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声猿>>本事考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徐渭的《四声猿》自问世以来,以其奇绝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给人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悬念.本文结合当时史料、传说以及徐渭一生行事对这四部杂剧之本事进行考证和补证,并对《四声猿》之冠名、四剧的先后顺序,以及体制风格,也作了必要的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2.
谭坤 《兰州学刊》2015,(2):46-50
徐渭《四声猿》代表明代杂剧最高文学成就。《四声猿》发抒作者狂放不羁的才情,具有强烈的个性精神,也表达对儒家伦理思想价值的认同。徐渭在《论中》系列文章中全面阐述了他对中庸思想的认识,认为中庸即"酌其人之骸而天之之谓也",也即个性价值与儒家伦理价值之间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四声猿》体现个性价值与社会伦理价值之间的谐调,与《论中》两者之间构成一种异质同构关系。《四声猿》主旨契合儒家中庸思想,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形象阐释。  相似文献   

3.
《四声猿》主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声猿》的主题是否具有统一性,是否具有悲剧性,是理解《四声猿》的关键问题。本文引用比较翔实的文史资料,阐述《四声猿》主题各自独立并以喜剧色彩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徐渭《四声猿》之《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有一共同的"换装-脱装"结构模式。通过换装,剧情进入虚拟世界,脱装后回归现实世界。脱装时,悲声随之而起。《玉禅师》则写玉通和尚受迫害与反抗的故事。《四声猿》是一部悲喜转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即喜、喜即悲的独特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5.
<正> 1《四声猿》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兼戏剧家徐渭(1521—1593)的作品。它是由四部折数不同、曲调不一的杂剧,即《狂鼓史》(北一折)、《翠乡梦》(南北二折)、《雌木兰》(北二折)、《女状元》(南北五折)组成。《四声猿》不但在体制、曲调上对传统的北杂剧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为后来的南杂剧兴起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艺术上突出了徐渭出“奇”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狂傲不驯、奔逸不羁、敢于嘲弄封建礼教的思想品质。和徐渭同时代的大戏剧家汤显祖曾赞誉:“《四声猿》仍词坛飞将,辄为演唱数通,要  相似文献   

6.
桂馥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位博学多才且建树颇丰的学者型文人,其晚年创作的杂剧《后四声猿》取法明代徐渭《四声猿》,演绎白居易、李贺、苏轼、陆游的生活故事,细腻表达了自己天涯沦落之际内心世界的愤懑、感伤与无奈;诗意生存与人生追求、文学创作与经学研究于桂馥生命过程中的消长、互动,让《后四声猿》突破了乾嘉学术观念及其操作实践之于作家个性的某种拘束,彰显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怀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四声新探     
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对陈寅恪《四声三问》中认为四声的发现是受到佛经转读梵呗的启发而形成提出商榷,根据佛教《十诵律》以及印度佛教语言的史实认为汉语四声的自觉并非来源于佛教的直接影响;同时梳理了汉语四声声调发现的各历史阶段,在沈约四声论之前已有自觉的滥觞,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曰:“萧子显《齐书》云:‘沈约、谢朓、王融,以气类相推,文用宫商,平上去入为四声,世呼为永明体.’然则赜永明元年,即魏高祖孝文皇帝太和之六年也.昔永嘉之末,天下分崩,关、河之地,文章殄灭.魏昭成、道武之世,明元、太武之时,经营四方,所未遑也.虽复网罗俊民,献纳左右;而文多古质,来营声调耳.及太和任运,志在辞彩,上之化下,风俗俄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宗教禁欲主义戕害人性,对人们(僧侣和信徒)正当的情欲强行压制。肆虐危害,罪莫大焉。故而中世纪的东西方文学创作,对此多所讥刺与抨击。西方有卜伽丘《十日谈》;与之旗鼓相当的可以揭举中国明代的《三言》《二拍》。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有一篇《月明和尚度柳翠》(《喻世明言》卷廿九),出自宋元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里的《五戒禅师私红莲》。更早的则见之于[宋]张邦畿《侍儿小名录拾遗》。明代徐谓著名剧作《四声猿》的第二部《玉禅师翠乡一梦》,即据宋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加以演绎和再创作而成。 下文,拟揭示徐剧《玉禅师》批判宗教禁欲的积极意义,兼及冯编著话本《月明和尚》。  相似文献   

10.
辽金两代,特别是金代,语言文字之学令人瞩目。出现了荆璞、王与秘、韩孝彦、韩道昭、张道忠、王文郁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学者;产生了《篇海》、《五音篇》、《四声篇海》、《五音集韵》、《改并五音集韵》、《切韵指玄论注》、《切韵满庭芳》、《切韵指迷颂》、《切韵澄鉴图》《四声等子》、《新刊韵略》等优秀著作。金代语言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金王朝入主中原不过百余年,金代学者对汉语、汉字的研究与南宋比毫无逊色。过去讲语言史的论著忽视忽略辽、金两代,似不公允。本文拟就流传下来的四部著作作梗概的研究介绍,以期引起治汉语史和辽、金史的同志的兴趣,大家携手,发扬光大祖国十至十三世纪的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张白山教授的《关于七言绝句》(见《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全面论述了七绝的产生及特征,道高论深,征引博富,读后获益非浅。尤其是此文为白山老在病榻上凭记忆口述而成,更令后学敬佩不已。惟白山老云“七绝分为四顿来吟诵”,似为千虑之一失。今试从两方面简述愚见如下。诗词吟诵,尤其是格律诗的吟诵,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格律诗的吟诵必须满足四声的要求。四声是前人受佛教诵经的影响,在诗歌和韵文的创作中,依据音韵声调之固有特征而总结发现的。依据四声的要求,便能充分“运用语言文字的急促、缓慢,浩瀚流利,顿挫收敛,…  相似文献   

12.
"以四声为韵"是唐代试赋用韵中的一类.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四声中的任何一个韵部押用,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押韵次序为顺次.其中"周而复始"和"终而复始"与"两遍用四声"不同,只是在一遍用四声的基础上从平声始顺次加用一两个韵而已.与其他限韵类试赋相比,"以四声为韵"至少押四韵,而且各韵分属于四声中的相关韵部,但其他限韵类试赋会出现某一声的任何一个韵部都不被作为韵脚的情况.与"任用韵"一样,"以四声为韵"不具有"注题目之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四声”之说在转读佛经的直接影响下,肇始于南朝宋齐之间。这一点,学术界似无异议。但是,“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却是长期以来颇多歧异的论题。择其要者,我以为至少有三说。其一是王融首创说。钟嵘《诗品序》云:“王云长创其首,谢(月兆)、沈约扬其波。”又《梁书·庾肩吾传》载:“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月兆)、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把王融置于前位,似亦主此说。其二是沈约首创说。王通《中说·天地篇》称李伯药说诗“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  相似文献   

14.
杨易霖《周词订律》是民国年间编成的一部特点鲜明、成就突出的著作.是书以《彊村丛书》本《片玉集》为底本,参以诸本补选、校勘,订正字词与分片,又每于周词后附录他人"继声词"以作对照;创制了一套四声图式符号,于书中诸词一一严辨四声;不同于前人以文字标注句读,而以顿号表示"读"、以句号表示"句",详考句读.杨氏以醒目易记的图式符号,创为别具一格的体例,体现了他在词的四声、句法等方面既继承又超越明清词谱学家优秀成果的努力.《周词订律》第一次真正完成了四声谱的创制,是周邦彦词集传播史上的重要版本,也是研究词律与周邦彦词的可贵样本.  相似文献   

15.
关于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学术界的看法大抵有两种:一种意见以为顾氏主张“古无四声”,所谓“四声一贯”跟“叶音”说并无二致;一种意见以为顾氏主张“古有四声”,所谓“四声一贯”不过是“四声通押”而已。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重读顾氏的《音学五书》,在对《音论》细加纳绎的同时,又跟其他四书进行反复的比较和参验,觉得上面两种看法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必要对“四声一贯”说重新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6.
《四声的话》系清咸丰年间梁借宝撰。梁氏号寒白退土,广东顺格人。书刊于光绪十六年间(公元1890年)。现有光绪十六年梁氏家塾刊本,古渡出版社1955年据以影印出版。《四声的话》是与作者另一著作《切的求豪》相辅而行的作品。为什么要另统一部叫《四声韵语》呢?梁氏自己解释说:“撰《切的求豪》一卷—…·它目有见而献疑日:《求豪》所举四声,固已备矣。推切语尚未标出,又每音止取一字,其同音者无从考证。窃虑始学犹有感焉,盗续撰诸?退士应日‘诺’。乃复作《四声韵谱》区以十六摄,各为一卷”。可见《四声韵谱)是《切韵求豪》的…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一、道教三五为一的观念;二、干支配合五行的观念。《西游记》以"心猿"、"金公"指代悟空是通过小说文本文字反复说明的。两个别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统一于一个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作者并不清楚术语概念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受到小说《西游记》之文学性的限制。这使得后世评点者在解读《西游》时,不能有效地将象征喻意整合在一起。也证明了《西游记》故事是在流传中完善起来的,可能中间受到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西游记》通俗小说的性质,使之蜕化为宗教的"辅教之书"。  相似文献   

18.
我国辞赋艺术自楚、汉定尊,历千余年之流变,中经“渐趋整炼”、“益事妍华”的晋、宋、齐、梁骈体和“课以四声之切,幅以八韵之风”的唐、宋应制律体(详孙梅《四六丛话》),以及“以古文为路”(王芑孙《读赋卮言·总指》)的宋代文赋,无论体制抑或风格,屡迁数穷,以至文学史家视唐宋以降辞赋为衰落期,鲜复置论,尤疏于文体兴替规律之阐发。事实上,  相似文献   

19.
张伟 《阴山学刊》2014,(5):112-112
今人之所谓“议论”,在刘勰《文心雕龙》里,是分而论之的.《文心》有《议对》篇和《论说》篇,如所周知,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议、对、论、说,乃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及文体.对、说略去不表,特拈出议、论释之.  相似文献   

20.
江永是一个著名的古音学家,字慎修,安徽婺源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死于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他写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这部著作对清代以后研究古韵分部的人很有影响。他对等韵颇有研究,著有《音学辨微》和《四声切韵表》两书,前者是他分析等韵学理和其他音学问题的著作,对四声、平仄、字母、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