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语言论的角度考察了胡适的白话文理论 ,并将之放在“五四”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胡适的语言观一直徘徊于语言工具论与现代语言论之间。一方面 ,他将语言视为“形式”和“文体” ,试图从人类文化的变迁历史出发来重新定位白话 ,这体现了其超越语言工具论的新的语言理性。另一方面 ,他仅从工具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 ,对于语言文体的意义把握还不够到位。而周作人、傅斯年等人以更为现代的语言观念对其进行补充深化 ,同时 ,胡适的语言观在实际运作中 ,也已自觉不自觉地靠近语言即思想的现代语言论。因此 ,“五四”白话文运动不仅是语言工具的变革 ,而且更是深刻的思想变革以及文化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出于对异质语言的敏感、华洋杂处的现实需要以及探求中国文化的兴趣,率先发起了语言变革。他们所作白话小说主要包括传教士小说和汉语读本中用北京官话改写的白话小说,其中所用白话则经历了由章回小说的旧式白话到北京官话的转变。尽管西人进行的白话实验并未带来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但在对白话文的认识与运用上表现出相当的超前性与创造力,是我们研究白话文运动的绝佳的参照系与对比物。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与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  相似文献   

3.
典雅精炼的文言与明白晓畅的白话兼用,是钱锺书批评著述重要的语体特征。以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为背景,考察钱锺书在文言与白话问题上的辩证立场和基本态度,指出批评对象、批评文体对钱锺书语体选择的制约与影响,对于深入反思白话文运动的成败得失,更好地理解钱锺书文学批评的语体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的欧化发展,从晚清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转移的倾向,不断为文学所捕获、赋形,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我们不应绝对以“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应在相当的程度上以“既有传统白话”到“现代白话”的现实嬗变来展开对五四文学语言的描绘,在其中关键的驱动力就是“欧化”.“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凸现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所能达到的精神领域、灵魂探索和诗性空间,展示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超越一般书面语变革所达到的话语力量,进而集中彰显了“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及对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院林  焦霓 《云梦学刊》2011,32(6):32-37
和以往不同,刘师培在1904年间大量运用白话文这一形式进行民族革命宣传。他从“挣种族事业”、“挣国土事业”、“挣政治的事业”等方面著文启迪民智、激发爱国主义,提出了革命途径与军国民教育。他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论证了封建制度必然要让位于资本主义制度。刘师培在《中国白话报》上的著述展示了这期间刘师培短暂而又激烈的白话文思想内容与主张,,而这实际上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建设之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卫中 《广东社会科学》2022,(4):149-158+288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白之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文学需要白话,教育更需要白话,因而,在教育领域有过一个与文学中同样重要的白话文运动。近代以来,中国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变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的根本转变,这个转变将文言置于一个十分不利的位置上;教育的现代化、大众化强烈地需要一种通俗、易学的书面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自发萌动了一场语言变革,形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中的“白话文运动”。这个变革虽然也受益于胡适在文学领域中策动的白话文运动,但它是独立的、自主的,有自己的动机和谱系。套用胡适“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说辞,中国近现代史上也应当有一个“国语的教育,教育的国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晚清白话文运动从白话理论的自觉和白话观念的演进、白话文学必将取代"古语之文学"的文学进化史观、现代白话书写的语言试验与奠基、现代白话文写作和白话文学创作的经验积累及文体试验、五四白话文运动领袖人物之陶铸与现代白话文作者之孕育、白话文(学)读者群体及接受环境之准备、文学内容革新方面的熏陶与影响、为白话文争得了至关重要的合法地位等方面,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必要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当大部分知识分子努力将"神台"上的古文推翻在地时,周作人却因为不满当时白话文的浅白与简单而出人意表地主张把古文请到白话文中,成为国语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他对五四白话的改造意见,同时隐含着他的启蒙思想,即改变普通民众的落后心理,而随着社会思想的转变,它也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现代白话作为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以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对传统性的继承借鉴为个案来揭示现代白话文体的现代性特征。文章认为,胡适以传统白话为主体重建了现代白话系统,其理论促进了文言词汇及传统白话向现代白话的转化。“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性的追求不仅没有中断传统文化,反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现代白话文倡导,主要是在于为"白话语言"建立一个现实浓厚的政治与革命的意识形态内涵,为现代白话建立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特质——这些内涵与特质对日后新文学及其语言的发展影响至深。在以白话为载体的新文学开拓的空间上,陈独秀的现代白话倡导表明一个真正意义之上现代的中国文学的诞生,并使之成为时代文化政治高度的重要事件。由陈独秀的种种观点,可以看到现代白话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语言媒介,从这个角度说白话文奠定了"现代中国"及其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卫中 《兰州学刊》2014,(12):88-92
"五四"白话文运动一直被描述为一场有利于全社会的语言变革运动,而实际上,社会不同领域对语言有不同要求,"五四"白话文运动真正的目标是要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打造一个利器,胡适以文学名义发起的变革恰恰忽略了文学自身对语言的要求。因此,"五四"以后就不断有诗人对胡适的白话文理论提出批评,进入20世纪后半期,郑敏、余光中等对这个问题做了更深入、系统的思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诗人对"五四"语言变革的批评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由此出发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场变革的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晓 《兰州学刊》2006,(3):96-97
白话取代文言成为主流语体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提倡复兴文言是违反历史潮流和语言发展规律的,是行不通的语言割据。要对“白话文运动”进行修正和补救,为当代文学发展寻求切实可行的出路,关键不在于倡导复兴文言,而应大力倡导白话创作,完善以白话为主体的现代汉语,盲目倡导复兴文言则只能走向违背历史潮流的文言复辟。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现代白话与古代白话有质的区别。"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发起者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现代白话的现代思想性质,他们关于提倡白话和废除文言的理由并不具有根本性,他们是在语言工具的意义上发动新文学运动的,但却意外地导致了思想革命。"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从根本上不同于晚清白话文运动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众语文运动。  相似文献   

14.
清末最后几年,自觉地引“文话”入“白话”的现象开始在报章白话文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至民初,报章白话语言的“文话化”趋势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报章白话的“文话化”做到了使白话高雅化和书面化,提高了白话书写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其社会文化地位,同时也促进了报章“文话”的白话化,发挥了“使文言白话的距离比较接近”的历史作用.然而,这一清末白话文运动和近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白话书写现象,迄今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知识共同体基本上实现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转型.体现在文学史及其研究中,初步建构起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式.特别是他们的文学史写作,具有自觉的文学史观念,并按照现代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在白话语体和人的文学观念方面.在白话语体的建设中,他们明确意识到语言与思想文化、语言与文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建设现代白话文的具体设想.他们的现代文学思想观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性论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以此批判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常.五四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为现代文学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并在形成规约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传统的同时,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胡适文艺思想剖析张家钊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可谓惊俗骇世之言,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胡适提倡文学革...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在五四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胜利的全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往学界在论述《新青年》对现代汉语形成的贡献时,往往局限在《文学改良刍议》等少数有意提倡白话文的文章上,忽视了《新青年》所倡导的思想革命在语言变革中的作用。《新青年》走在汉语现代化变革的最前列与其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进行思想文化革命密不可分.而这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根本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从事件的角度来看五四新文学,它首先是一个自我推销的文学事件。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它顺应民主和科学的时代潮流,将其和自己的文学观念结合起来,抨击“文以载道”传统。同时,在对待传统、西方和不同意见者三个方面都采取偏激的姿态,鼓吹新体白话,塑造自己的导师姿态。为了突出新文学阵营在白话文运动中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既遮蔽晚清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和当时的通俗文学成就,又无视政府对白话文的支持,从而成功地将自己包装成新体白话的立法者。新文学能产生深远影响,与这些自我推销的手段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与新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韬、梁启超创造的报刊政论文体开一代新风,对清末的程式文风给予了有力地 批判和扬弃,继之而起的报刊“时评”、杂文以及由纪游、通讯发展而来的报告文学都是报刊文 体的发展、完善。报刊文体的通俗化和白话报刊带动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从而 使文化传播符号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为新文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晚清和"五四"时期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虽然这两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所坚持的理论策略上和提倡白话文的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选择白话报刊这样一种新型的传媒方式作为传播思想、建立言说阵地的武器。无论是在宏观的社会影响层面,还是在微观的报刊出版操作方面,白话报刊的兴起对白话文运动的展开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