先生故去的一年里,学者、普通百姓,只要是有些文字能力的人,大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先生的悼念、缅怀和纪念。而我,作为先生的学生,除了接受媒体采访,除了在此之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费孝通与江村》以外,没有写过一篇有关先生的文章,甚至在2  相似文献   

12.
时间、历史与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观念往往与个别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性质有关,有些时间观念是由其社会文化中其他更具支配性的基本文化概念来界定的.在基本文化分类概念的探讨上,时间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研究课题,而且是基本文化分类概念上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族群的社会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其单纯作为表述、建构、传承的方式,其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这种具有反思意味的讨论明显兼有学术转型中的学理义涵。鉴于此,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研讨,大家集中就理论要件、记忆本体、记忆载体、记忆与认同等进行了研讨,以下为讨论综述。参加者包括:葛荣玲、朱志燕、罗正副、樊昀、艾丽曼、张卫红、谭红春、温春香(以发言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14.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安东尼.史密斯的族群—象征主义理论,分别从神话、仪式两方面论述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以及族群认同的变动,认为族群认同既是情感—象征的,也是工具—政治—经济的,我们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利益、竞争的分配和规则。  相似文献   

15.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历史研究和教育事业。 1928年,先生19岁,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一文。当时,整理国故和全盘西化的争论很活跃。他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中西并取,用其所长。这篇学术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始。在此后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西交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文学理论和历史教…  相似文献   

16.
清 晨 6点多钟 ,从电话里得知了先生离去的消息 ,一时有些发木 ,心想怎么会 ?6号去看望他时 ,还听他说了不少话。虽然明显地感到先生的衰弱 ,但因为听钟宜老师说那天的状态比前几天好 ,心中真祈望是转机又一次出现了 ,因为先生的生命力一直那么旺盛顽强。与先生有关的情景 ,远远近近的 ,纷至沓来。几年前 ,先生在我心目中还是一个有些遥远的名人。因为大学是在南方读的 ,没听过先生的课 ,而且早先的专业是世界文学 ,对民俗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所以对先生的影响和贡献只能算略知皮毛。记得有一年 ,学校的周报搞了一个“学者写真”栏目 ,写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