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出发,对其基本形式的5种演进形式进行了探讨,为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是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从主体的、活动的、关系的、功能的形式来理解,从而产生了现代形式的唯物主义,其“唯物”特征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认识、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基础、根本和“永恒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从其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观点出发,认为存在符合于思维就是真理,他说:“理念即是真理;因为真理即客观性对于总念之符合。”“那种与概念不相应的实在,是单纯的现象,是主观的、偶然的、随意的东西,它不是真理。”黑格尔真理观的唯心主义性质是十分露骨的,但剔除其杂质,其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当他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时,提出了不少合理的猜测,如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然环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等,对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宁曾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因此,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见《费尔巴哈论纲》。”可以这样理解,列宁认为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其理论来源之一就是黑格尔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必然环节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院政治系七八级一班在《中国哲学史》任课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了一次关于墨子“三表说”的学术讨论会。同学们在讨论会前都作了认真准备,会上踊跃发言,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墨子的“三表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真理标准观。墨子的“三表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以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方式接触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认识论上  相似文献   

4.
近来,理论界在批判“四人帮”的主观真理论时,有人把真理的阶级性当作“主观真理论的黑标本”来批判。似乎只要“四人帮”讲过真理的阶级性,我们就必定要否定真理的阶级性,才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种思想方法是有很大的形而上学性的。我们在理论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四人帮”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篡改和歪曲的实质及其手法,而不是从字眼出发,从形式出发。在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上,正象在其它许多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上一样,“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首创的科学的实践哲学.它不仅彻底破除了以“神”为最高主宰的唯心主义桎桔,而且彻底摆脱了受“物”的绝对统治的旧唯物主义羁绊,成为与一切旧哲学迥然不同的能动的实践唯物主义.然而,随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胜利、唯物主义日振声威,旧哲学却往往在“唯物主义”旗号下对人们施加“物”的绝对统治的消极影响,乃至造成把那种从“物”出发,离开思想研究存在,在认识论之外讲唯物论、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从客体理解,还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问题,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为传统哲学的"符合论"真理观、认知真理观和"绝对的真理观",其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问题,陷入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错误之中。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就是从实践理解真理的生成根基、形成机制、发展机理、真理的证明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解决人们"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宣布自己认识了绝对真理,妄图建立一个“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哲学体系时,阐明了认识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他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初,为了批判继承《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点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服务,我国学术界对这部论著展开了一次讨论。当时有同志提出:刘勰身为“佛教徒,为什么会写出唯物主义的文艺理论”?把这个问题称为“神秘之谜”(吉谷:《<文心雕龙>与刘勰的世界观》,载《光明日报》1960年11月20日)。以后又有一些同志对这个“神秘之谜”进行了探讨,但多是从刘勰的世界观上去找原因,对这个矛盾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没有作出圆满的回答。前两年我国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探索这个“神秘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一) 关于真理发展的动力问题,一般认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认识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推动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又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同谬误的斗争是推动真理发展的动力之一。简而言之,实践是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真理同谬误的斗争是推动真理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说明,“根本动力”和“动力之一”的关系。这个“动力之一”是从属于“根本动力”的呢?还是在“根本动力”之外的另一种“动力之一”呢?由于没有交代清楚,便造成了一些思想混乱。有的同志从实践是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对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的原理提出了质疑。从表面上看  相似文献   

10.
把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称之为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不科学的,其理由是:提出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概念是对真理的本质片面性认识的结果,容易造成与事物客观性概念的混淆,同时也不能把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的客观性,作为真理的客观性的根据。应当摈弃“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提法,确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提法。摈弃“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的观点,确立“真理的发展是从低级真理向高级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分支说”与“同一说”是当前学术界在人学与哲学关系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分支说”仅用部分与整体的范畴不足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观并不就是本体论,世界观同时也是历史观,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就是人学。世界观、人学与共产主义的统一是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法制,同自由和必然这对哲学范畴是密切相联的。历来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力图从自由和必然这一哲学观点上来解决道德和法的问题,但他们并未作出科学的解释,而是长期争论不休。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专门开辟一章“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在判批杜林谬论的同时,精辟地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理论上根本解决了自由和必然同道德和法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资产阶级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由于他们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以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人本学是对人与人的环境、人与人的活动及认识的关系的哲学理解。实际上,马克思所理解的关于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前途、人的解放的问题,即关于人的全部问题才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们无非就是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人的认识和实践、人的必然和自由等关系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说既是彻底自然主义的,也是人本主义的。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这种“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有别于唯心主义,也有别于唯物主义,同时是把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应该说,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回答“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属于旧唯物主义”的问题 ,不仅对于恢复费尔巴哈哲学的本来面目具有一般哲学史研究的意义 ,而且对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推翻了一个传统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因其是形而上学的而归属于旧唯物主义。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辩证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不在其“形而上学性”而在于其“直观性”。因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深刻本质 ,不是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而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 ,而是在于克服其直观性 ,创立从实践出发的实践唯物主义 ,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真理探讨的狭隘认识论视境,使得理论界在真理的研究问题上出现了指向上、内容上、方法上和现实上的四大失误。马克思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理论硬核的哲学观点包含了解决真理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实践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维度。所以,走向实践思维,走向社会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精神实质和本质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建构哲学真理观的一个典型的现代哲学方案。它为我们进行真理探讨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6.
<正> 最近一年多来,关于物质和精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讨论,是继真理标准的讨论之后又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因为它实质上关系到如何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理解个别和一般、相对和绝对的相互关系问题,关系到如何从理论上总结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导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这个讨论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林哲学並非传统观点所指出的具有唯心主义或折衷主义性质,而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唯物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其方法论原则是形而上学的。所谓杜林的“先验主义”也並非就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而言,而是就其关于科学的分类方法而言的。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大讨论中,有的同志为了突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或干脆把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实践一元论”或“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椎的。人们担心,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去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会比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离开实践的唯物主义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9.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批判杜林的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其中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体现了恩格斯同杜林的根本分歧。恩格斯在《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一章中,回顾了欧洲哲学史上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的争论,肯定了黑格尔在这个问题上的合理思想,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自由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从而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纪念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之际,重温恩格斯的巨著《反杜林论》中关于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论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对于我们现在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佛生同志不同意人的主观目的是实践的基本要素之一,认为把主观目的纳入实践的要素,就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既不能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划清界限,又不能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划清界限,最后必然“会导致对真理的实践标准的否定”,等等(《南充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他的这些看法,我是不能同意的。不过,他的文章倒启发了我们进一步考虑问题。下面我谈点肤浅的认识,希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