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深入分析了确立道德评价标准的意义 ,探讨了研究道德评价标准问题必须弄清的理论前提 ,提出了确立道德评价标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标准能够直接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由于把生产力标准泛化,有人片面曲解生产力标准,简单地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道德评价标准,引用生产力标准直接进行道德评价。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生产力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生产力标准是评判道德历史进步性的标准,即道德评价的历史标准。把生产力标准直接作为道德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主要是混同了道德评价的标准与评价道德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道德标准是判断行为善恶的价值尺度,道德标准多来自约定俗成,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道德标准评价同一道德行为,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可见道德标准本身也需要评价。评价道德标准的原则性标准应当是不证自明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不妨碍人类作为种群的延续"和"人人平等"二原则。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国际道德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实践条件、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它为国际活动提供了道德原则、道德评价标准,确立了国际道德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任何评价问题的永恒难题都是评价的标准问题.新闻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用来衡量评判新闻行为道德性、评价新闻主体、新闻道德品性的尺度.评价标准的内在构成,包含着不同的层次;针对评价对象的差异,评价标准可分为"规范性标准"和"品质性标准".评价标准具有主体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6.
次道德。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过程中自觉遵守所谓的“行规”,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甚至还做出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道德行为。人作为次道德的行为主体具备生物性和文化性两种特性。从两种道德评价标准去划分社会行为,则在道德范畴领域存在道德、次道德、不道德三种行为。另外,对人的行为评价的客观要求呼吁着次道德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手段,对于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当前,面临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公共政策进行道德评价是不断完善和健全公共政策过程的客观需要。制度伦理作为公共政策道德评价的理论基点,是公共政策道德评价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体现。坚持公共政策道德评价的公平正义、权威性、公共参与等基本原则,不断探究公共政策道德评价的路径选择,是切实增强公共政策的社会道德效应的有效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道德宽容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有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宽容要求道德主体应有道德自由,道德自由是衡量道德态度和行为是否属于道德宽容的重要标准;要求道德主体应当遵循不干涉他人正当自由的原则和尊重犯错误的权利、价值差异性、人格尊严、自由的权利,以实现公正、合理、正义的道德秩序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既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现实需要,也应从中国社会的演进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和哲学智慧。传统社会的中华民族坚持多元主义道德文化理念,建构了由儒家、道家、佛家等要素复合而成的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中国特质的道德评价体系,它将儒家、道家、佛家等的道德价值观都视为合理的道德价值标准,将它们应用于不同语境,对人们对待工作、业绩等方面的道德态度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评价的多元格局。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价值航标,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发挥不容忽视的价值指引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评价体系依然是当代中华民族塑造道德人格的强大力量和弘扬道德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为当代中华民族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心有他人"是道德的基础,是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心有他人"作为道德原则有三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全社会提倡"心有他人",大力宣传、深入人心,道德建设可能出现新的局面,社会风气可能出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道德挫折是利他行为者遭到受助者消极或恶意回应而产生的心理挫折形式,其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好心没好报”,并由此而产生“助人不乐”的情绪后果。从道德挫折的视角探讨“好心没好报”现象,提出了对树立道德榜样、重建评价机制、提倡道德优先、坚持助人为乐的社会倡导,以期为诸多受教育者提供重要的行为抉择。  相似文献   

12.
从道德关系重释角度研究科技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加强科技道德建设,促进科技时代道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重释道德关系。重释道德关系的前提是转换道德价值观,给自然界及其他对象物赋予道德价值;重释道德关系的内核是拓展道德关系的主体,把自然和操作对象纳入道德关系主体的范围;最后,要加强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并注重评价的社会历史性,通过完善道德评价方式给道德关系的重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环境政策道德含量是指环境政策中所包含的道德量。由于环境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道德具有相对静止性,因而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能够被评估。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核心要素是政策和道德,二者共同决定了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指标生成的逻辑,即政策过程、道德形态分别决定了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各自的生成逻辑。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一级指标由政策自身的道德基础、政策关系的道德原则、政策执行的道德后果共同构成,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二级指标由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生态道德共同构成。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二级指标决定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实测指标,即由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生态道德生成相应的实测指标。环境政策评估的框架主要包括环境政策评估的模型、主体和操作。评估模型即为对应实测指标的特定环境政策的道德因子得分测算方法。评估主体即由环境政策制定者、环境政策受用者、专业机构组成。评估操作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提取道德因子、汇总道德因子实际得分、测算环境政策的道德含量、评估环境政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道德评价影响评价者对非道德因素的判断,而转变道德聚焦点,就会更改对行为主体的非道德评价,进而形成道德聚焦悖论。对道德悖论的认知,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与把握道德聚焦悖论的内涵与属性。道德聚焦悖论由积极的道德推理,聚焦偏见,"实然"选择与"应然"方案三部分相互作用而成。道德聚焦悖论的消解,首要前提是明确其属性;道德聚焦悖论的消解,呼唤自由与平等在其位,呼唤公平正义发挥其应有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西方180余年的狄更斯研究涌现了多种多样的批评方法,但道德批评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薪火相传的道德批评传统。一是沿着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传统,从善恶二元论来研究狄更斯世界的道德内涵。另一脉络是从保罗·埃尔默·摩尔到利维斯再到威廉斯的与人生相联系的泛道德主义批评传统。回瞻180余年的狄更斯道德研究史,考辨其得失,无论对于狄更斯研究还是对于我国当下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握和正确运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仅就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 10种方法的评价指标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7.
“塔克尔-伍德命题”认为马克思并非基于道德视角,而是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功能和作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胡萨米等人对此予以驳斥,他们认为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是用一种隐晦的和间接的道德批判方式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评判马克思视野中的正义问题时,“塔克尔-伍德命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论是不同分析范式的产物,双方各自主张“文本解构”和“时代解读”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综合来看,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时以“道德评价尺度”为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以“历史评价尺度”为优先,两种评判尺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平台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评的重要内容,也是该课程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判定依据。解决好"基础"课考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实现既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考核出学生实际思想品德状况的考评目标以及增强课程考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以话语暴力、道德审判、流言蜚语和羞辱现丑等日常形式表达的惩罚方式,具有内生于民间社会的特质,更因对集体道德的恢复功能,获得广泛认同.作为一种习惯法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与国家法之间各安其所、时为互动的关系.复仇、株连、禁忌和仪式化的身份认定过程,是古老习惯法在现代社会的再现.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德育评价改革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学生德育评价现状存在着评价偏离德育内容、德育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与不完善、终结性评价导致德育评价功利化、表面化等突出问题。进行德育评价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根据时代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应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重视、改进德育工作;积极转变传统的德育评价观念,努力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