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莫丽霞 《人口研究》2005,29(2):62-68
本文利用 2 0 0 2年国家计生委宣教司的“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数据 ,研究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是群众的意愿生育孩子性别结构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 ,弱化性别偏好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和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性别偏好与中国妇女生育行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陈卫 《人口研究》2002,26(2):14-22
利用 1 997年中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 ,就性别偏好对妇女生育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偏好对中国妇女在家庭组建、避孕使用、流产选择、生育间隔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并用各种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此外还对性别偏好对生育率的定量影响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3.
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   总被引:57,自引:4,他引:57  
文章的目的是要探讨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间接和直接原因。其定量分析使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7年11月中旬组织的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中第二期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调查数据。从理想的孩子性别看,城市存在选择女孩的现象,而农村存在明显的选择男孩的现象。分析发现,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比例明显高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再次怀孕妇女的比例;同时前者实行人工流产的比例要明显低于后者。以往所生孩子的数量和性别是惟一决定下一个孩子分孩次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它与年龄、民族、受教育状况和婚姻状况无关。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选择性人工流产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国内以往对人们性别偏好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男孩偏好"的研究,而对性别偏好的其他类型关注很少,特别是对人们性别偏好的强度几乎没有涉及。运用国内29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资料,结合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相关实证研究,对性别偏好的类型和强度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后发现,与西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相比,中国大学生总体上性别均衡偏好的比例更大,而无偏好的比例较小;中国大学生希望使用性别选择技术以达到生育理想性别孩子的比例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在分析生育性别偏好的基础上,探讨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提出通过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城市向农村的制度引进、特别是婚居模式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引进,来改善影响生育性别偏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进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由于传统文化在农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而且性别偏好在农村显然比在城市显著,故研究者的眼光多放在农村。性别偏好是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核心所在,最难触动。以往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从原因、表现、后果、解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但大体是侧重在其原因以及研究性别偏好和生育性别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上。本文利用对湖北部分县市的调查资料,对妇女生育行为、男孩偏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加深对性别偏好和生育行为本身的研究,加深对观念,生育行为的动机、逻辑方面影响出生性别选择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即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和彻底解放妇女的工作。特别是在制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因素对性别偏好的决定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男孩偏好是导致高出生性别比的根本原因,且急剧的社会经济变革和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低生育率也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国家生育调控导致夫妇在生育孩子数量和性别选择上的冲突,本质上是制度与文化的冲突。传统生育文化的力量是顽强和巨大的,并带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和历史滞留性,只有以一种新型生育文化去替代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文化,才能逐渐弱化人们的性别偏好。  相似文献   

9.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刘爽 《人口研究》2005,29(3):2-10
在对国内外"性别偏好"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利用1997年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2001年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计算育龄妇女最后一个孩子的性别比、按已有孩子性别的胎次递进比以及分析具有不同孩子性别结构的家庭状况和妇女所生孩子的活产及存活情况等,考察了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偏好"和性别选择行为的基本状况与特征,强调生育"性别偏好"及其相应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是作用于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背后的关键性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0.
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基于传统的人口转变理论,从生育空间的三维性出发,提出了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利用全国和分省的总和生育率及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转变中存在带有性别偏好的人口转变模式:出生人口性别比伴随生育水平和性别偏好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出上升、高位徘徊的阶段特征和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动趋势又因生育空间的区域差异呈现出4种区域类型。  相似文献   

11.
回顾与前瞻:中国的成人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成人教育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通过成人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并对产业进步、企业发展及完善劳动力市场发挥积极作用。成人教育未来走向是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老年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过去的50年里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方面的制度变迁表现在:其一,退休金制度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其二,社会救济制度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变。并展望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3.
Shortage of girls in China toda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ina has the most severe shortage of girls compared to boys of any country in the world today, as documented by China's surveys and censuses up to 2000. This article evaluates data on sex ratios in China since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shows that the relative dearth of girls has become more extreme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that the problem is real and not merely due to undercounting of girls. Daughters are lost primarily through sex-selective abortion, secondly through excess female infant mortality, and thirdly through neglect or mistreatment of girls up to age three, in cities as well as rural areas. Until recently, the dearth of girls was confined to second or higher-order births, but now couples in some provinces are using sex-selective abortions for first births. Maps show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life-threaten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girls and its spread over time. Son preference, low fertility and technology combine to cause the loss of daughters in China today and compulsory family planning and the one-child policy exacerbate the problem. The discussion includes wha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done to ameliorate life-threaten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girls and what further steps might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4.
现有子女的孩次性别结构是影响女性再生育的重要因素。使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时期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指标对女性生育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女性普遍生育但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比例很大,基于孩次性别结构的生育行为体现了男孩偏好;城市和镇在生育第一孩时就存在性别选择;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女性生育二孩的可能性较大,且二孩是男孩的比例显著大于是女孩的比例;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城市和镇的女性大部分不再生育,而农村女性有很大比例会生育二孩,但几乎不存在性别选择。采用某地区2019年的数据进行补充验证,同样发现:只有一个女孩的女性相比较只有一个男孩的女性生育者生第二孩的可能性要高很多,以上研究发现对当前二孩生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苏 《人口学刊》2002,(4):61-64
90年代以来 ,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进了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过去 2 0年努力的基础上 ,探索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两个转变”的新思路 ,在坚持“三为主”方针的基础上 ,实现了计生工作方法的创新 ,即走“三结合”之路。“计生协会”是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有效载体 ,计生协会群众队伍是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的颁布为依法生育、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保证。黑龙江省首创的“三自主”经验开创了欠发达地区计生工作新的运行机制 ,代表了今后计生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持续了三十年,婚姻挤压问题日益凸现,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则加剧了婚姻挤压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严重性与复杂性。受制度与非制度因素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处于社会底层,易遭遇成婚困难、诱发相对剥夺感,可能对生育偏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相对剥夺感视角,对2009年福建省X市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婚姻挤压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性别偏好的观念与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但相对剥夺感对生育性别偏好行为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婚姻挤压与相对剥夺感对农村流动人口生育性别偏好演化的特殊作用,对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促进性别平等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马-冯-陈模型为定性基础,认为一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生育水平的影响。当无性别偏好时,生育水平主要通过改变不同孩次占出生人口比例的方式影响出生性别比;当有性别偏好时,生育水平既影响不同孩次占总出生人口的比例,又影响不同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从而对总出生性别比产生影响。对于没有性别偏好和性别选择行为的人口,生育水平变化是引起出生性别比波动的主要原因。有性别选择行为时,生育水平变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较小,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性别比异常的主要原因。监测以"曾生子女孩次和性别次序"为条件划分的人群,可以有效而便捷地判断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与展望:三十年来我国老年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建军 《西北人口》2012,33(3):50-56
自20世纪80年代老年学在我国建立,学术界就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三十年来学术界对老年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老年学、基础理论建构以及学科建设三个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界将老年伦理学、老年体育学、老年教育学、老年法学和老年哲学等新内容纳入到研究中。展望未来,中国老年学的发展需要在创新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兆敏 《西北人口》2008,29(1):93-97,102
户籍制度自实行以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可谓根深蒂目,本文在对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着重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关于户籍制度研究的一些观点,并对未来户籍制度的改革进行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