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正> 作为一个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知名的。但是,作为一个作家的钱钟书先生,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却是很少有人提及的。钱先生早在解放以前,就曾出版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一九四七年他出版了长篇名著《围城》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被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的《围城》,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的。它不象“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那样,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为着革命和理想召唤风雷的战斗色彩和内容;它所描写的只是“那一部分社会”和“人类”的生活,但人们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从知识分子们  相似文献   

2.
1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作者的想法已经实现了。在《围城》中,作者描写了抗战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一部分——沦陷的上海、国统区的城镇及其社会风貌,描写了在这个环境中活动着的一批上层知识分子。小说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民文化心态、人际关系和上层知识分子的丑恶灵魂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的《围城》作为一部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 ,其所表现的生活内涵 ,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及其独特构筑的“艺术世界” ,并不是一种、两种批评方法就能解读清楚的。本文主要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文本中几个主要的女性知识分子角色中蕴含的价值 ,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古籍典故和哲学、心理学等学科 ,不露声色地将 2 0世纪 2 0、40年代之女性解放进行批判与消解。  相似文献   

4.
《围城》主题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不少评论家已经评论过了,关于它的主题,见仁见智,各有所据,但说到点子上的不多。电视连续剧《围城》放映以后,刊头报端,也是论者纷纷,却也少有直指心源之见。还有人对杨峰的片头题词提出质疑,认为它未能切中主题或不能完全概括《围城》的思想内容,这是不了解《围城》的用意所在,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方鸿渐形象塑造的真实内涵所造成的迷惑。杨绛是最了解钱钟书的,也最了解《围城》的主题和方鸿渐形象最深层的思想意蕴。她给《围城》电视剧的片头题词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  相似文献   

5.
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围城>作为一部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其所表现的生活内涵,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及其独特构筑的"艺术世界",并不是一种、两种批评方法就能解读清楚的.本文主要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文本中几个主要的女性知识分子角色中蕴含的价值,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古籍典故和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不露声色地将20世纪20、40年代之女性解放进行批判与消解.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描写的是1937年7月到1937年末的人和事,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极度动荡的时期,但《围城》却“情愿抓取不甚动荡和社会一角材料“描写了一群置国难于不顾的一类知识分子群体的和个人的灵魂,这是《围城》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和张爱玲以天才作家的敏感创作了《围城》与《传奇》,突破了“五四”以来描写两性关系的范式;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特点,是作家对人的整个生命状态的深刻审视和内心情感体验的传达;两位作家驱遣手中那杆或轻重或凝重的笔,给外在景物以一个动的生命或启示的精魂,这创造性的、成功的、丰富的意象,使读者领悟到一份挡不住的艺术感觉。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究钱钟书的《围城》与张爱玲的《传奇》的文学价值,寻找其文学表现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不知道世界上是否真有点铁成金术,然而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确实是把反映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婚姻恋爱这个带有传统特色的题材放在抗战时期的“土壤”中,绽放出了一朵文苑奇葩,这就是钱先生在四十年代写的长篇小说——《围城》。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与成功的艺术分不开的,《围城》也是这样。本文意欲撇开《围城》其它方面的艺术成就,仅就其令人击节的比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以其在当时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及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的深邃而透辟的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艺术美感 ,并以其深厚隽永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 ,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求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这位江南的大绅士之子 ,在北平上大学期间 ,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人很看重的土木工程 ,于是转到社会学系 ,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由于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 (未婚妻的早亡和未来丈人的解…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的优秀长篇《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园地里的奇葩,自四十年代在国统区进步刊物《文艺复兴》上发表以后,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品所反映的是抗战初期中国社会里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他们既不是时代大波里的弄潮儿,也不是阻挡生活激流的顽石,他们远离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漩涡,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城》自问世以来,其主题一直是学者们议论的焦点,人们不断地爬梳这一名作,总想给出一个令更多人信服的结论。由于观察角度、研究方法和所持的价值尺度的不同,持论者往往各论其是,见仁见智──“冲进逃出”的“围城”说、“爱情”说、“揭露现实”说、“人生境况”说、“新儒林”说、“忧时伤生”说等等,至今至少出现了十来种有相当影响的关于《围城》主题的说法。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存在着不够完美的地方,其中有些说法或扣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或脱离文本而随意穿凿,或论文时不“知人论世”。因此,笔者想谈谈《…  相似文献   

12.
挣扎于围城中的“多余人”──简析方鸿渐的形象沐金华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杰出的讽刺手法,奇特而又精辟深刻的比喻,精细入微地描写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儒林人物,特别是深受西方欧美文化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个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  相似文献   

13.
潘雪梅 《今日南国》2008,(17):17-18
对于婚姻,钱钟书先生做出了精彩定义乱了适龄男女甚至专家学者的眼睛。“围城论题,急需索解。既然在“围城”外的人想里的人想出来,似乎只有中庸一些,来个折“围城”边缘徘徊,驻足观望。——“围城”,迷”恰如一道数学悖进去,在“围城”中,不进不出,在“围城”边缘徘徊,驻足观望。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以抗日战争初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围绕留学回国的方鸿渐这个中心人物,描写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所造就的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真实地揭示了他们自私、空虚、猥琐的灵魂及其精神上的苦闷、彷徨和困窘,富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性,因此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作者发挥杰出的讽刺才能,“融中外古今于一炉,以他渊博的知识、超凡的想象力和精微的体察,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精妙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活动,剖露出他们丑恶的灵魂。”“大量新颖奇特、生动传神的比喻的运用,十分引人注目,加强了表达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作品得以生辉,也为我们进行修辞研究提供了许多范例。  相似文献   

15.
《围城》属于叶绍钧开创的日常生存状态小说类型 ,其讽刺矛头主要指向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虚荣心与庸碌无为。《围城》所揭示的人类虚荣心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虚伪属于个别人的劣迹 ,虚荣则是人类共同的弱点 ,在这部小说中 ,就连西方哲人都不例外 ,平庸者表现得则更为突出。由于所参照的是超越时代、超越普通人的一种带有某种学术乌托邦性质的更高标准 ,作者对于生活中和自己笔下人物的态度 ,均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作品在轻松幽默的表层下隐含着忧愤之情 ,也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悲悯。钱钟书的“忧世伤生”针对的不是具体的“国”与“民” ,而是整个人类及人性本身。就主题的丰富复杂、人物塑造的生动、人性揭示的深刻以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成熟而言 ,它当居中国现代小说一流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类命运的深含哲学意蕴的现代寓言。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围城”的意象,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而命运的偶然性和人的盲目挣扎,又寓示出人生是一座永远也走不出的围城。  相似文献   

17.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围城》素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它以辛辣的嘲弄、机智的讽刺,描绘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中国社会上层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勾心斗角、拍马钻营等特点,使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众相纷纭地再现在作品里。其尖锐辛辣的嘲讽出之  相似文献   

18.
方鸿渐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善良、正直而有真才实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其思想性格尽管有懦弱性、矛盾性和极强的面子观念的局限性,然而最终导致他从希望走向绝望,所有人生愿望都陷入"围城"的是黑暗、腐朽的专制制度."围城"的深层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使之在国外评论界享有盛誉,被认为是本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它的成绩是多方而的,本文仪就其心理刻划,作一粗浅探讨。一《围城》素有“新儒林外史”之称。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其雅俗共赏、幽默风趣的语言里透视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深层意蕴,他思考、关注着人的本性,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围城》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20 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