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直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80年逝世。省历史学会、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于今年6月5日,在西北大学召开了学术座谈会,纪念陈直先生逝世十周年。陈直先生于1950年经教育部长马叙伦推荐,由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聘请,来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一生著述三百万字,涉及史学、考古、文学各个方面,尤在秦汉史与秦汉考古上建树极丰,所著《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居延汉简研究》、《文史考古论丛》等书,在国内外史学界享有盛誉。陈直先生生前还担任陕西省社联、陕西省历史学会的顾问。他的学术遗产,是我省史学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为缅怀这位长期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研究并为我国学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宗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邀请历史界、考古界、文博界专家、学者50余人聚集一堂,于2000年6月2日举行了“纪念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就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与学术业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关于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方法,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陈先生从来不以考据自拘,而重视史实宏观和史实意义的阐扬,在“求真”这个基点上,陈先生关于秦汉历…  相似文献   

3.
陈登原先生生于1900年(庚子,清光绪二十六年),卒于1974年。浙江余姚人。1926年(丙寅,民国十五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先后在金陵大学、之江大学、中山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50年以来,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先生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他教导学生注意治学方法,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常说专业范围内,一事不知,终身为耻。他认为学习历史,要先通后专,能成通才,始能成专家。他提倡研究历史,注重资料,读书要做卡片,写文章要做到无一字无出处,引证资料,必  相似文献   

4.
刊首语     
陈直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至今已逝十载。为纪念他的学术功绩和治学育人的感人精神,本刊从陕西省历史学会和我校文博学院联合举办的国内部分知名专家、教授纪念陈直先生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发言中,选编部分发言文稿,奉献给读者。陈直先生简朴一生,不求名不图利,勤奋治学,铢积寸累,终成学术大业。继王国维之后,他力倡  相似文献   

5.
<正>他是一位在史学、考古、古典文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巨大建树的杰出学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既无洋学历亦无土文凭的素身教授。如此独特的他,就是西北大学的陈直先生。陈先生祖籍江苏镇江(后迁居东台),1901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读书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当他考取清华研究院之后,无力支付学费,只好走上一条自学成才的艰难道路。青年陈直,便已经刊行著作多种,在学术界显露峥嵘。抗战期间,他拒绝日伪封官许愿,逃难至陕、甘,于供职金融机构以谋生的同  相似文献   

6.
陈直先生在秦汉史、历史文献学诸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继承并发扬了“二重证据法”,他的史学成就与方法值得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创建于1956年,至今已经历了30个春秋。西北大学地处古都西安,文物荟萃,创建考古专业得天独厚。50年代初,一批在文物考古方面造诣深厚的学者,如武伯纶、梅一芹、马长寿、陈直等在西北大学任教,并组织历史系的师生参加了麦积山石窟勘察、新疆文物普查、咸阳底张湾北周隋唐墓发掘等工作,为在西北大学成立考古专业奠定了基础。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国家建设亟需大批专门考古人才。在这一形势下,西北大学历史系于1956年组建了考古教研室,并从54级学生中选定8人分设考古班。1957年,历史系  相似文献   

8.
陈直(1901—1980),原名邦直,后改名直,字进宜,号摹庐,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生前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教研室与秦汉史研完室主任,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社联顾问,陕西省史学会顾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筹备小组组长等职。祖籍江苏镇江,后迁居江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一代以陶希圣、陈登原先生等为代表,第二代以何炳棣、吴承明、先师傅衣凌先生等为代表。何炳棣先生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担任过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的华裔学者,其成就有目共睹,其学术道路也启人深思。正如张国刚先生所言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我们无限缅怀这位学术宗师。陈先生运用“文献与考古合为一家”的方法,在屡经深耕细作的秦汉史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提出的“搞人民史”的主张,同国外史家所谓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取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时间上看,陈先生还应是一位更早的先行者。以陈先生治学思想为主线而形成的研究秦汉史的科学方向,是为“陈直学”。对陈直著述中失误的批评指正,应是陈直学在新条件下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应邀于1924年7月14日至8月4日来国立西北大学讲学,至今整整84年.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像坐落在西北大学图书馆前的松柏玉兰中间.雕像座高1.6米,像高1.5米.雕像用的是花岗岩石料,更能显示先生"硬骨头"风格.先生面部略带笑容,表现了先生对莘莘学子和蔼可亲的"孺子牛"特征.这位慈祥的文化巨人的雕像,将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西北大学学生度过最有意义的大学时代,给自己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2011年4月14日,法国驻华使馆高等教育合作专员Denis Fourmeau先生及法国教育服务中心中国总负责人Eric Chevreaul先生来西北大学访问。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在太白校区会见了代表团一行。法语联盟主席Thierry Coste先生、西北大学国际处及法语联盟中方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谈。  相似文献   

13.
为追思缅怀我校优秀校友、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杰出诗人雷抒雁,2013年3月3日,西北大学在太白校区举办了"雷抒雁先生追思会".来自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的50余位雷抒雁的老师、同学、生前友好等与会.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副校长李浩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14.
为追思缅怀我校优秀校友、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杰出诗人雷抒雁,2013年3月3日,西北大学在太白校区举办了"雷抒雁先生追思会".来自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的50余位雷抒雁的老师、同学、生前友好等与会.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副校长李浩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17日是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陕西省考古事业开创人、西北大学教授马长寿先生逝世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为全国、为我省、为我校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继承他的遗业,由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局联合召开了学术讨论会,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局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陈直先生逝世十周年。我们怀念他,纪念他,要继承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丰富遗产;在我们学校把秦汉史和中国考古学这样的学科建设好,多出著述,多出人才。陈直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今天我们更加要学习陈先生的高尚品德。陈先生毕生在学术园地耕耘,17岁时因家境贫寒,无法就学,到扬州宜之斋碑店当学徒,他利用工余时间刻苦自学,持之以恒。后来做过家庭教师和县志编辑。陈先生曾经考取过清华研究院,  相似文献   

17.
<正>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在其创建第二年即1903年《秦中官报》创刊; 1913年即成立西北大学出版部,创办印刷所。1913年7月1日,《西北大学学报》前身——西北大学《学丛》正式创办。西北大学《学丛》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西北大学学报》自诞生以来,历经风雨,已走过整整106个春秋。西北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的办学宗旨,一贯重视学术立校,也重视用学术期刊传承文明和传播新的办学理念。早期的西北大学《学丛》就确立了"所登文字注重学理,凡与学术无关者概不刊入"的重要办刊原则,其发刊词中指出:"学术基于思想,发明赖乎文章"。西北大学《学丛》就是要"树大学之先声",立志"培育国家民族的砥柱栋梁,用学术文章经国济世,勖勉众生",其将大学及其学术期刊的使命和社会功能提升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在新时代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北大学学报》以西北大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为牵引,立足新时代,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之间相互砥砺、相互补益的优势,传承百年学府厚重的文脉积淀,发挥所  相似文献   

18.
一、封面以现代主义结合蔓草纹样 ,构成具有“新艺术运动”时期学院派风格的版式 ,文字与图形居中排列 ,在整体上传达出典雅庄重的书卷气息 ,以突现“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人文情怀 ,达到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的效果。二、报头中间菱形图案内 ,示以西北大学标志性建筑———张学良先生所建的大礼堂。表现出西北大学曾经百年沧桑的悠久历史。也表达了《西北大学学报》在新世纪的历史责任感。三、系列性分别从固定的版式推动不同的色彩与图片来展开。图片均选用我国历史上的代表性文物 ,强化“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历史渊源 ,报头、脚花和刊号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西北大学教授马长寿先生诞辰85周年,由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室王宗维、周伟洲主编的《马长寿纪念文集》最近由我校出版社正式出版。马长寿,字松龄,1906年1月出生于山西昔阳县,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留校任教,此后,分别在东北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华西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1955年响应国家支援西北的号召调到我校历史系,担任西北民族史研究室主任兼考古教研组主任,直至1971年去世。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2月25日下午,在我校文博学院,由院长彭树智教授主持,校长郝克刚教授为获奖人员颁发了西北大学首届“侯外庐史学奖学金”。“侯外庐史学奖学金”,是我校历史学科学生,所取得优秀成果的最高奖。侯外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理论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建国以来我校第一任校长。为了继承和发扬侯外庐先生倡导的坚持共产主义教育,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促进和提高我校历史学科学生的学习质量,我校文博学院受侯外庐先生女儿侯寓初、侯重初同志的委托,用侯外庐先生多年来积蓄的一部分钱,设立“侯外庐史学奖学金”,以奖励从事历史学科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侯外庐史学奖学金设一、二等奖,名额总计为18名,其中博士生2名,硕士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