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国外于多年前刚刚发展“史露西伦”概念的多感官治疗法的时候,便开始将其应用于孤独症患者。由于大部分孤独症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多感官接收障碍,并引致出现特异的情绪行为障碍。“史露西伦”的多感官治疗方法,可以借着营造强烈的视、听、触、味、嗅及平衡等感官刺激环境,让孤独症患者在特别设计的多感官环境里安抚情绪。  相似文献   

2.
陆月菊 《生存》2020,(10):0210-0210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家长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重要的港湾,只有在温暖且具有管束的家庭中孩子才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茁长成长,身心健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孩子的家庭并不完整,家长因一些情况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逐渐让孩子变为留守儿童,这样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影响,缺乏关爱,性格孤僻,严重会让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本文针对现在社会中的实际现象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有效缓解儿童家庭的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3.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在儿童教育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使我们既能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教育观,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东方的教育思想。横向与纵向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这种有关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表扬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伤害其他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很少具备的。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批评和表扬是幼儿教师最经常运用的教育工具。与美国幼儿教师注意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的做法,正相…  相似文献   

4.
圆心 《社会福利》2005,(2):55-55
根据美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资料,1992年美国家庭收养了206名中国孩子;到200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6859名。十几年里,美国家庭一共收养中国孩子40326名。1993年,美国收养中国儿童330名,在外籍收养排名中只占第八位。从1999年开始,收养的中国儿童的数量就一直占据第一位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不单救救孩子,也要帮帮母亲──香港特殊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与需要陈沃聪,谭国坤引言每当我们谈论特殊儿童问题时,焦点往往只集中在孩童的需要而忽略了他们母亲在教养上所承受的亲职压力。很多研究结果显示,特殊儿童较之正常的孩子难龄集中精神、智力发展迟缓.起居及...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和工作关系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儿童时期经历的贫困很可能对儿童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儿童更可能经历失业、贫困,此外,当他们成年后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也可能生活在贫困中。澳大利亚的统计数据显示,父母都依赖福利金生活,不参加工作或很少参加工作的人,失业率比那些父母工作的人高得多。在寻找工作的年轻人中,  相似文献   

7.
做孤儿利益的捍卫者 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孩子的快乐是一生的快乐的源头.孤儿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童年时代具有特别意义,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来自宝贵的不可替代与重复的童年时光.孤儿生活在福利院吃什么、穿什么往往不那么重要,而玩才是孩子们重要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儿童的权利,就象儿童要吃饭穿衣一样.如果不让孩子玩,不仅残酷,也剥夺了孩子正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在全国10多个省市部署了灾区儿童的接纳安置工作,让1万余名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儿童能继续学习和生活,得到无微不致的照顾,健康成长。5月50日,500名安县灾区的孩子乘坐专列顺利抵达昆明,随后被送往昆明市9所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小学入住和就读,开始了在昆明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9.
香港的"多感官"治疗发展史10多年前,香港康复界开始从欧洲引进"多感官"治疗,应用对象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严重智障儿童,其后将应用对象引用至不同发展障碍的幼儿、老人及智障成人等。设置"多感官"治疗的单位,包括不同智障程度的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中心、医院、康复中心及护老院等。执行"多感官"治疗的康复工作者,主要为职业治疗师及特殊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13,(5):F0003-F0003
作为天津市市政二十项民心工程之二的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分院,经过近一年的改扩建于2011年12月27日正式入住运行。分院新建了社会工作沙盘室、个案访谈室、小组工作室、感觉统合训练室、感官刺激训练室、3-D感应式互动康复训练平台、精细动作训练室、供儿童娱乐的淘气室、儿童嬉沙池、篮球训练场、植物认知园等,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8,(2):F0002-F0002
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始终坚持“人为本、院似家、爱如海”的文化理念,秉承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把适龄儿童送到社会主流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并常年聘请辅导老师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相似文献   

12.
早期教育是特指人类教育活动的初始阶段,是指为0岁~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一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早期教育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及智力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福利机构内儿童广泛开展早期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孩子成年后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家庭式护理,学校式教育”养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雪芬 《社会福利》2003,(10):49-50
社会福利社会化使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从单一集中供养型,逐渐发展为助养型、代养型、家庭寄养型、领养型等新型的养育模式。常熟市儿童福利院结合自身特点——收治的儿童大多是严重残疾的儿童,实行领养的难度高,而家庭寄养一方面由于儿童残疾缺陷、畸形,使得一些家庭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又难以让儿童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对其康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2000年投资10多万元,将整个居住区、教育区根据孩子的年龄划分为5个家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02,(8):34-36
南昌市社会福利院是一所以收养孤寡老人、弃婴、残疾人为主的综合型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现有孤残儿童近500人,从1995年开始家庭寄养工作。由于50%的儿童为一岁以下的正常弃婴,因此,寄养工作起步时主要是以顺利收养为宗旨进行的,在管理上、评估上注重的是孩子的身高、体重等主要生长指标,比较简单化。随着寄养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学龄孤残儿童进入家庭,它不仅有养育的问题,还有教育、心理、康复训练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寄养家庭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如何正确地评估寄养家庭,正确地评估孩子,南昌市社会福利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谦虚别解     
谦虚是中国人最为传统也是最为经典的美德。从省仪浩繁的典籍里你可以读到许多千古流传的古人谦虚的记载和许多高度抽象概括后的谦虚的格言。我们的一生都在接受着谦虚的教育。谦虚实实在在是一种美德,一种人生境界。只是我们幼年即开始的漫长的谦虚教育似乎并不是一种真实的谦虚,比如上小学的孩子牵着满分的试卷在人前招摇,做父母的就会告诫他:狂什么?谦虚点!这种谦虚的启蒙教育使孩子很早就枉得在成绩面前要沉得住气,无论怎样,C花怒放也要放作视之漠然状。实在按捺不住了,且要等身边没人的时候把房门关紧悄悄手舞足蹈一回。否则…  相似文献   

16.
鲁航 《社会福利》2010,(12):32-33
贫困唇腭裂儿童的生存现状 家庭极度贫困。贫困唇腭裂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面临病痛的折磨和心灵的孤寂,另一方面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无力改变现状。当贫困与疾病相结合,孩子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利和接受医疗服务的权利都难以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7.
郏彤 《社会福利》2003,(10):62-6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的同时,孤残儿童的成长与生活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孤残儿童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除了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以外,孤残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也同样得到了重视。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残疾、智力落后是福利院孩子的明显特征。事实上除一些先天愚形、和一些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孩子以外,大多数孩子(包括一些肢体残疾的孩子)的智力都是比较正常  相似文献   

18.
自闭的世界     
美国每8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自闭症儿童,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正常人无法深切体察自闭症儿童的世界,因为那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然而,现在的孩子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幼儿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幼儿接触最多是老师和小伙伴,在幼儿的区域活动时,经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于2000年在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下,在南京栖霞区靖安镇开始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10多年来,先后有两百多名孩子的童年在家庭中度过,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而现在家庭寄养中的儿童大多数处于养护状态,这种养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