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自现代化的宏伟叙事拉开帷幕以来,凉山彝人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作为彝族传统婚姻制度重要组成的婚姻聘礼亦呈现异化之态,高价聘礼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在“高价聘礼”背后,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的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自现代化的宏伟叙事拉开帷幕以来,凉山彝人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作为彝族传统婚姻制度重要组成的婚姻聘礼亦呈现异化之态,高价聘礼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在"高价聘礼"背后,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的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聘礼的种类与消费结构、聘礼的名目及社会功能以及聘礼运作规则等问题做了探讨.文章认为,加强对聘礼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婚姻缔结过程中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殊需要,以及各个民族有关婚姻家庭的社会文化规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宁 《回族研究》2001,(3):52-55
宁夏扶贫移民工程 ,将处于绝对贫困境地的西海固回族群众迁至黄灌区 ,进行开发性生产 ,使其形成“造血”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西海固回族的贫困问题。这一政府行为与回族历史上的大迁徙相比较 ,其正向性和自愿原则尊重了回族的决策权、自主权和发展权 ,调动了回族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这一工程不仅开发了土地和水利资源 ,而且对于回族聚居区的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回族的人文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人力资源和民族传统的开发 ,以及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作者在宁夏南部一个回族聚居村单家集所开展的调查为基础,对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和通婚圈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认为,如果在研究聘礼的同时留意它与嫁妆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补偿、互惠和财产转移等多重经济意义。在嫁娶过程中,男女双方父母的部分财产以实物、现金等形式转移到了新郎和新娘组成的新家庭中,从而为新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宁夏南部乡村回族社区的通婚圈是在地理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和亲友网络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论增设回族史补充教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在中国历史教材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补充编写乡土教材或当地民族史教材”①。宁夏是回族自治区,编写回族史补充教材是宁夏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试就回族史补充教材谈几点粗浅认识。一、编写回族史补充教材的意义1.回族教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10年,回族穆斯林民间报刊大量出现成为一种十分醒目的文化现象,其中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民间创办的<开拓>杂志持续办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民间社会影响最深,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突兀的"符号".本文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透视,认为这一凸现在改革开放社会大背景上的文化现象是回族穆斯林之文化自觉与精神渴望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文化现象作为应合大社会变迁的滥觞于民间的文化自觉运动,又成为20世纪末回族穆斯林文化振兴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语言禁忌与回回民族的人文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族语言中禁忌现象的形成,基于民族宗教文化和社会人文心理.它是回族语言的特殊标记.回族语言禁忌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类是避讳,一类是别同.这两种语言禁忌,透视出了回回民族的民族情感和人文观念,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买莉 《回族研究》2021,(1):39-44
西海固文学的发生是作家长期在底层浸泡后生发出来的对这片土地与民众的叹咏,他们书写的内容、方式、态度等共同构成一种文学现象,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格局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在西海固作家中,石舒清与马金莲的创作颇具个人色彩,石舒清在文体自觉中创作短篇小说,表现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趣味,他对缥缈梦境的书写成为西海固文学中别致的样态。马金莲的叙述能力在西海固作家中格外显眼,强韧的叙述动力与其长期的底层经历与扎实的情感体验相关,这些特点在长篇小说《马兰花开》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王晓霞 《回族研究》2011,(4):114-118
民国初期的回族虽然在经济及社会发展方面仍在较低层次上徘徊,但在思想与文化方面却受到近世以来涌入中国的新思潮、新文化气象以及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回族新文化运动的热潮,回族知识分子一方面以兴学校、办报刊觉醒民众,另一方面也对回族宗教与社会习俗进行反思与改革,要求回族在应对时代变化中实现自身的社会发展。宗教观念上大力...  相似文献   

11.
丁雪梅 《回族研究》2001,(3):99-104
一、回族史研究论我国回族史学的优良传统 /马明龙翁乾麟 / /回族研究 ,第 1期 4~ 9页《大清律例》回族法律条文研究 /王东平 / /回族研究 ,第 2期 9~ 13页蒙元时期的穆斯林签军 /马娟 / /回族研究 ,第 2期 14~ 18页论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丁明俊 / /回族研究 ,第 2期 19~ 2 2页民国时期的西海固回族社会状况 /丁万录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第 1期 5 3~ 5 7页由族称看回族的民族性格特征 /马金宝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 ,第 3期 45~ 5 0页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云南回族研究成果述评 /马兴东 / …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本文将以中国朝鲜族音乐为载体,分析其音乐内容、音乐现象与中国乡土社会的关联,从传统音乐及新音乐作品分析朝鲜族人民在乡土社会中具备怎样的集体人格及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13.
回族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关于都市回族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多数都是零散的个案描述和具体问题分析,缺乏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探索.本文将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个案,探讨具有更为普遍性的中国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即传统都市回族社区是以怎样的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这种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本文将以中国朝鲜族音乐为载体,分析其音乐内容、音乐现象与中国乡土社会的关联,从传统音乐及新音乐作品分析朝鲜族人民在乡土社会中具备怎样的集体人格及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回族穆斯林都是一个对外开放性极高的群体,正是由于其积极开放的心态,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生根、繁衍生息.当代回族穆斯林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但是中国穆斯林的同意融入,并不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文化界限消失"以及"宗教信仰同质化".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对外开放性,也不是绝对无节制的.回族穆斯林在开放的同时,确实存在着一个文化心理底线.中国回族穆斯林在现代化过程中,虽然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产生出民族文化特征不断消失的现象,文明交融是一个趋势.但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冲撞回族穆斯林的文化心理底线、文化生存底线,也必将引发其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6.
移民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系统的重建,还是社会系统的重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民开发区之一,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回族内部教派门宦的差异性,没有将同一教派门宦的回族群众集中安置,在移民开发区新形成的众多回族村落中出现一个回族社区多种教派门宦并存的现象,导致宗教活动场所过多,布局不尽合理,对回族社区的整合与重构带来不利影响,无形中也增加了移民成本与回族群众的经济负担。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移民安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支在中国环境下借助伊斯兰文化基因孕育和成形的民族,回族的民俗处处体现着伊斯兰文化的保守和汉文化的儒雅.作为辨别民族身份最直观和清晰的符号,回族服饰以朴实、素雅的风格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而其中的精髓——头饰,已是回族服饰展现其美学思想和审美能力的灵魂.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回族头饰的渊源、设计和社会功能展开解读,以为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8.
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生育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资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回族生育文化现代变迁为主题,探析了回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国家话语与回族生育文化的性别观念、回族生育文化的变迁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语境下趋就了回族女性主动性发挥的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回族女性在国家权力、国家话语与传统文化的互动过程中逐渐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国家生育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怪圈,使回族传统社会文化惯性与国家计划生育的制度约束显出不均衡与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抗战结束后,依据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案>等决议案,1946年11月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尽管此次"制宪国大"召开在国内政局纷争扰攘的背景下,但对于民主政治企盼已久的中国社会各界仍然对其抱以极大热情,寄予很高的期望.人们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对国民大会及相关内容提出种种看法和要求,表现出人们对民主宪政的渴盼和极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回民的国大代表名额问题即是在此过程中由回族社会提出,并经回族社会各界的多方呼吁力争,获得一定解决.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回族社会的近代政治意识与高度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0.
回族社区与回族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浓缩着回族兴衰起落的历史变迁,烙刻着本民族的文化性格.回族社区不仅是回族精神世界的物质存在形式,还是孕育回族的“母体”,是大分散的回族立足中国社会的根底.回族社区作为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规范其行为,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等教育功能.深刻领会回族社区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对回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