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享受作为一个人的本体论的问题,具有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不容我们再忽视它,同样,也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简单地把享受直接等同于享乐,或把享乐混同于享受。应当看到,享受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是与现代人的创造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体活动或本体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西古典哲学家们正是在人的本体论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一般来说,享乐概念是古典道德哲学家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而道德哲学又不过是思想家们对人的伦理生活的一种价值判断,也即是说,是一种通过观念来对人的实存施加作用与影响的意识机制。在古典享乐论的道德哲学家和以享乐为自己之生活立场的人那里,享乐意识正是这样一种观念力量。道德上的享乐论者把享乐作为唯一的生活理论和生活目标,看作是生存的基本态度,是人的感受性的原则。他们强调在人的感受性活动中由感受而获得的快意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是在个体、群体和类等许多层次上同时进行着的。个体是"一类事物的单个存在",是相对于群体、类来说的,是指单个的人。但是,人作为个体、群体和类是辩证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既是一个个体的人,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分子;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这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二重性。本文着重研究人的社会层面发展与类发展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围绕个体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哲学家,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时代和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可悲的、是荒芜的:一种哲学和一个哲学家也不能离开他的时代、他的民族,离开了时代和民族的哲学和哲学家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时代能够产生哲学家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一个哲学家能遇上一个好时代那是他的福气。”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哲学家,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时代和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可悲的、是荒芜的;一种哲学和一个哲学家也不能离开他的时代、他的民族,离开了时代和民族的哲学和哲学家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时代能够产生哲学家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一个哲学家能遇上一个好时代那是他的福气."  相似文献   

5.
自孔德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以后,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超验的本体论研究就一直受到西方哲学家们的猛烈抨击与批判,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从反基础主义角度所作出的批判则更是把这种批判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至整个哲学的存在价值都受到了严重的怀疑与挑战.不过,近些年来西方哲学界也出现了一股复兴形而上学的思潮,它在吸收近现代反形而上学成果的基础上达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重构,这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标志着西方哲学有可能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学四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学家们要么对人诉诸一种纯客体的直观方面理解,片面地强调人的客观性而否定人的主体性,要么对人的本质诉诸一种纯主体的理解,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性方面,当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诉诸实践的理解时,就既不是单纯客观性的理解,也不是单纯主观性的理解,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理解。在对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是从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的观点出发,而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则强调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但从辩证思维的方面去把握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时,应赋予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一种辩证统一的理解。在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们大都强调抽象的、一般的人性与本质,而时下的人们大都否认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方面,其实,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应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在对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上,人性与人的本质既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既克服了以往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人的本质问题)理解的片面性,又揭示了人的本质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即人是能动与受动相统一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类”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并且是人完成了本质统一的存在状态。按照马克思揭示的人或社会的三种基本“形态”,即从群体水位、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当今时代是个体本位主导的时代。这种以普遍个人为主体的格局在显示其强大的力量和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的矛盾、弊端。这预示着,今天人类面临的已是在充分发挥个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如何从个体本位向类本位转变,即向更高的第三形态自觉“类主体本位”方向发展的问题。虽然我国现实中还处于个人主体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但仍需要类理论去引导、规范人的发展方向。走向类化已不再是理论理想的问题,它已经变成了生活现实的客观追求。  相似文献   

9.
1.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对人的研究来说,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只注意阶级,忽视了类与个性的研究。“类——群体(阶级、民族等)——个体”本来是人的三种存在形态,但由于种种原因(“阶级斗争为纲”是主要的),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历史唯物论只讲阶级,讲类和个体(个性)就是“离经叛道”。由于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竟背了“黑锅”,它被指责忽视了“人”。其实,在马克思那里,类和个性本来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所以单就人的问题的研究来说,历史唯物论也有必要“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对人的问题的探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1984年似乎没有进展。随着学术自由的提出,今年以来发表了不少有关文章,现将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对人的抽象同认识任何事物一样,研究人也离不开抽象。抽象既是一种认识能力,又是一种认识方法,而能力和方法都有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两种可能。黄枬森认为,中外哲学史上一在讨论的人性问题,就是对人的抽象或对人的本质的抽象问题。人性指的就是人的共性,只要我们承认人是一个类,就回避不了对其共性的抽象。人的共性是很多的,抽象的主要任务则在于把人的本质,即人的最根本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衡量学生观察、想象、思维、言语等多种能力的重要尺度。中学生写作始终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是指人的思维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这里仅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这个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即思维的个体发展。它也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中学生写作与思维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从控制论角度加以探讨。一、控制论的涵义控制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创始人是美国学者诺伯特·维纳。他将动物和人与机器的某些控制机能加以类…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存在”问题是十分古老的哲学问题。在两千多年前的圣哲——亚里斯多德那里“存在”就已经作为最高的和最重要的哲学范畴被称为“第一哲学”最根本的对象。在亚里斯多德看来,“存在”问题是一个古往今来始终都让哲学家们头痛的难题。而询问一个存在者的存在根本上也就是询问这个存在者的“本质”,这样存在问题就被归结或等同于“本质”问题。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然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晚年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引起了哲学家们广泛的关注,他们先后从不同的立场对其进行了阐释和改造,使其理论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许茨、哈贝马斯等人的贡献尤其突出.尽管他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否定它是一种视域性的存在,这正是生活世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传统世界观祛魅后的哲学家们为人类生活寻求新视域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们的心理是一个应受到比通常在叙述哲学史时所给予的更多注意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比逻辑分析的一切企图更能把各种哲学体系的意义弄得清楚一些。——[德]赖欣巴哈“格式塔”,是德文“Gtsta It”一词的译音。意即“形状”、“样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观察,是科学认识活动中获取直观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有效途径.它历来都是科学哲学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15.
按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形而上学"恰恰是要扬弃存在的分离或者分裂,因而它本身是拒绝抽象的.可是,千百年来,形而上学却作为一种抽象形态扎根于人的头脑之中.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形下的形上诉求,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思维根源.以追求世界终极解释为旨趣的本体思维犹如一个蒸馏装置,会把一切现实的内容都过滤掉.二是人的矛盾性存在方式,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生存论根源.人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人的灵魂总不满足于有限性的束缚,企图超越肉体、"小我"以及有限性的约束而实现永恒.  相似文献   

16.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实践追求的实际内容。而对“人”的理解存在着“个体”和“类”两种意义上的理解。自由主义从类本质意义上抽象谈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具有极大欺骗性和虚伪性,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片面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误读。从马克思的本真语境出发,辩证理解个体与类的关系才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中“人”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一题材的自然属性对一般虚构性作品具有同样对应式的潜在影响,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世界模式化的表现,它是一个特定生活题材抽象而又具象的存在形态。历史文学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它对历史原型有某种特定的指谓性,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不能象虚构性作品那样将原生对象完全撇置一边不管。历史文学的题材对象是一个优势和局  相似文献   

18.
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一定的语境紧密联系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使用语言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同理,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看社会、看生命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它所指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静态的、局部的概念,更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遥远的概念,而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全局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的概念。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认同,大都抱有一种积极态度,这一点应该给予肯定。但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对认同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的方面看,经济全球化给人们的认同带来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甚至会引起人们认同观上的一系列变革。从消极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也使人们面临着难以摆脱的认同困境。在人作为类的、群体的、个体的存在视域下,这种认同困境表现为个体认同的焦虑、群体认同的消解,以及类认同的悖论等。一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了个体认同的多重焦虑。焦虑通常是指对人生存状况的一种心理体验,它表现为对将要发生的且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