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柏格森的"美在绵延"说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只有绵延着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美在绵延."美在绵延"有四层含义:第一,任何绵延都是生命的绵延,所以"美在绵延"意味着"美在生命";第二,绵延即无尽的生成,因此"美在绵延"又表明"美在生成";第三,"美在绵延"也意味着"美在统一";第四,因为把握了绵延的节拍能使人获得轻松感,所以"美在绵延"还表明"美在轻松"."美在绵延"说是柏格森独特的美论,对于我们研究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我与自由的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讨论的主题,柏格森从他的绵延概念出发。对于自我的本真状态和自由的真实含义做出了新的解释。绵延在柏格森的哲学中被描述为真正的时间、纯粹的记忆和人格深处的自我,是生命的本真状态。通过对绵延的分析中,柏格森认为生命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3.
在绵延中寻找美——柏格森美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格森的美在绵延说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只有绵延着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美在绵延。美在绵延有四层含义:第一,任何绵延都是生命的绵延,所以美在绵延意味着美在生命;第二,绵延即无尽的生成,因此美在绵延又表明美在生成;第三,美在绵延也意味着美在统一;第四,因为把握了绵延的节拍能使人获得轻松感,所以美在绵延还表明美在轻松。美在绵延说是柏格森独特的美论,对于我们研究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提到柏格森,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在《书写与差异》的首篇文章"力量与意义"之中,德里达借助柏格森的绵延概念,指出结构主义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力量,忽视了绵延。通过对延异和绵延两个概念的比较,可以发现德里达和柏格森有着十分接近的理论立场。德里达通过对柏格森哲学的解读和批判,尤其是对虚存概念的发展,体现了延异概念对于绵延概念的批判性推进。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既有用直觉贬低理智、把生命绵延绝对化等明显错误,也不乏强调非理性存在的合理价值、突出人的主体性等积极意义;在新的时代,取其所长,能为人们用创造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自由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柏格森哲学的逻辑起点在于对“什么是真实的时间”的思考,指出他全面质疑的是人类理性对时间的宰制,把时间还原到它的原初状态,重新发现了时间的生命本质;指出,柏格森所谓真实的时间(即“绵延”)是其哲学思考的起点;并且其哲学文本也突破既定的哲学表述秩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走向了异域。  相似文献   

7.
以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知觉记忆”、“意识流”、“绵延”、“时间记忆”等生命哲学概念为理论线索和依据来解析法国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视觉艺术作品;同时也用当代实验艺术的视觉传达角度来反证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章选取了艺术家米歇尔·布拉齐的《柳橙皮雕塑》、《喷泉泡沫》等几个装置艺术品进行剖析和阐释,推导其创作中的生命哲学,死亡与生命循环,时间流的存在与延绵,空间与共生能量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8.
张君劢的自由意志的人生观糅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之学、西方生命哲学和康德哲学,是"中西合璧式的玄学".我们可以从陆王小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康德哲学中找到张君劢人生观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东西方哲学的共同主题,对生命的解读和诠释是东西方哲学交融会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直觉式体验成为老庄道家与西方生命哲学的共同方法,这种直觉表现为老子"涤除玄鉴"式的"观"和庄子的无己式"坐忘"、"心斋"、"吾丧我";柏格森则称其为生命冲动直觉。虽然就主题和方法,老庄道家与西方生命哲学实现了融通,但柏格森将生命理解为冲动,以绵延为生命本质,从进化论的生成角度规定生命无疑与老庄道家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二十世纪初对哲学、科学、文学都有较大影响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哲学。柏格森的哲学方法是直觉,他认为这是探求真理的唯一方法。从直觉出发,柏格森对哲学史上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经验派与理性派都有评述。本文指出,柏格森尊崇直觉,鄙弃理性,终于归入神秘主义。本文还评介了柏格森哲学与黑格尔、叔本华哲学的关系以及柏格森哲学中的生机主义、记忆、感觉、真我、绵延、繁复等概念。本文是作者即将出版的《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杜威在1912年写道:“在柏格森教授指出绵延(duration)是一件其实而基本的事实,并要我们把每一个哲学问题都联系时间来看待之后,任何哲学问题都不再会表现为以前的那种面貌了。”在1913年,柏格森的最忠实门徒勒·罗依(Edouard Le Roy)热情地写道:“毫无疑问,而且人们都同意,亨利·柏格森先生的著作在将来人们的眼中看来,  相似文献   

12.
在对时间的理解方面,爱因斯坦与柏格森存在本质分歧.分歧主要体现为:柏格森认为存在基于直觉的哲学时间,爱因斯坦则认为并不存在此种时间.以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在巴黎做学术报告为契机,柏格森与爱因斯坦展开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之争".这场争论在柏格森方面吸引了包括梅洛-庞蒂和德勒兹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在爱因斯坦方面吸引了包括卡西尔和罗素在内的一大批支持者,双方围绕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延续、深化了这次争论.进一步来看,"时间之争"引发的问题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时间之争"不仅是哲学与物理学的时间观之争,也是理性与直觉这两种根本的认知方式之争,甚至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新儒学哲学”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姻缘的关系.梁漱溟接受了柏格森宇宙是“生命冲动”的创造的观点,形成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出发,系统地提出了三量说的认识论模式;梁漱溟的新儒学的文化观,广泛地接纳和溶贯了柏格森哲学,特别是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14.
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本体。"生命本性,是一个冲动绵延、创造的过程。"(法国生命哲学家伯柏格森)尊重生命的尊严,关怀生命的存在是生命教育的基石。花季的岁月是开放的,花季的心灵是自由的。生命教育应该引领学生追寻生命的本真和灵性,净化生命、优化生命、美化生命,让生命之花在心灵深处无限开放。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绵延论、时间观、直觉、生命美学以及生命美学对中国学者的影响等方面,对近10年来柏格森研究的概况作一综述。强调了柏格森的美学思想在21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一生都在关注人生和社会两大问题,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同样直指生命本身。本文从梁漱溟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弘扬的基本精神、产生的不同背景和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梁漱溟的生命哲学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八年张东荪的《创化论》翻译,显示梁启超结合子弟兵在人生观论述上跨文化连结的整体性策略。虽然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一九二三年才爆发,早在《创化论》翻译之时,人生观派已经展开奠定理论的基础工作。由于张东荪不熟悉法文,他的翻译主要根据一九一一年的英译本及一九一三年的日译本。《创化论》的写作,是为了解决"认识论"与"生命论"的对立,亦即物质科学(physical sciences)与生命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的对立;柏格森认为两者应相辅相成。对柏格森而言,科学的特质是"理性",生命的特质则是consciousness。日人将consciousness译为"意识",但张东荪认为"意识"是佛教语,不可乱用。他译为"心",来自孟子的四端说。柏格森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la durée,日人译为"连续",张东荪则认为"连续"意指两个物体的相连接,不合原意,因此自创"绵延"一辞,表达"一物的自延长"。所谓"绵延"是"有机物的记忆"(mémoire organique)之特性,既指身体的记忆,也指"心"的记忆。因此张译的《创化论》凸显了科学理性与"心"的辩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提出,学界已有一定共识.当存在主义从西方语境中被抽取出来放置于中国"现代性"语境后,它已在被重构的基础上获得本土化身份.它由文化理念上反社会性的生命哲学转化为艺术哲学上以和谐为准则的生命诗学,这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个明显趋势.中国式存在主义的生命诗学的创作思路,分为"艺术生命化"和"生命艺术化"两个方向.生命艺术化,主要以儒家生命哲学观为主体,化合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说"、尼采的"酒神精神"所驱动的生命意志论等,它以鲁迅及其创作为代表.艺术生命化,基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并融合道家的心物俱冥、物我统一等东方生命哲学观,它以何其芳、贾平凹等创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柏格森绵延概念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柏格森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绵延概念的意义。他关于绵延的中心思想是:绵延是一个表示自我、意识、生命等现象的存在即变化发展特性的概念,它表示这些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面的状态包含了前面的状态。柏格森坚持绵延概念,除了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的原因,即他想以此为上帝的存在提供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恶性事件频繁出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是多层面的,而大学生自身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非理性因素,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想象、直觉、灵感等,它具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正是从非理性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的本质,其中的"绵延"、"直觉"和"创造"等思想,对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