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来到江南,在乌镇驻足,特别爱小镇上的茶馆,能让人品出中国特有的原汁原味来。先要说的是“望佛茶馆”。位置在东栅仁寿桥畔,开窗枕河,斜对面就是茅盾故居。走到茶馆门口,古韵之风扑面而来:蓝底白字的“菊”字布幌,古色古香的桌椅,素雅的壁饰,蓝边素瓷的茶具,窗明几净,小窗幽致,还有诸如《梅花三弄》《夕阳箫鼓》这样流畅优美的江南丝竹作为背景,清静闲雅,风味绝美,仿佛线装书一般的古香,使人觉得确实是个喝茶的理想所在。  相似文献   

2.
蒋伟国 《中外书摘》2009,(11):64-67
茶馆的阶层、职业分野 长期以来,茶馆的职业界限、阶层界限相当分明,因而不同阶层的茶客,只能到自己所属的茶馆去饮茶品茗,而不能随心所欲,误入与自己身分不符的茶馆的。这种惯习,在民同初期相当流行,后以社会的变动而逐渐被打破。  相似文献   

3.
朱海龙 《社会学》2007,(2):4-13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一个乡村社区的研究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社区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国家、市场、社会的多维视野。在转型期,乡村经济发展,村民物质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但乡村社区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萎缩的状态。在公民社会理论的框架下,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乡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提出要促进乡村社区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努力推动传统的乡村社区向现代社会转型,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一怪:不泡茶馆把病害。就是说成都人爱喝茶。成都现在有人口上千万,市区人口300多万。但每天泡在茶馆的就有20万。成都人追求的是现实的生活,有句话就是:拿点小工资、进哈小茶馆、打点小麻将、吃点串串香、看哈歪录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家茶座》2007,(2):144-144
《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2辑)》以“新乡村建设”为主题,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乡村社会秩序及其运作逻辑、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海外资讯四个部分,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本位、中国城市化道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6.
英人赫德是中国近代海关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中、英近代史和中英关系史上显赫一时、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于1854年应英国外交部招聘,来到中国充任领事馆编外议员。9年后,即1863年,受命担任草创时期的中国海关首脑——总税务司,一直到1908年离开中国返英,1911年逝世,掌握海关大权近半个世纪。在他执掌海关这五十年期间,中国近代海关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系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和业务运作制度,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号称“国际官厅“的“独立王国”。海关开展的业务非常庞杂,以征收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对外贸易为核心,兼办船政、气象、检疫、引水、灯塔、航标等海事,还经办外债、内债、赔款、以及邮政为主的洋务,从事大量的业余外交活动。业务广泛渗透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很广泛、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是江南传统商业聚落形成、发展、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的物质空间形态特征,物化了各种社会空间组织结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存—实践”为基础,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引入建筑学领域,建立全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探讨人们对水环境的“空间生产”过程,剖析江南传统商业聚落水环境文化表征要素及其内在机制,为当下乡村精细化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茶馆又名茶肆、茶楼等,是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茶馆随着饮茶活动的盛行而出现,随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茶馆的雏形是茶摊,最早可追溯到东晋。茶摊居无定所,流动性很大。茶铺固定下来成为茶楼是唐代的事情。唐时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饮茶之地。在寺院饮茶习俗的影响下,民间饮茶浙成风气,从而促成了我国最早茶馆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朱蒂 《金色年华》2005,(5):18-19
经营茶馆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只有通过充足的客源才能得以实现。而实际情况是,有的茶馆门庭若市,有的却是门可罗雀。纵观这些茶馆的成败,有无经营特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网络家庭与乡村私人企业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通过对13家乡村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现阶段中国乡村私人企业的管理、运作之主体,既非一般意义上的“家族”,亦非农业经济研究中惯用之“家庭”,而是传统的家庭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的组合形式———网络家庭,抑或是扩大的网络家庭  相似文献   

11.
将阎连科的《受活》(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与《丁庄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对比阅读,是理解作家乡村关怀的可取路径。与之前的大部分作品不同,阎连科这两次写作将反思的触角延伸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极限,也延伸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极限,更延伸到中国式权力的极限特征和运作的深层逻辑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这两个文本视为作家批判中国现状和未来命运的精神展示。  相似文献   

12.
乡村的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价值日益凸显,亟需策略指引以满足乡村多元功能运作的基本需求,推动乡村多功能转型.自古以来,我国乡村营建就注重人水和谐关系,每个农耕区域亦可视为传统水利社会."水"对于乡村的多元价值体现为有机串联"三生"功能、并相互作用的开放、复合体系,其符合乡村多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首先...  相似文献   

13.
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落实,属于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推动乡镇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乡镇治理现代转型对推动我国乡镇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积极推动良性乡镇治理运作模式的建立,乡镇治理中通过对礼治以及法治的创新融合,对市场机制的引领作用进行充分发挥,这样才能逐渐实现乡镇治理的现代转型。本文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治理现代转型这一课题进行简要研究,以期对推动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一怪:不泡茶馆把病害. 就是说成都人爱喝茶.成都现在有人口上千万,市区人口300多万.但每天泡在茶馆的就有20万.成都人追求的是现实的生活,有句话就是:拿点小工资、进哈小茶馆、打点小麻将、吃点串串香、看哈歪录象、炒点喳喳股(就是小股票),这样的生活他们就满足了.成都人家家都有茶具和茶叶,但是在家或办公室或朋友家喝茶都不过瘾,因为在茶馆里可以放松的看报纸,打起麻将更有情绪,哪怕下盘棋也有人递点子、傍膀子,出太阳出来晒太阳,几个朋友一起吹哈牛,茶馆的内容太多了,喝茶不光是嘴巴享受,还可以掏耳朵,擦皮鞋,要按摩,看杂耍,吃小吃,看评书,看川戏,斗鸡、斗鸟、等等…太多了,来这里的人什么都有,有帅哥、靓妹,大款、穷人、三教九流.用我们四川话说就是:巴适惨了.所以你在家里在办公室那有这么安逸巴适,所以我们的茶客不去茶馆怎么受得了啊?不害病才怪呢!下来再说第二怪.  相似文献   

15.
顾昕 《社会学研究》2023,(1):45-67+227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经济社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创新蓬勃、产业升级和财税公正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石,社会保护、社会服务和社会流动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支柱。这六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特征在于践行社会治理的理念,实现多方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多种治理机制互补、嵌合、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协作互动以完善行政机制、强化市场机制、激活社群机制,建立运作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各领域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中国青年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近代中国青年的政治参与丁三青近代的中国,半独立的社会命运猛烈地撞击着"非独立化"青年的心灵。近代中国青年的政治参与有着丰厚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社会转型与青年心灵震荡从本质上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个传统的社会。近代中国是传统政治文化积累得...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政治界所关注的依然是那个尚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使中国走上一条国强民富的现代化道路。围绕着这个问题,从理论上的探讨到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呈现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着重讨论农村问题,特别是在抗战以前,由“深入民间”逐步汇聚成的“乡村建设”运动。 从社会学研究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村是一片广阔而尚未开垦过的田地。要研究中国平民的生活,一定要研究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的生活;要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农村问题。于是,正像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将都市作为社会学的实验室一样,乡村成了中国社会学研究、应用的实验室。以杨开道为首的近代中国社会学者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山东乡村商品经济发展,市镇商会纷纷设立。而以往的学者关注城市商会研究,忽略乡村市镇商会的研究,因此近代山东乡村商会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文中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市镇商会的发展情况及评析,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门前的茶馆     
早在40年代的初期,我住在苏州的山塘街上,对门有一家茶馆。所谓对门也只是相隔两三米,那茶馆店就像是开在我的家里。我每天坐在窗前读书,每日也就看着那爿茶馆店,那里有人生百图,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20.
中国象棋是国宝,也是智慧的体操。不少人自幼是棋迷,中年为棋手,老来称专家。童明顺便是其中的一个。我和童君交往20多年了。在《长沙晚报》“棋坛”专栏,我作编辑,他当顾问。我们的交谈是棋,友谊也是棋。他是长沙人,1944年逃难到安江时才12岁。河边一家茶馆有人下棋,他跑去看,看得入迷还大胆评说。人皆惊异,便叫他上阵。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茶馆坐上一整天,也没人能赢他。回到长沙已是1948年,他帮家里做点小生意,有空便到火宫殿去看人下棋,看得手痒就找人对弃。长沙当时有高手“南周”(周还龄)、“北柳”(柳秀贤),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