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龟兹石窟是我国现存大量西域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它是探索龟兹佛教历史、思想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犍陀罗佛教就是龟兹石窟中主要的佛教,其艺术特色除了在佛像、笔画上直观的展露,更深刻的思想艺术更是在石窟的每一个地方表露无遗,不管是建筑形式、经文残卷还是石窟中流淌的空气,都带有古代西域佛教的艺术气息。文章对西域犍陀罗佛教的思想艺术进行探究,从龟兹石窟寺探究西域佛教艺术的发展道路,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旃檀佛据传为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佛像.此尊旃檀佛从其造像面部特征、发髻、肉髻及衣纹、装饰来看,兼具犍陀罗造像的风格和初唐造像特征,同时也具有初唐造像的写实性和过渡性特点,很可能是汉藏政治、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解说《佛说阿弥陀经》汉本收入《大正藏》№366,367号;藏文本题为;梵文本作:Sukhāvat: -Uyūha-sūtra; Amitāyur-Uyūha Sūtra。以上三种文本均见重于当世。汉文本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公元1—2世纪时,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经有此经在犍陀罗地区流行。汉文本最早为鸠摩罗什译,一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再译,题改为《小无量寿  相似文献   

4.
禅宗与中国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禅宗作为一种学说,一种关于物我、佛我关系的学说,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的杂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宏大博深的艺术,是一种既为广泛实践又最具备抽象性以及审美境界的中国艺术.自然它必然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禅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方佛及其图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清凡 《西藏研究》2007,18(2):31-36
五佛思想是密教金刚乘的根本宇宙观,五方佛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标志佛教神系的完备和系统化。然而五佛体系的完善定型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图像的变化也反映出密教哲学思想的发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五佛的演变进行简单梳理,并对五佛组合、五佛形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进行分析,指出五佛图像变化与密教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海棠山摩崖造像与阜新地区清代密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以其造像众多而称“像教”,由汉代初传至晋,造像尚具有浓郁的犍陀罗的风格。南北朝出现具有汉族士大夫瘦骨清相、褒衣博带特点的造像,及至唐代,造像的结构更趋于合理生动,佛、菩萨神态庄严、形象饱满、特征中原化,体现大唐活泼自信的审美情怀,故唐代佛教造像有“菩萨如宫娃”之喻。同时由于密教的流行,神奇而狰狞的密教造像也开始出现。元明清三朝是密教盛行时期,由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传授的“梵式”造像自元代流传下来,并由西藏传入内地,不同程度地与中原传承的唐代造像风格相融合,进而形成内地略异于西藏的密教造像风格。清代,密教的弘传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内地的密宗造像是以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如承德、北京、五台山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密宗造像则一直鲜为人知,该文介绍的正是有“黄教东部中心”之称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密宗摩崖造像。  相似文献   

7.
图像在当代视觉文化结构中呈现的特征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民族符号图像语言的呈现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以民族符号的图像语言为视角,寻求民族文化审美建构实质以图像语言为文化创作的目的和具体活动内容.图像语言的审美文化与精神性的民族艺术,两者在当代审美认知中共同促进新的视觉文化产生——以数字信息技术传播的民族符号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黄葳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80-181
信息传播与创新是平面设计的传播方式,利用摄影的艺术语言,充分地表达出设计者的意图与理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摄影图像的艺术表达效果.因此,人们思想的更新、科技的发展,都为摄影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平面设计的文化创新提供支持.将广告摄影与平面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必然的,而文化应用与文化创新也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阿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前仅在藏传佛教遗存中得以准确辨识,本文在相关壁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图像特征、相关经典,并对其在藏区流传的背景及往生信仰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卢素文 《中国藏学》2022,(6):14-22+212-213
青海玉树迄今发现有5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大日如来佛堂内石刻和恰冈石刻图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和毗卢遮那佛与二菩萨,皆与毗卢遮那佛有关,另外3处石刻图像为十方佛、佛传、初转法轮图和礼佛图等。文章通过对玉树勒巴沟吾娜桑嘎石刻和贝纳沟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的图像和藏文题记进行研究,认为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所刻的“毗卢遮那佛+二弟子+十方佛+《普贤行愿品》”的组合表现了毗卢遮那信仰与华严信仰的结合,吾娜桑嘎石刻中“释迦八相+骑象普贤+骑狮文殊”的组合则与法华信仰有关。这两处图像的出现,体现了吐蕃时期流行的毗卢遮那信仰与以敦煌为代表的汉地法华、华严信仰的结合,是汉藏佛教交流中出现的新的图像样式,为研究汉藏文化在佛教信仰方面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1.
柱式是欧洲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柱式分为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罗马五柱式是希腊三柱式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西方古典柱式艺术是西方建筑文化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成为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典范。鸦片战争后,西方古典建筑柱式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近两千年间,与封建君王关系密切的佛教高僧层出不穷,他们在宫廷的传法活动,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他们又往往要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如鸠摩罗什被后秦姚兴尊为国师,大量翻译佛经,佛驮跋陀罗受南朝宋武帝刘裕敬重,传播禅法于江南,又如玄奘与唐太宗,法藏、神秀、义净与武则天,八思巴与元世祖忽必烈,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从元代开始,藏传佛教受到元、明、清三朝皇室的  相似文献   

13.
齐欣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145-146
平面设计艺术是一种将生活性和艺术性通过文字、图像、颜色等表现出来的设计.在文化多元化、国际竞争激烈的环境下,21世纪的今天,动画设计己逐渐成为一项新的学科艺术门类.和平面设计艺术一样,在不失所要表达的幽默感和夸张性的同时,动画艺术也在强调主观创造性,强调客观的以及基本的合理性.巧妙而抽象的形象以及丰富的联想空间正是动画设计的意旨.从自身出发,我们可以利用平面设计的语言和自身强大的文化元素来提高现代动画设计的艺术性和竞争力.就平面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本文作了浅谈.  相似文献   

14.
护身     
《中国民族博览》2015,(3):26-27
护身,佛教的护身功能,与广大百姓关系密切,是借助神佛加持的力量,用以保护自己,避免困难或惩罚。藏族人相信所有的灾害、不吉和各种魔怪引起的疾病都是可以预防和抵御的,佛的图像是带有特殊神秘力量的,放在嘎乌盒中随身携带,可以得到神佛的庇护。装在嘎乌盒中的匝嘎利,依个人的祈求愿望,而请画师绘制自己喜爱的尊像,放与嘎乌盒的匝嘎利,通常不会成套,即使成套绘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和卓越成就享誉后世,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然而,对于形成了一个以希腊人为主体,有着相对统一文化的希腊世界,却始终没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以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从独特的地理特征、希腊人的黩武精神、城邦的狭隘民主、城邦自治的原则等几个视角进对此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方文明的摇篮,拥有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希腊,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拥有数千岛屿各自的民间艺术。同样悠久的历史,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东西方两个古老文明,邂逅之时总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今年的盛夏,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的中国舞蹈代表团远赴希腊参加第七届国际民俗舞蹈节,履行了一次两个古老文明的艺术之约。  相似文献   

17.
让炯文化是在藏区流行的对自然生成之物的崇拜,其内容多体现为佛、法、僧三宝。该宗教艺术形式在苯教时期就已出现,其中的物质形成观念、万物有灵的学说与苯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炯文化也体现了西藏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石头文化,表现为对天然形成无任何人工痕迹的特殊形态石头的崇拜。  相似文献   

18.
宝卷念卷是明清以来带有信仰特质的民俗宗教活动,土族活态宝卷念卷是最近发现的唯一现存的少数民族宝卷念卷。这一民间说唱与民俗宗教文化是土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土族宝卷中《佛说大明六字真言嘛呢经》是土族宝卷中历史最早,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宝卷。这部宝卷保留了民间教派宗教的思想内核,但受当地浓厚的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黄金草原>记载了从法老时代至公元10世纪的埃及历史以及古代埃及的文化.这些不仅对于研究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具有较大价值,还对现代人了解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丧葬习俗、天文历法等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为研究古代埃及统治者的王朝世系提供了文字材料.  相似文献   

20.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