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10年来,在陆续发表的研究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论著中,如果说有一种普遍流行的概念,那就是国家的“相对独立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马克思本人的论著形成的,但是,也许多数人还是同意,在最近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研究国家的传统方  相似文献   

2.
刘洁  王斌 《社科纵横》2008,23(1):158-160
本文旨在通过先秦思想家荀子与告子的一段关于人性本源的对话,利用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分别对其中的"水与人性"的隐喻进行分析,指出概念隐喻强调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而概念整合强调心理空间中概念网络模式的建立.同时,虽然这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分析隐喻和隐喻思维时这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3.
论著提要     
论著提要可持续发展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德〕J.策查内自所谓布伦特兰报告于1987年发表以来,西方国家对它展开了热烈讨论。“可持续发展”成为广为使用的概念。1.自由唯生产力论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调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公民(Burger)概念是康德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将康德法哲学中关于公民的论述划分为三种不同语境,相应地,公民概念可区分为一般的、特定的和普遍的三重意义;对这三种意义的重新阐释,消释了康德公民概念的歧义,揭示了公民概念的理论演进及其普遍性、构成性及强制性特征。甄综韦伯关于市民和公民概念的考察,揭示康德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渊源,Burger一词从市民演变为公民是以权利普遍化为内在契机的,而公民乃是人在自己所构造起来的法[权利]体系中的一种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5.
谈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丁学良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马克思究竟怎样看待人性》一文的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论述虽然颇为全面,但是,细读起来,在许多根本问题上与马克思的本意不尽符合。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论述,前后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大体上可以把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论述分为两个阶段,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标志。在前一个阶段,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观点,实际上正处在形成之中,从总体上来说,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集中地体现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关于人的本质、人性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并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人性的某些提法作为人的本质的命题加以引用和论证。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人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弄清人的本质和人性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人的本质不等于人性,它们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范畴,这可以从历史事实中看出来。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本质和人性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词。在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人的本质一词是Das Wesendes Menschns,人性一词是 Die Humahitat。“Humahitat”一词,除含有“人性”…  相似文献   

7.
议会的概念议会的概念不止一个。这些概念有四个不同的来源:宪法;议会外的公民、团体以及组织;议会议员和学者。宪法的概念:成文宪法常对议会在政治制度中应行使的职能只作模糊的描述。即使在那些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关于议会职能的具体规则,同样要么是不成文的(习惯法),要么是体现在政府的法令中(如选举法)。在西方,它们主要有三个基准点:(a)议会应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法"概念探讨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竺效 《浙江学刊》2004,9(1):38-43
社会法的概念是社会法基础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和无法逾越的问题.我国大陆学者虽常有使用"社会法"一词者,但鲜有讨论它的概念的论著,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英、美、德、法、日各国立法或学说中所折射出的关于社会法概念的探讨,概括地认识社会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一般人性与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用以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概念,是衡量人的社会行为的标准。由于人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又划分为阶级,因此人性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这就是说,这个概念具有两重性,对于具体的人来说,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它又是个具体的概念。人性问题的复杂性就在这里。 怎样才能得出这个概念来呢?这就要用马克思讲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这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其一般属性来(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用这些抽象的规定去分析具体事物。经过这种科学分析,具…  相似文献   

10.
贺义廉 《社科纵横》2008,23(12):126-127
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是我们从事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经典,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背景下,不同的读者会有各自的解读.在中国随着马克思全集翻译文本的更新,我们对过去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解读的正确性不能不产生新的看法,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关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前人的解读层面,而应该从原著出发,与时代结合,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1.
徐訏在创作中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这一文学主体,以浪漫或写实的方式对永恒的人性进行追问,从而获得作品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他在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体现出不同的人性探索特色:早期创作中对复杂人性的反映已初露端倪,前期创作中体现出热诚浪漫主义与冷酷现实主义的交错,长达三十年的后期创作则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并最后在宗教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式的超脱.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宪法惯例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宪法惯例概念的几种观点何谓宪法惯例,中外宪法学者对此均有过论述。在西方众多的宪法学和政治学的论著中,宪法惯例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谓。有的称宪法惯例为“不成文的宪法准则”(密尔);有的称宪法惯例为“宪法习惯”(安森);有的将宪法惯例解释为“政治道德的整个体系,指导政治家活动的所有的戒律(弗里曼)。在所有的宪法学家中,戴雪关于宪法惯例的观点,具有独到之处。英国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与“中心人”这两种人性假设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及其官僚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及其官员的人性假设。在不同的人性假设下 ,政府所承担的角色和实施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它们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同时目前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人性假设对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给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今一 《社科纵横》2012,(11):92-96
做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的本体论哲学一直很受关注,而其人性论思想较少涉及。本文尝试做初步突破。文章指出,王弼的人性论是一种二元论,即人性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道和气。做为人存在的根据,道决定了人的本质;而气是人性构成的物质性因素。二者在逻辑概念上相互区分。道性是王弼的本体论思想在其人性论上的直接延续,气性则反应了魏晋玄学对汉代宇宙论的中心概念“气”的继承,尽管魏晋玄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汉代经学的决裂。通过对道性与气性之关系的论述,王弼比汉儒更为合理地解释了善恶的来源问题;而他关于人性的二元区分也影响了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16.
人性概念的内涵,历来有孟荀之争。统合孟荀观点,又参考《管子》观点,具体论述善作为人性概念中的必有内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若善不是人性概念的内涵,则无法说明善的根源;善不是恶的对立,是自在的;但善不是自显,其显现会受身体欲望的制约和遮蔽,需后天的觉思、扩充。  相似文献   

17.
有位读者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花那么大的代价,到世界各地,甚至边远地区采访20世纪的思想家,不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和无意义的举动?实际上,我们只需阅读他们的论著并对这些论著加以概述就足矣。”然而,经验表明:这些谈话向我们提供了一些超出著作之外的东西,而我试图向读者介绍的正是这些思想家的人性这一补充部分。从波佩尔到普利戈津,从明斯基到吉拉尔和贝特尔海姆,这是在一座由(我们有幸是同代人的)活人组成的图书馆中游览。我今天向你们介绍的这位人物,在这座图书馆中,占有特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家庭和家庭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社会学界关于家庭和家庭结构的研究十分热烈,然而对于什么是家庭和家庭结构却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对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概念清晰,只有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才能把研究引向深入,以期得到科学的认识和结论。本文拟就家庭和家庭结构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什么是家庭关于家庭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说,我国古代的《说文解字》中有:“家居也,从门豭省声,《易家·人》释文,  相似文献   

19.
对于马克思著作中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的区分,人们的看法是有争议的。当代对西方阶级构成的两种主要分析采取两个极端:有人利用这种区分,有人排斥这种区分。这一区分,经过黑格尔的详细阐明,后被马克思接受。在目前流行的阶级分析中又被采用了。本文旨在通过阐述这种区分来强调这种区分在方法论上的作用。在讨论过程中要提请注意一个第三范畴:自在自为的阶级。这个概念虽然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中完全被忽视了,但逻辑上还是属于辩证法的阶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的主客体都是人,因此,如果说社会工作的前提之一是需要确立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念,那么这其中必然包括关于人的理念和对人性的理解。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抵制的是以下的人性观念:第一,人性的自然生理假设。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