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桂林大文章小桂林,大名气。考其原因,乃两顶桂冠使然。一曰“风景游览”,二曰“历史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积淀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借文化以显,文化凭山水以传。桂林山水是超时空的。正像小屏幕,大艺术,小桂林,大名气一样,研究小桂林,...  相似文献   

2.
桂林石刻,是桂林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说:“唐宋题名之渊薮,似桂林为甲。”清陈元龙评价更高他说:“看山如观画,游山读史。桂州岩穴奇,石刻穷秘诡。岂惟考岁月,直可补载纪。”事实也是如此,桂林石刻的内容十分丰富。数量上据粗略统计,达到一千五百件以上;形式上,以诗歌、题名,题字为最多,约占三分之二;内容则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政治  相似文献   

3.
桂林石刻     
“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这是人们对桂林石刻的赞誉。桂林石刻,分布在市内山岩名胜石壁上,多属摩崖。据不完全调查,桂林现存摩崖碑碣近两千件。从石刻时间来看,上起南朝,下至清代,以宋、清两代最多;从形式来看,有诗词、曲赋、对联、榜书、佛经、题名、题记等十多种;从内容来看,涉及到中国社会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  相似文献   

4.
禅宗典籍历来被认为是唐宋时期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典籍之一,其语料价值可与敦煌文献媲美.禅籍中存在大量唐宋时期的俗语和谚语,故而唐宋口语是构成禅宗语言最主要的部分.谚语口语化的特点,正好适合禅籍语言的口语化,因此,谚语不仅大量出现在禅宗典籍中,也成了禅籍中重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略论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石刻,多为名家题名纪胜之作,如为记事,亦多为时人记时事,故其史料价值颇高,不惟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还可借以订正其它文献记载之讹误。清人陈元龙云:“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不惟考岁月,直可补载记”,正道出了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一、桂林石刻保存了大量的反映政治、军事情况的史料桂林地处边陲,尽管在历史上它曾是广西政治经济中心,但许多政治军事活动情况,在史书中却缺乏记载,即使有所记载,又因广西炎热多雨,书籍易于霉烂虫蛀,往往难以长期保存。前人有见于此,常刻石以记功、记胜、记游、记事,以求传诸不朽。因而在桂林石刻中,保存了不少能反映桂林建置沿革及有关政治、军事情况的名作。(1)古代桂林的城池建设与《桂州城图》高城深池,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城防建筑。桂林在历史上,是广西一个政治经济的中  相似文献   

6.
桂林曲艺,是人们对形成于桂林的地方说唱艺术形式的习惯统称。桂林曲艺的代表性曲种是“广西文场”.此外“零零落”、“桂林渔鼓”或“广西渔鼓”“桂林弹词”、“广西大鼓”等,也均为地道的桂林曲艺.桂林曲艺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它流传的范围遍及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四十个县市,如柳州、融安、宜山、河池、南丹、荔浦、平乐、恭城、贺县、钟山以及融水、三江、罗城、金秀、富川等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曲种数量多,流布地域广,曲目积累丰富,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广泛的影响(包括区内外甚至国外),因此,桂林曲艺在我区的曲艺史上,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亦是代表我区的主要曲艺艺术.  相似文献   

7.
八年抗战,我至少有五年多的时间在广西工作,其中又以在桂林的时间最长,经历了桂林文化城前后各个时期,直至沦陷前夕才最后撤离广西。当时我在桂林《救亡日报》工作,以后又一直参加“桂林文协”活动,现在虽已相隔四十余年,不少往事记忆犹新,老战友的音容也难以忘却,而他们有不少已早逝了。广西为了搜集“桂林文化城”的史料,多次来人来函促写回忆文章,盛情难却,至今才写了一些断简零篇,都是个人经历而已,而且记忆不尽准确,必有不少记误,还请知者校正。桂林:一九三九年、一九四○年两年间我是1938年冬从江西的南浔前线下来,几经周折才辗转来到桂林的。这时候,小小的桂林突然臃肿起来,挤满了从武汉和广州来的各种各样的人,好象犯了消化不良的顽疾,市面一片战乱景象。广州《救亡日报》虽已撤来桂但仍未复刊,我寄居在丽泽门外老同学的家  相似文献   

8.
1938年底,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桂林成为沟通重庆、香港和沦陷区的枢纽。我党利用蒋、桂间之矛盾,在周恩来同志主持的南方局直接领导下,于此开辟了国统区抗日政治文化运动的又一新据点。以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欧阳予倩、田汉、邵荃麟等为首的大批进步作家和文化人士,先后云集桂林,使桂林的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并遂以“文化城”著称。就在当时的桂林文化城中,始终活跃着一支朝气蓬勃的文艺生力军——年青的东  相似文献   

9.
从事建设,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营建风景,自然不能例外。桂林古代的风景建设,大都集中在对山、水、洞风景资源的开发上。这不仅反映了营建者的建筑思想,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登山一游,近可遍览山上的万般奇景,远可眺望山外种种景观。古人有见于此,因而在营建桂林风景时,非常注意开发石山景区,使之成为可供人们游览之所。早在唐宋时代,位于市内及附域名山,如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  相似文献   

10.
桂林“八办”是创建桂林文化城的领导者沈奕巨1938年10月武汉弃守,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与国民党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同车南撤时,达成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的口头协议。11月中旬原武汉“八办”部分工作人员到达桂林,租赁桂北路138号成立桂林八路军办...  相似文献   

11.
刊行于明代的《桂胜 桂故》在桂林古代旅游文献中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尤其值得关注。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开创性意义就愈加显现。它和前面介绍的《桂林风土记》《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诸书的显著不同之处有三:《桂胜 桂  相似文献   

12.
桂林地处岭南而远离中原,自南北朝以来,直到唐代之际,一直作为朝廷贬官的放逐之地或朝廷争斗失败者、失意者的谪贬、流放之所。在这个历史时期之中,无数“落南”的贬官或落败、失意者们,虽然遭受了他们宦海浮沉中的挫折,饱尝了无尽的辛酸苦楚,有的甚至在桂林这块土地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桂林秀美的山光水色给他们以心灵的安慰、人生的慰藉或希望的寄托,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鼓起奋斗的勇气。其中比较著名的贬官,如南北朝时代的颜延之;唐代的宋之问、褚遂良、张九龄等,他们原来都是  相似文献   

13.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依赖于具体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文化典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以文化典籍为探寻国俗语义的着眼点,从诗经中的诗歌到元曲,主要是唐宋诗词中探寻并比较“雁”、“燕”两词的国俗语义,对于领略历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准确、全面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桂林,在抗战前,是一座仅以“山水甲天下”闻名,而在其它方面均默默无闻的南方小城。是什么原因使它在战火纷飞、山河变色的岁月里竟成为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城”,为抗日救亡文艺运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呢?笔者认为:抗日战争局势的发展变化是“文化城”形成的客观依据;蒋桂矛盾所造成的桂林的较民主空气是进步文化人生存发展、大显身手的特殊环境;良好的自然地理及社会人文条件为文化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战时桂林文化运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下面分别论及。  相似文献   

15.
××: 您好! 编辑部转来了您的信,看了以后,很钦佩您关心家乡文化建设的精神。您身在外地,仍不忘自己是桂林人,时刻关注着桂林的建设。作为我们身在桂林的同志来说,更是应该关心桂林的建设. 您在信中谈到了关于桂林的文化建设问题,很是触动了我.以前,我也就这个问题和别人谈过.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文化热”。这场热潮在全国几个大城市都产生了很大反响.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都相继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正象您所说的,这场“文化热”的兴起是有其必然性的,它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显然,我们过去某些文化观念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水甲天下的古城桂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文化城”,成百累千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自四面八方云集桂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加速了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国统区桂林的抗日救亡  相似文献   

17.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应追溯至60年代初,当时,《广西日报》副刊专门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先后发表了夏衍、司马文森、周钢鸣、秦似、李任仁、林路、汪巩、洁泯等当年在桂林工作和战斗过的文化人的回忆文章,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还专门组成了“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研究组”,对桂林抗战文学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编成《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初稿,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桂林抗日战争时期文艺界活动大事记、文艺刊物介绍等,内收郭沫若、茅盾、邵荃麟、夏衍、田汉、熊佛西、焦…  相似文献   

18.
回忆桂林文化城的几个片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文化城的由来,自有它的历史原因和产生条件。早在抗日战争之前,就有看一定的基础,抗战爆发后,全国的许多文化人先后到过挂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并且很快地普遍展开,从而使桂林成了著名的“文化城”。桂林,不仅是广西的文化“制高点”,而且也是南方文化较高的城市之一,自古以来是南方的名城。就中国的旧文化的标准来说,通常是将“科举”的“功名”作为衡量的尺度,就是说,一个地方有多少“举人”,多少“进士”,以至于有几位“状元”、“榜眼”、“探花”,来定其文化水准的高低。桂林从唐代开始,“功名”之士络绎不绝,就说“状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的作用意义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术,同戏剧一样,是桂林抗战文艺运动中最活跃的一环。觉醒了的桂林进步画家们,在严酷的抗战斗争实践中,他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绘画,在今日”,“它的作用已成了增加抗战的政治意识的有力武器”,“中国能够战胜日本,不仅是靠武力,也还需要政治的宣传;所以绘画给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击,是和飞机大炮给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击一样重要的!”(李桦、廖冰兄、赖少其、新波、阳太阳等二十四人:《中国绘画工作同人致苏联同志书》,载桂林《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  相似文献   

20.
《赤雅》一书的问世,与邝露“放诞”的奇士性格相关.全书介绍了明末桂林与广西那些为非桂林人、非广西人所闻所未闻的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生活情况,介绍了明末时期桂林与广西特有的山川风物,而显出其个性.本文叙述了邝露其人其事及《赤雅》的内容特色与版本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