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翟墨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1):9-13
中国的美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美学的非理性转向、批判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后现代转向等一阵密锣紧鼓的译介热之后,到90年代陷于冷寂的低谷。那种模拟西方对立二分的哲学美学,那种本质论、认识论、实践论和伦理学的概念推演已经走向终结。一些中青年美学学者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思考。他们试图超越在意识形态笼罩下主流、反主流的对立二分,在传统美学的边缘地带进行着当代非主流美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朱德隆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9-62
用艺术中最能展现人类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艺术,也是人类最敏感的艺术形象———人体,来表达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当前能表达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亲密关系以及表达人是自然之精灵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朱德隆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3,2(3)
用艺术中最能展现人类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艺术,也是人类最敏感的艺术形象--人体,来表达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当前能表达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亲密关系以及表达人是自然之精灵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卓昌勇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0-123
摄影艺术创作,不是按动快门的简单纪实、纯客观再现,而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是创造摄影艺术美:创造"社会生活的纪实美";创造"主体情感的表现美";创造"摄影手段的技巧美"和创造"个性特色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文化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诸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9):297-300
城市旅游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应当作为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艺术美具有自身特质 ,在旅游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旅游文化中的艺术美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要大力加强城市旅游美学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是现代大学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摄影教育能让学生在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对视觉感受和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从而构建非摄影专业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从美学视角分析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探索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8.
摄影艺术造型语言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我们从摄影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是与这些形式感密切相关的。(1)空间感,亦称深远感,在中国传统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画家们所倡导的“画贵深远”,就是强调绘画要有深… 相似文献
9.
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从美学视角分析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探索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尽善尽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雄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3):43-47
尽善尽美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最高追求之一,它是在中国社会氏族血缘关系的制约下形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追求导致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艺术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重视艺术对人格修养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提出的,在汉、唐、宋等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得到了尊崇和强化,但也受到魏晋六朝和明末清初回归艺术美本身的倾向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时代开辟了数码图形艺术审美领域的新境界。数码图形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主、客相对式的审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欣赏层面的主、客互动和情景交融。这是一种以交互为主要手段,以沉浸为主要目的的新的审美活动。结合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理念,分析并论述了数码图形艺术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2.
王思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89-92
希腊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是美的、和谐的艺术,充分深刻地表现了一种真正无限的绝对精神———"自由"。黑格尔把"自由"作为"理念"的本质,认为艺术美就是"理念"追求"自由"、达到"自由"的产物。希腊艺术的"自由"精神,折射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希腊艺术成为黑格尔美学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摄影构图中的艺术 ,从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等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构图的方法上以论述。给出主宾关系 ,对比关系的处理方法。还有整个画面的谐调、均衡、虚实、动静、疏密、呼应、取舍、以及时空等方面的设计 ,这些都将决定画面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茜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53-59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方面,精神生态危机与自然生态危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是生态文化运动所要关注的对象。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现代艺术领域里的非生态现象进行批判,并阐述生态审美的基本原则及其本体论基础,希望生态审美研究能成为推动艺术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邓以蛰艺术美学思想的西学归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9-73
邓以蛰的艺术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基石,运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等现代西方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在融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换,形成了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审美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2):78-80
康定斯基美学认为,心灵所承受的与任何明确物体无关的感情,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艺术最真实、最完善的表达形式是非具象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指明了艺术表达人的内在情感、精神的新途径,强调艺术中精神的精髓作用,从而促使美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鹿咏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54-56
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审美直观"理论,而其艺术思想是基于他的理性和审美直观学说之上的。在分析了叔本华"审美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叔本华以"观审"说为基础的艺术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说,及其在西方艺术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解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与纪实美学——是数字技术的挑战还是摄影技术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赞作为二战后电影纪实美学的积极鼓吹者,指出了电影起源的心理学背景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纪实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建立在“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基础之上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一初衷,决定了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理论的“目的论”错误。这同时也决定了巴赞的电影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局限性。巴赞关于电影影像本体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关系的表述,主要特点是突出了电影的客观性,即再现功能,或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更准确地说是过高地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过低地估计了电影的表现功能。这是理论表述上的明显失误。这种失误不是历史性的失误,应该说,即使是在当时,也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彭圣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3):125-129
朱志荣的中国艺术美学研究立足于古代艺术和文明遗存,综合吸取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直接考察和分析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风格等,提炼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他重视从审美意识的起源出发,认为艺术中审美的思维方式是从混沌的思维整体中逐步独立出来的。同时,他注重中国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以艺术的"主体心态"为中心,他将传统艺术理论串连成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为中西方理论的对话提供了条件,并进一步阐释了传统艺术当代生存的方式与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