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印度六派哲学中,只有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被称为真正正统婆罗门教的两大学派。两派皆尊《吠陀》,并以《吠陀》为中心,组织自己的学说。弥曼差派着重于《吠陀》祭礼的解释与研究,吠檀多派则祖述《奥义书》的哲理,探讨宇宙与人生的究竟,使“自我”与“梵”归一,最后求得解脱。由于两派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弥曼差派又称前弥曼差派,吠檀多派又称后弥曼差派。  相似文献   

2.
概要介绍了印度古代哲学的思想脉络及其主要文献和流派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其范围包括: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典籍《梨俱吠陀》、《奥义书》中的相关思想;婆罗门教正统六派哲学(数论派、瑜珈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中的相关思想;“异流三派”(佛教、耆那教、顺世论)和生活派(邪命外道)中的相关思想。通过这些介绍,试图简略地展示出印度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神秘而深刻的特点和性质。  相似文献   

3.
[提要]佛教高僧在中国历史上翻译了大量佛教文献,而且也翻译了古印度正统派哲学的文献。这些文献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印文化的交流中起了显要作用。真谛法师和玄奘法师分别全译了《金七十论》和《胜宗十句义论》,其他一些古代中国的著名僧人也分别在佛教文献中叙述了吠陀奥义书、吠檀多派、弥曼差派、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等的思想或主要理论。梳理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东方哲学和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代印度的<梨俱吠陀>中关于宇宙生成的"太一"孕化论、水生论、卵生论和"原人"转化论等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宇宙生成的自生性和过程性,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宇宙生成和演化过程的自组织性和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古印度,各家学派都有自己的量说,正理、胜论以及数论、弥曼差派将现量分为无分别的和有分别的两种,文法学派和耆那教不承认无分别现量,以为一切现量都是有分别的。龙树在《回诤论》中提到四种量:现、比、阿含、譬喻,认为是外道的说法。弥勒的《瑜伽师地论》、无著的《显扬圣教论》,对于现量作了详细的论述。但真正对“现量”作典范性论述的是陈那。他立足于“无分别”,对各种现量作了细密的阐述。此后,法称宗喀巴等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研究“发生”问题最多的一位,他深度介入生物学、物理学和形上学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发生论思想。本文梳理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物理学、形上学等三重语境中使用“发生”一词的不同内涵,总结亚里士多德在这三个领域里的发生论思想。在生物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生殖,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动物后生论的思想;在物理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个别事物或宇宙的源起,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宇宙生成论的思想;在形上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实体的产生或生成,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实体生成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发生论思想具有原创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人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7.
论复杂性和对复杂性的科学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和拓展 ,复杂性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凸现出来。当代科学关注的复杂性是指科学认识对象整体构成的复杂性、内部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组织形态的复杂性、整体行为的奇异性。对复杂性的科学认识 ,要求认识主体采取整体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 ,确立整体论和生成论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8.
道家宇宙观的发展,包括宇宙构成物质和生成图式两个主题。就宇宙构成物质来说,先秦时存在“尚气”和“尚水”两种理解,道家认为宇宙构成物质乃是气,并在道气关系的讨论中,主张“道是气”。就宇宙生成图式来说,先秦存在“对象性”和“系统性”两种理解,道家对于相关讨论从“对象性宇宙生成论”逐渐走向“系统性宇宙生成论”,发展出渐趋复杂的生成图式。宇宙生成论发展至此,已经完整而细腻,而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宇宙生成论大都难以超越此一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9.
正理派是印度古典哲学流派之一,此派依托《正理经》对认识论有集中探讨。讨论的核心问题,一是各种认识方式的归类问题,二是认识方式的可靠性问题,这两个问题也广受古印度其他各派哲学关注。围绕上述问题,正理派与顺世派、弥曼差派、中观派等不同派别展开了持久、广泛的争论。对于印度常见的八种认识方式,正理派归为感知、推理、类比、言语四类。对于各种认识方式的可靠性,正理派认定上述四类认识方式可靠,而顺世派只认为外感知可靠,弥曼差派极力认定仅言语可靠,中观派龙树则否定所有认知方式可靠。正理派的认识论与西方认识论虽为同一论域,但由于文化背景与知识谱系的不同,在理论形态与发展动力上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在古印度的《奥义书》关于水生大梵、人体构成及胎儿发育过程的描述中,以及关于宇宙无限、宇宙自生、自创、自己作等相关观点的论述中体现着深刻的宇宙、事物构成论、生成论和过程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庄子和康德的审美心胸观都认为,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内心应该达到一种超越一切利害关系的虚静自由的状态。康德的审美静观说在其理论中并未充分展开,主要表现为直接用"静观"这一词语,强调一个"静"字。庄子的审美虚静说不但强调"静",而且强调"虚",是一个以虚静为核心,以心斋为起点,以坐忘为中介,以物化为最后旨归的有机整体。庄子审美虚静说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物我合一的互动互化,比康德单纯静观的审美观照理论更接近审美心理的实际状态。庄子的虚静说没有像康德的静观说那样纯粹地指向形式美。  相似文献   

12.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实体论,认为神所创造的宇宙是一个不生不灭、无盈无缺、单一完满的存在,宇宙之本原或始基是实体。20世纪,经过尼采振聋发聩的呼号,在海德格尔、萨特等一大批哲学家的影响之下,“虚无”终于由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的“旷野呼告”发展成为了西方思想界蔚为壮观的大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实体(连同上帝)已经瓦解,“虚无”已经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样来到西方。  相似文献   

13.
陈抟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唐宋之交承上启下的学者道士,陈抟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有特色的.他毕生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审美的态度考察宇宙的生成和自然万物,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陈抟的宇宙生成思想、内丹思想为后人所传承,他的淡然恬静、寄意于山林水泉的审美境界对北宋的美学风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战国晚期,《道德经》的生成论被《鹖冠子》《吕氏春秋》所继承,两者又把“道”具化为元气,完成了老、易的对接。《淮南子》则试图在“元气”之上建构一个“绝对的无”,形成“宇宙生元气”的“无生有”的架构。这种生成次序在汉代学者那里延续了几百年,直到郑玄注《乾凿度》才发现从“绝对的无”生成“浑沌之有”的困难——太极元气不能由“不见气”的“太易”生成。为解决这一难题,郑玄另辟蹊径:用庄子的“自本自根”的本体观念来阐释,于是太极元气的生成变成了“自本自根”“忽然而自生”。这样,郑玄的宇宙论就有了两阶次的生成模式:(1)万物有生成次序;(2)元气本身没有生成次序。顺着元气的生成模式进一步发挥,把它运用到万物上,就自动形成一以贯之的独化论体系。郑玄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王弼完成了最后跳跃。由元气的忽然而自生,转变为万物的独化,只是一个推衍的自然过程,由一点发挥到整个面而已。元气之上没有造物主,推之,每个物之上也不会有造物主。物物之间没有了生成关联,也就没有了其他的关联,每个物都是“独”而“化”,因为物内在的“玄无”成了物自足的根本与源泉,万物就变成各自孤独而自足的存在。“忽然而自生”就自动转变成“独化”。王弼删汰太极元气说,消除万物生成之母,继承了郑玄第二套思路,把“忽然而自生”又推衍到万物上,取消了每一物之上的生成之母,汉学开始向玄学过渡了。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文化发展来看,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老子》正是通过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亦即其道论开始他的人学思考的,依照“天人之学”这一内在的逻辑展开他的人学思想。以“道”论作为本体论根据、以性自然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探究“天人之际”的理论背景中敞开其全新的人学视界,最后归人生最高境界于“道”的境界。文章认为,这是《老子》人学思想展开的基本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6.
远在邹衍之前阴阳五行说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形态。阴阳的特殊含义在殷商以前已经出现 ,将阴阳与灾异结合在一块 ,出现在《周易》时代 ,五行可能产生于夏代 ,明确于商代 ,阴阳与五行互为发明的时间早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取象于自然的阴阳五行是邹衍发表其宇宙本原之生成的基础。在对儒家宇宙观的批判中 ,战国后期的邹衍提出了“裨海”、“大瀛海”等的概念 ,从而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引向更广袤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读《大略》可以看出,荀子已经发现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行为取向,两者相互斗争,其势力消长关系着社会的安定与动乱,人可以参与并调节两者的矛盾运动。他主张人为地助长道义主义,通过“以义克利”的过程而实现“义利两有”。他把其义利观贯彻于他的天人观、教育观、认识论和治国论中,形成了精神激励、利益驱动、权利制约三种手段并用的综合社会治理思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亦带有理论偏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晚明经学思潮狂飙的重要助推者黄道周的礼学思想,详尽梳理其原始著述以及学界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认为,黄道周主张《孝经》对于饱受深重社会危机的晚明儒家道德教化实践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他重拾汉儒重"孝"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儒家礼学以导民化俗,所以他侧重从宇宙本体论、形而上学等层面阐释"孝"之于拯救晚明社会危机的学术合理性维度。  相似文献   

19.
政治思想在广义上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理论两个层面,是人们对一切社会政治现象的感觉、情绪、期待和理性认识的总和.政治思想总是同时具备特殊与一般两种形态的性质、规律和功能.对政治思想一般性质的研究不能采用一一详细论述的列举式方法,而只能依据一般与特殊相互关系的哲学原理提供研究某个具体政治思想一般性质的某种视角,这些视角同时也是各种政治思想的最一般的性质,即哲学性质.政治思想的一般性质,从哲学方面看,大致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发展性和不平衡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多样性和统一性、依附性和能动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