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华苓的小说书写有较强的自传性.她将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人物中,以此对抗个体漂泊的孤悲和历史变迁的虚无.从《失去的金铃子》中苓子与作者现实互涉的自由意志,到《桑青与桃红》中桑青精神破碎,再到《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在作者想象的异托邦内和解,主人公的主体精神发生了"自由—破碎—和解"的嬗变.通过探索这一过程,聂华苓真实的"三生影像"更清晰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
聂华苓已在国内出版了四本书,是国内读者比较熟悉、评论界比较注目的旅美女作家.有关她的评论发表了不少,但大多侧重于介绍她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或者评价其作品.本文试图根据目前能接触到的材料,探讨聂华苓创作思想的发展.(一)聂华苓,一九二六年生,抗战时期流亡到四川,并在四川读中学和大学,全国解放前  相似文献   

3.
聂华苓谈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1995,(1)
聂华苓谈中国文学聂华苓旅美华裔女作家余韶文《北京青年报》文艺部记者赵为民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中文系教师时间:1994年5月26日下午这次是您第几次回到国内了?此次回国主要有哪些安排和打算?自1978年首次回国算起,这已是第六次回国了。这次是应上海作协...  相似文献   

4.
湖北人聂华苓,驰骋文坛三十年方为湖北所知。我们近年才读到她在北京出版和发表的小说,译作、文章。 尽管是这样隔膜,然而“龙的传人”却自有其共同的语言。 尽管人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不尽相同的观点,然而这一代人的酸甜苦辣自有其可以互相了解的基础。 初读聂华苓的几本书,试说说浮浅的观感。 一 《失去的金铃子》写于一九六○年,那个时期,她曾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编辑之职。而该刊主编因触犯台湾当局,为特务所忌,陷于缧绁。聂华苓也遭抄家、监视。这本书是她为“排除恐惧和寂寞”而写的。它虽然不是作者的自叙传,却带有浓郁的抒情格调,反映出聂华苓对乡土的深深怀念。 小说展开了鄂西山村的风土画。这是在抗日战争中,离日寇占领的宜昌百里之遥的三斗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部分创作和译著在国内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中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英文版题名《两个中国女人》)等,引人注目地显示了作家的才华;而译著《德莫福夫人》(亨利·詹姆士著),《没有点亮的灯》(美国短篇小说集),以及散文集《三十年后——归人扎记》等,则不但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生活效益,而且提供了作家用以照亮自己创作进程的“灯”,由可此以使我们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中去理解作家风格的形成、变化和可能的新趋势.较之向来生活在祖国母亲怀抱的中国作家来说,聂华苓走过一条特殊的道路.她的创  相似文献   

6.
聂华苓与王安忆是两位经历与所处时代完全不同的女作家。聂华苓1925年生于武汉,抗战期间逃难到四川,1949年从北京辗转去了台湾,曾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编辑,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1964年赴美后,她参加保罗·安格尔领导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  相似文献   

7.
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一生历经两次放逐,即大陆——台湾——美国,加之聂华苓经历复杂、生存艰难,个人的心理体验较之一般放逐者更为苦难,故而笔触所及颇能代表移民者生活情状和感情历程。在作者一生创作里,放逐与回归的主题概括了聂华苓创作全部内涵。作家的情绪化体验说明,文学研究不但要观照形成作家主观情感和心理特征的社会性因素,如历史背景;而且也要重视作家的情感特征对创作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秀娟,1939年生,原籍江苏盐城。在阵容壮观的台湾女作家群中,朱秀娟是引人注目者之一。与一般女作家不同的是:她并不专事于写作;在勤勉创作的同时,她在商界、特别在外贸界也取得事业的成功。她的创作颇丰,已发表的有《雨荷》、《破落户的春天》、《万里心航》、《晚霜》、《女强人》、《木麻黄的眩惑》、《纽约见闻》、《那串响亮的日子》等二十余部小说和散文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女强人》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曾获台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当代著名女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一直关注国家历史真相,作为获得过布克奖女作家,她的作品通常是以小见大,在看似平凡简单的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对社会现实的独到见解。作家最新作品集将1945-1953年作为发生背景来展开叙述,这8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通过对一个个发生在个体家庭中的故事,以童年的视角细心描绘和讲述,反映出整个国家在那个时代的历史事实,从而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几百年来诸多文人墨客以理查三世为蓝本创作无数不朽名篇,从托马斯·莫尔笔下的驼背暴君到威廉·莎士比亚剧中的杀人恶魔,再到当代历史小说家菲利帕·格里高利作品中虽不完美但也是在动荡年代不得不上位的正常人。本文试图对理查三世及其统治时期追本溯源,并结合经典莎剧《理查三世》《亨利六世》和格里高利的当代小说《白王后》来探究理查三世的形象转变之路径。但本文追寻理查三世形象转变之路并不为证明理查三世无辜与否,只为发现不同时期作家如何以各自独特迥异的方式展示创作思想,如何建构、重构以及解构理查三世这一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以期当今读者能在历史真相问题上持一种开放心态。  相似文献   

11.
“谁是张洁?什么是张洁?哪一个是张洁?”1985年,张洁的好友、女作家张欣辛在专论张洁文章开篇的三个问句象一个预兆,给熟悉张洁的读者对她即将“变异”以警示。Ill那时,张洁最具影响力的一批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衫L重的翅膀乡、《祖母绿》、《方舟》等,不论创作的基调还是创作意图都甚是显豁,不论她采用“温柔感伤”的语调,还是疾愤昂扬的抒情形式都是在维护着一个乌托邦,一片纯净的心灵世界,一道耸立于时代的分裂、动荡、摧残、扭曲、贬斥一一荒诞时间流程中——的精神防线。张洁将一颗“脱俗”的心急切地呈送给读…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1984年,女作家创作的小说《情人》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的殊荣,奠定了杜拉斯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而"情人"更是女作家作品和生活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本文围绕女作家的三部主要作品,从多角度对"情人"形象内涵进行了解读,将读者带入一个只属于杜拉斯的"情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一即使没有中篇《献上一束夜来香》的问世,谌容也早已是新时期风传遐迩的知名作家。她的《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都曾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以严峻的政治命题、鲜明的当代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而分别获得1981、1983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减去十岁》是近年来作品中的一个短篇,其由于构思的别具一格和通篇耐人品尝的“怪味”而使读者交口称赞。不过笔者以为真正体现女作家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高度的作品,应当是她1987年在《花城》杂志第1期上推出的《献上一束夜来香》。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4.
茅盾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三篇女作家论是《庐隐论》《女作家丁玲》和《冰心论》。这三篇女作家论影响深远,不仅总结了三位五四女作家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而且形成了一种价值评判的导向,即在思想上遵从时代精神反映论和历史进步趋向论,以切合意识形态和时代需求的观念为标准,对作品作权威性的价值判断,强调文学反映社会历史潮流的功能,推崇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后来的文学史就是在这套价值体系中对五四女作家进行评价,对五四女作家文学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评价体系突出了女作家属于时代的群体性特征,却遮蔽了女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使五四女作家的文学史形象单一而固定。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时期的一位代表性女作家,走向历史是铁凝在转型时期选择的策略.她在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和《笨花》中,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以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情态解构历史,同时还原和建构女性历史.她采用女性的言说姿态,体现出女性历史叙事的主体性,描绘了女性视角下独特的历史风景,率先完成了女性作为“人”和作为“女人”的双重主体价值的建构,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堪称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教科书。它取材于英格兰历史,反映了英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具体描写了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红白玫瑰战争以及英国宗教改革等历史大事件。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体部分是两组四部曲,它们构成了一整套前后衔接的连续剧。《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为第二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为第一个四部曲。莎士比亚为什么先写《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与  相似文献   

17.
聂华苓是台湾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流行期间成长起来的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海内外华人中有很大影响,《失去的金铃子》(六一年创作)、《桑青与桃红》(七○年创作)、《千山外,水长流》(八四年创作)这三部小说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聂华苓  相似文献   

18.
隐含于荒诞情节之中的哲理──评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签》李云楼雪莉·杰克逊是位美国女作家。她1919年12月14日出生于旧金山,在纽约读完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40年与文学评论家斯坦利·艾德格·海曼结婚,生两男两女。她不幸于1965年8月8日去...  相似文献   

19.
《简·爱》是英国优秀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小说广为流传,让各国读者爱不释手,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简·爱这一光辉形象。《简·爱》发表于1847年.当时的时行小说为迎合贵族、资产阶级少爷、小姐的趣味,充满着做作的、浪漫的、牧歌式的爱情描写,女主人公必是娇佳的、温柔美丽的、体态轻盈的、有着一头秀长美丽的卷发的俊美女性。而夏洛蒂在《简·爱》中一反这种娇揉造作的倾向.她曾经说过:“我要写一个女主…  相似文献   

20.
旅馆人     
在新年钟声来到之前,我修改完了长篇《上海之死》。这部小说,算是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但不是“第一部中国旅馆小说”。旅馆小说的创始人,是一位奥地利犹太女作家维吉鲍姆VickiBaum。她的名著《上海37》,1939年改成剧本《上海大旅馆(》HotelShanghai),以沙逊大楼Cathay旅馆在813战事中遭受日军炮击为背景。前不久,我在伦敦一个普通住宅墙上,看到这个当年著名女作家故居的“蓝磁纪念牌”,不由得感慨世界真小。虽然她是犹太人,“第一部中国旅馆小说”,荣誉属於她。原因是:休伯特在福州路开的书店,卖过她的书;索尔·夏皮罗在维也纳最後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