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和创新,内蒙古北部城市鄂尔多斯,以其独特的民族地区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业,打造"天骄圣地"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对鄂尔多斯民俗文化进行充分的利用,促进了该地区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本文站在旅游经济视野下,关照鄂尔多斯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探究其困境与突破。  相似文献   

2.
旅游     
中西方社会自古以来都有旅游实践,但是旅游的概念却出现得较晚。旅游概念在不同时期意涵各不相同,从艰辛的旅行到休闲享受的旅游,从走入他者社会到虚拟网络旅游,研究对象始终立足于旅游主体与旅游文化。旅游因人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互动而成为人类学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旅游人类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人类学介入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范式,旅游研究也促使人类学重新思考游离于文化内-外的主体与跨越边界的文化生产。旅游人类学研究不仅深化人们对于旅游的认知,也促进人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乡村旅游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和因素进行探讨,认为乡村旅游与其说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游."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个"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的文化、自然遗产及风景进行"在地"的保护。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及展览不同,生态博物馆以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或居民的集体记忆为收藏和诠释的对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边界,将"地域"概念扩展到博物馆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博物馆"在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出发建构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空间,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根本、基础和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提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生态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驹 《民族论坛》2009,(3):38-39
旅游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文章介绍了发展和谐旅游的意义所在,明确了和谐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并从旅游发展模式、旅游企业运行、区域旅游合作、开发"三农"旅游、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发展和谐旅游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景观、景点极具地域特色,一直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发展、完善、凝练及提升过程中,仍存在"旅长游短"等诸多问题;应在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探寻产业层面优化提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如何理解民族旅游成为当前推动该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考察,对民族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获得了新的结论.我们认为:民族旅游就是旅游者以民族聚居区域为旅游目的地,以该民族文化为内核,以经济、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特质及生产、生活状态为目的一种参与、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考察中新旅游走廊的基础上,提出中新旅游走廊的概念和范围,分析评价了中新旅游走廊旅游资源,认为走廊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亮点较多,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条世界一流的旅游走廊.建设中新旅游走廊有利于改善跨国旅游交通条件,有利于推进沿线各国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增加沿线各族人民收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本区域和平发展.最后,提出中新旅游走廊建设初步构想,包括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界是位于偏远山区且存在大量贫困农村人口的新兴旅游城市,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旅游扶贫"战略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分析张家界乡村旅游的现状基础上,探求推动张家界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考察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步骤.本文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为例,在分析村民对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及旅游支持条件方面研究了农业旅游对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表明,处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期"与"发展期"阶段的红岩新村,其村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村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存在差异.据此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有效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边境民族文化旅游是对边境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双重深度拓展.文章基于族群、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对边境民族与边境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进行了新的界定及探讨;从边境民族文化旅游所涉入的边境、边境民族、边境民族文化与边境旅游等要素关联属性构建其内部驱动机制;从系统发展论视角,提炼了由引导、推动、实践、保障四重推进体系构成外部驱动机制;并系统构建了边境民族文化旅游的驱动机制.旨在通过全面探讨边境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与发展驱动机制以解析其发展的动力结构,寻求边境旅游跨产业融合的着力点,以促进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边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边境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了旅游中的单向本真性概念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本真性的概念.并以好客旅游为例说明互动本真性,对互动本真性的复杂含义进行了概念分析和词义澄清.认为单向本真性更多地是与观光旅游相联系,而互动本真性则更多地同参与性旅游相关.好客旅游(或做客旅游)就是一种游客参与建构互动本真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交织的局面;旅游发展与社区内各利益主体的集体选择是社区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探讨了族群文化"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在不同社区的表征差异,并认为旅游的发展并不会完全破坏社区族群文化,也不会抹杀地方的地方性。学术界关于旅游是引起"无地方性"与"非地方"的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回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文化、节庆文化及体育文化等构成回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环链;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过程中,多姿多彩的回族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与河南省旅游经济初步实现了互促共赢;基于回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量,仍然面临着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及旅游专门人才缺乏等症结问题;应采取转变发展观念、搭建节庆文化平台、加快引人育人步伐等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以此促进河南省旅游经济实现新跨越。  相似文献   

15.
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具有国际性的"朝阳产业"。许多国家都把旅游业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本文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改进和发展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南具有丰富的姓氏寻根旅游资源,是中国根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海内外众多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始祖地。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展一系列围绕"亲情牌"、"乡情牌"的寻根活动,加强了同姓氏祭祖活动的开展,对促进河南省对外友好交流,深化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业良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针对姓氏寻根旅游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原真性是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英文文献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文一方面梳理其概念、主要流派及观点,另一方面重点探讨了原真性与商品化、民族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下我国古镇游作为遗产旅游的一种类型越来越"热",这种将"古"(包括古迹、古旧、古风、遗址、遗俗等)与遗产事业相结合的旅游时尚,将文化遗产作为怀旧的对象,同时又将遗产变成一种消费资产。本文对古镇旅游的形制进行探讨,分析在后现代语境中古镇旅游为何会成为大众旅游的深层原因。本文以民族志的视野将云南官渡古镇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并简述遗产旅游的各种具身性(embodiment)体验。结合"家园遗产"概念对中国式的古迹观光态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中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国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灵渠作为国家遗产地和旅游热点区域,当地人必然受到旅游迅速发展的影响,改变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熟人社会"。以关于灵渠的旅游案例为切入点,通过田野材料论述了旅游开发下的灵渠乡土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陌生人社会"。灵渠乡土陌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主要表现为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外部的关系主要是灵渠东道主与游客发生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显性的陌生人关系。内部的关系则是乡土社会内部在旅游开发下自发形成的"契约"关系,这是一种隐性的陌生人关系。认为灵渠旅游情境中的"陌生人社会"关系网络,与当地的乡土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正确处理好东道主与各方的关系,是灵渠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