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早期重要成果。从《尔雅》的内容看 ,训诂学所研究的内容、方法、术语、条例等 ,大都可在这里找到它发展的源始。考察《尔雅》 ,在《释言》部分出现了一些同一释条中用不同词来解释同一词的现象 ,其中既有义项之训又有义素之训 ,这一训释方法是传统训诂学理论无法涵盖的。文章将这种训释方法称为同词异训 ,试图从《尔雅》中较特殊而又有规则的“A ,B也、A ,C也”这一形式出发 ,结合现代语义学的有关理论 ,探讨其同一训释条例中同词异训的训释方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反训浅析     
所谓反训,即在同一个词中包含着正反不同的词义,是古汉语词义训解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反训的研究由来已久,首先是东晋的郭璞在注《尔雅·释诂》中提出的:“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同时,他在注《方言》时,又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此后,孔颖达、段玉裁、钱大昕等历代训诂学家都有过研究。近年来,反训的讨论比较活跃,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可有些文章对反训还缺乏本质上的分析,对反训的构成和归类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总结和补充的基础上,作些分析和探讨,并藉拙文提出古汉语词汇中的重言反训现象,而至今这一现象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一、在字的形体结构上,或者说,在组成其本义的要素中,包含着反训的意义。乱(乱):治也;乱也。《说文》:“乱,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许慎指出,“乱”字。从乙”“从(?)”,在《说文》中,凡“从某从某”或“从某某”即表明该字是会意字,就应从该会  相似文献   

3.
1.中国传统训诂学义训条例中有“相反为训”一例,习称“反训”.这种训释方法起源甚早:《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卷二:“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是也.”  相似文献   

4.
《尔雅》郭璞注的两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尔雅》,为之作注者难计其数。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尔雅》古注。郭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充分运用当代活的语言材料 ,保留了大量的晋代口语词 ,这些口语词包括晋代的通语、俗语、方言 ;二、在训诂方法和训诂理论上能突破文字束缚 ,从语言材料的事实出发 ,归纳出反训和语转的初步条例  相似文献   

5.
“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可“训诂”一词何时出现,还是个问题。现在一般训诂书上说,“训”“诂”二字最初单用,根据是《尔雅》有“释训”“释诂”篇名;又说二字最早连用是西汉毛亨《诗经估训传》。可《诗经诂训传》是“诂训”而...  相似文献   

6.
关于“相反为训”的问题,最早应该说是郭璞提出来的。在这之前汉人的传注中虽已有“臭训为香”之说,但还未出现“反训”之名,“美恶不嫌同辞”虽是《公羊传·隐公七年》里的例子,也不是指“反训”而言的。 东晋郭璞在《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条注以及《方言》卷二等的注解中提出“美恶不嫌同名”以后,历代不少注疏家、训诂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发表过他们的看法。象王念孙就说: “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之为安,臭之为香,不可悉数。” (《广雅疏证》)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也说:“允任壬,本训为信为大,而又为佞,美恶不嫌同辞,”此外象段玉裁、孔广森、黄侃等人都举出许多例子以支持郭说。当然持怀疑态度者亦有之,象宋代贾昌朝,清人桂馥,朱骏声等也都对郭说表示怀疑。但总的来说,前人的评说象“美恶同辞、施受问辞、正反同辞”等等,都只停留于现象的归纳上,较少涉及有关反训的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数骑出微行。 从数骑:中国青年出版社编选的《古文选读》注释为:“有数骑跟着”;翻译为“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兵”。应进一步指出这里把“从”既训为“跟着”,又训为“带着”,一个词有正反、施受完全相反的意义,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正反同辞、施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第一部词汇科学专著的问世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到孙常叙先生《汉语词汇》巨作定稿的1956年9月,中国词汇学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 20世纪初叶以前,是传统词汇学积淀时期。 自《史籀》、“三苍”搜集词汇,编成韵语读本,《尔雅》分类整理训释词汇,中经《方言》、《释名》、《说文》以及雅系、许系诸书,到钱大昕的《恒言录》,郝懿行的《正俗文》等,都是以训释词语为主,都属于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及其上位学科——语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五经正义》是唐代初年孔颖达等人奉敕编撰的一部经学训诂著作,《尔雅》是汉代以前出现的一部以今语、通语解释古语、方言的辞书。孔颖达等人在疏通训解“五经”时,不仅广泛地征引了《尔雅》及其汉魏旧注,而且还论及《尔雅》学的诸多相关问题。本文对《五经正义》在征引《尔雅》及其旧注时的训释特点作了总结;对《五经正义》关于《尔雅》撰人、序篇、篇名含义及《尔雅》声训法的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五经正义》征引上的失误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诂著作,它为训诂发展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打下了基础。因此,《尔雅》受到历代训诂学家的重视,其在训诂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尔雅》的产生与训诂的起兴 《尔雅》产生何时。著者何人,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常见的有三种说法,一说周公著《尔雅》,二说《尔雅》为孔子门人所作,三说《尔雅》是汉儒纂集。诸家所论,不乏证据,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故形成三说鼎足,难以定于一尊。这种  相似文献   

11.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同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表现在“同义词”的丰富上。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常常以这种丰富的同义词做基础,在训诂学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即以同义词来做训释词,指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古代训诂学的专书,如《尔雅》等,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  相似文献   

12.
训诂又叫故、故训、诂训。毛亨给《诗经》作传注,写了《毛诗诂训传》。孔颖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描述)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讲通俗点:诂是用普通话释古话、地方话,训则更推广到对字、词、句、段、篇的全面探讨。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训诂”当成一个概念、一个词,把“训诂学”等同于“语义学”。是黄侃先生说的“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学问”。《毛诗诂训传》是专门解释《诗经》的训诂专著。《尔雅》、《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辞源》等,是收集群书故训,分类(或依词义、或依语音、或依笔形)编排的训诂词典。 下面谈第一个例,“去”的各种词义。 去:许慎据篆形,解为“人相违也;从大,声”。段玉裁注:“人离,故从大;大人也”。《说文》去部另收“”、“”,均从“去”得义而训“去也”。考近出土甲骨、金石、盟刻,字皆上从“大”,下从“”、“”或另增笔符,没有作的;明许“声”说还值得商订。但许说“去”本义是“人相违”,即“人离去”,这却是验诸古书出例而可信,是历代训诂学家、文字学家公认不疑的定训。  相似文献   

13.
《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鼎足而立的《尔雅》《说文》《释名》三书,堪称训诂学史上义训、形训、声训的三大里程碑。《尔雅》和《说文》历代备受推崇,至今犹为显学。独有《释名》较受冷落,自问世以迄清代,研究者少,“五四”以后,人们对它肯定少而贬抑多,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评判它,把它目为作用不大之书。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研究获得长足进步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在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的立场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汉语语义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反训内部的词义引申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即一个词具有正反对立的两种意义,传统上被称作反训。这种现象早在汉代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晋郭璞在《尔雅》注中指出: “故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指出: “凡一字两训反复旁通者,……不可悉数。”直至今日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的残迹,如“借”,既为“借出”亦为“借入”;“天真”,既指“单纯可爱”,又指“幼稚无知”。可见反训现象在汉语中一直存在着,这同汉语词义的发展规律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在前人及同行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反训内部的词义引申规律。  相似文献   

15.
“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权威著作,对后世词义训释有着深远的影响。语义场是义位形成的系统,对《尔雅.释天》语义场分析之后,进一步与《尔雅》传统训诂学中语义的分类进行比较,揭示《尔雅》词义分类的特点及其时代局限,阐释秦汉时代人们认识事物、划分事物类型的思维、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鼎足而立的《尔雅》《说文》《释名》三书,堪称训诂学史上义训、形训、声训的三大里程碑。《尔雅》和《说文》历代备受推崇,至今犹为显学。独有《释名》较受冷落,自问世以迄清代,研究者少,“五四”以后,人们对它肯定少而贬抑多,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评判它①,把它目为作用不大之书。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研究获得长足进步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在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的立场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汉语语义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反训所指的来源,主要是晋至1711年间《尔雅》、《方言》中有关词条的郭璞注及其再注释。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反训所指的认定,不断地出现分歧意见,以致于引起争论。解决这些争论的途径是:分清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所指,站在当代语言学的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最早的训诂宝典《尔雅》,在以一个词训释一组同义词时,多采用一义一条的体例。但在《释诂》、《释言》两篇中,也杂有二义同条例。什么叫二义同条?前人虽作过一些分析,且提出过一些异名而同实的术语,如一名两读、一字兼包二义、一训兼二义、字有二训、训同义异等等,却末给定一个较恰当的界说。我们从前人的分析中,归纳出一个符合传统认识的界说,即:不同义项的若干被释词罗列于同一条中,而共用一个释词训解,该释词蕴含的两个义项分别对应于两组被释词。如“治、肆、古,故也”,其中“治”、“古”义为久故之故,“肆”为语词之故,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所以”,释词“故”的两个义项各各与其对应。二义同条例屡见于《尔雅》,对后世雅书类著作的影响也很大,不明其例,读书理解就会失之穿凿。本文试图在前人论析的基础上,订讹误,理纷乱,比较系统地探讨二义同条例的发现、类型、成因。  相似文献   

19.
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有关《诗经》的论述和段玉裁的《诗经小学》是清代《诗经》训诂中的双璧。段氏多以《说文》、《尔雅》、群经证《诗》;而王氏则更重于以诗释诗,以诗证诗。在贯通三百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诗例、章法、句式、字义、用韵等方面发凡起例,循此以求,“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这就不能只局限于一字一句的训释,而必须窥其全豹,通其大要,发其内蕴,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总结出那些带根本性的条例,用以指导实践,把训诂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训诂学“义训”有“同义相训”和“反义相训”的条目。前者易于理解,后者“治”训“乱”、“臭”训“香”、“学”读“教”等等,比较费解。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似乎不可思议,但古汉语确有“反义相训”和一字存在对偶两义的现象。《尔雅·释训》:“徂,存也;乱,治也,故,今也;曩,(日乡)也。”郭璞注:“以徂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