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正8月18日上午,山东葛洲坝枣菏高速公路工地,蔚蓝的天空下,身着各色工装的建设者们整齐端坐,沉浸在一场文化演出的热烈氛围里。这是由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主办、山东葛洲坝枣菏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承办、众多媒体支持的"送文化"公益活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原党委书记、中国铁建股份公司原总裁赵广发为工友们书写了"大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首条高原生态环保铁路,通过其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及在全方位、多领域、各环节实施的环保措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是人与自然生态、建设项目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典范,它将为我国今后经济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能发挥良好示范和典型引导作用,正如曾培炎副总理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中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值得全面总结推广"的重要批示。可以预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青藏铁路建设生态环保体系,必将在今后铁路运营中发挥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新理念:用社会化思路提升民族地区整合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省人大颁布了《江西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从法制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和发展权利;省政府成立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省政府有关部门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会议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项工作中,在地方法规中突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但是,由于新疆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管理生态资源的制度体系,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本文在全面观察新疆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分析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与新疆人文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制度路线。  相似文献   

5.
<正>怀化市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生态优势是怀化最具潜力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全国生态示范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和全国生态市创建工作,把怀化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生态  相似文献   

6.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体现在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崇拜等多个方面,蕴含着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并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体现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俗。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侗族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他们生态伦理观和环保习俗的内在动因,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生态和谐,这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藏是我国重要而脆弱的生态区,如何处理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至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美丽中国"的建设,为此西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目标。然而,现阶段的西藏生态经济在内涵和模式上模糊,生态经济还未形成规模。因此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发展生态经济,重点发展具备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的产业作为生态经济的主打产业,同时应限制资源消耗量大、技术不成熟、生态破坏严重以及不符合建设美丽西藏目标的产业,逐步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8.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山川秀美,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文化厚积,开发前景广阔。但是,长期以来,恩施州境内无高速公路、无铁路,各族群众为山所困、为路所难为运所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并针对建设草原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举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期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许鑫 《中国民族》2022,(3):32-34
<正>本刊记者: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民族》杂志的采访。近年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助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明显。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对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新型理念,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来传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文以宁安富察氏满族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其满族文化资源的赋存和保护现状,分析其建设满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以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来传承与保护满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生态文化与回族环保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生态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经过精心研究和认真挖掘,就会发现其许多精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之际,应充分发扬和宣传伊斯兰生态文化,唤起广大回族群众的环保意识,从而为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积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李仕忠 《民族论坛》2009,(8):I0002-I0002
<正>发展生态经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到优先的位置,强化生态的基础地位,切实抓好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生态资源培育,减轻生产  相似文献   

14.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是中国大陆海湾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生态区,为研究生物多样性以及红树林生态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珍奇样本。由于人们建设养殖塘、建设盐田盐沼、乱砍乱伐、排放污染物,北仑河口红树林面积在快速减少。红树林的消失使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广西北仑河河口的生态系统。同时导致如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入侵,保护红树林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环境已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同时,保护区所在的东兴市城市经济低迷,因此开发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旅游资源,能有助于这座边境小城的经济复苏与发展。本文基于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特点及旅游经济现状,分析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措施,展示出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建设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是推进武陵山片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进一步盘活武陵山片区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对于片区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提质升级,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现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优化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空间,加强对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地保护与利用,拓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的内外市场,强化以政府推动、精英带动和市场拉动为核心的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革命博物馆蕴含的红色资源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做好对革命博物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采取“理论+案例”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当前革命博物馆红色资源+旅游、红色资源+文创、红色资源+科技三种开发模式的探讨,进而探究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红色资源创新利用的策略。文章侧重于方法研究,立足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实际,将新理念新做法融入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中,以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后,目前正处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报告,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兵 《民族学刊》2015,6(3):68-71,123-124
岷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其生态地位特别重要,本文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面临的基本生态问题,提出了岷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体系建设的原则、依据与目标,根据岷江上游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特征、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该区域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并确立了森林牧草、水域湿地、农田作物等生态屏障建设重点内容,切实有效维护该区域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开发、建设、生产中,不应仅仅追求眼前的生产力,经济效益,还应该意识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及长期效益的跨世纪的问题。笔者在林周县实施“低产田改造综合技术研究”项目中,发现资源与生态、经济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促进的重要关系,现把调研的结果整理成此文,以供西藏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参考。一、林周县主要资渴、生态、经济的历史及现状林周县的资源、生态同60年代的情景相比较,9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一)林周县主要资源、生态、经济历史状…  相似文献   

20.
黔东南州侗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与侗族民众生态伦理观相伴而生、相伴而存,在这种合力下产生出侗族地区丰富的生态法文化,内容丰富,实体结合程序,可操作性强,有力地维护了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反思侗族生态法文化中存在不足,对其加以修正、调适,与国家环保法形成一个有着必然逻辑关联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