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博物馆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性机构。因此,体育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收藏机构,体育类藏品则是博物馆履行其职能的前提与基础。如何征集到符合博物馆定位、能反映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当今体育事业发展的藏品,是当前体育博物馆藏品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为例,简要阐述该馆馆藏特点和征集过程中的问题,旨在探寻体育类藏品的征集方法。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性机构。因此,体育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收藏机构,体育类藏品则是博物馆履行其职能的前提与基础。如何征集到符合博物馆定位、能反映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当今体育事业发展的藏品,是当前体育博物馆藏品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为例,简要阐述该馆馆藏特点和征集过程中的问题,旨在探寻体育类藏品的征集方法。  相似文献   

3.
预防性保护是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文物收藏与保护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文物是人类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的重要载体,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广大民众对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愈加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受到更多关注。本文以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的预防性保护实际为出发点,总结当前预防性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明确做好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原则,并提出一些加强和完善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建议,希望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个人的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画收藏投资市场发展迅猛,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国在艺术文化领域的软实力也随之经历了"野蛮式生长",其中,书画市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书画收藏蕴含了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其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综合其发展现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文化宣传与继承的号召之下,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场巨大的收藏与鉴赏浪潮。铜钱作为清朝时期我国经济生活的一种货币类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以铜钱为例,针对我国现阶段铜钱的收藏与鉴赏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建筑作为人类室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同时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品。人类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各种建筑艺术语言表达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的风貌。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上具有强烈的表现。藏传佛教的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从内部的佛台到外部的经幡,从火塘边的座位到喇嘛的住床,都打着藏传佛教的印记。藏传佛教的艺术境界,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赞叹,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从藏传佛教主要的精神实质出发,以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郎木寺的藏传佛教建筑为例,探讨藏传佛教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包括新疆在内的民族地区,私人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不足;社会公众对高"公共性"文化产品的需求大于对私人文化产品的需求。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各民族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平等实现。其建设重心需逐步作出调整,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涉及到文化事业发展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人才培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一个持续不断的乡村庙会实践为例,探讨公共活动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所在。文章首先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路村庙会的内容、地点、组织及其变迁的具体过程;其次从社区内部核心观念的角度讨论了路村庙会实践背后的文化意涵;最后分析了公共活动之于乡村社区发展的文化意义,指出村庄公共活动,特别是公共活动背后核心观念的重建,对于转型期乡村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有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现代社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博物馆是进行民族历史文化藏品以及民族风俗展示收藏和展示的有效途径,其藏品征集是进行文化藏品收集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结合地区实际地域文化情况进行民族藏品征集、迎合未来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征集以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收集使其得到保护和继承等措施,旨在促进民间博物馆藏品收集工作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域传统文化是城市公共空间陈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地域传统文化元素的视野下进行公共陈设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时代意义。它既完善并开发了公共陈设的实用功能,又能展现城市记忆的延续、发展地域的民俗传统。本文主要阐述了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地域文化元素的视野下对公共陈设中文化元素的追求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并以杭州为例分析研究了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陈设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与提升创新。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中陈列收藏了人类与自然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与坐标的见证,同时又有着普及和传播公共文化的职能,近些年随着文明的进步,我国兴起了兴建博物馆热潮。在博物馆的展品展陈与空间布局设计方面,已趋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中陈列收藏了人类与自然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与坐标的见证,同时又有着普及和传播公共文化的职能,近些年随着文明的进步,我国兴起了兴建博物馆热潮.在博物馆的展品展陈与空间布局设计方面,已趋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可 《世界民族》2008,10(2):1-8
本文试图论证,文化概念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理解.因此,重新领会美国人类学独创的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今日世界意义至关重大.基于同一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在建构认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他者"的建构,因为认同必须通过对"他者"的排斥而得以体现.正因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产生歧义,以及认同所具有的"排他性",本文赞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因为该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民族博物馆的战略地位苏儒光博物馆起源于人类的收藏活动,这种收藏活动既是人类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也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的发展为收藏活动创造了前提,收藏活动促进了文化的积累。这种文化现象最早出现在希腊、罗马、埃及和中国...  相似文献   

16.
古玩及收藏     
近年来,收藏之风盛行.古玩是传统的收藏品类,古玩市场也因之日见红火.然而,收藏古玩竟有什么意义,却不是每个收藏者所能道及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代文明,所遗古物十分丰富.经力计之,举凡书画.瓷器.古钱.玉器.印章.石橡.碑帖乃至兽吻.瓦当皆可目之为古玩.古玩有美学欣赏价值.夏商周三代铜器,秦汉玉器,南北朝之造像,晋代印书,唐代书画,宋代瓷器,造纸印书,明代宣炉等皆臻完美,今日观之,无不惊讶于古人艺术鉴赏水平和工艺之完美精巧;古玩有考古价值.透过古玩,我们可以看出其产生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铜器和碑刻上的文字,可补文献…  相似文献   

17.
对于博物馆而言,博物馆藏品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博物馆藏品是整个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前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写照。博物馆的生存发展与藏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需要科学地对藏品进行维护利用,提高藏品的利用率。但是不可忽视,现如今博物馆藏品的利用率并不高,很多藏品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博物馆的持续进步。本文就博物馆藏品的利用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8.
魏聪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256-258
作为收藏展示丰富藏品的纪念馆,是人们回顾过去,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和载体。专题性纪念馆的性质、任务、宗旨决定了所需藏品的方向、范围、渠道、重点等。在新形势下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规范实效的做好藏品征集工作,使藏品资料走向开放化、大众化、社会化,这将对提升纪念馆品质、开展革命历史教育、构筑党员干部精神高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是艺术社会学中赋予艺术品资格和认定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筑形制、艺术氛围和梳理有关石鲁的艺术展览,探讨了博物馆建构石鲁及其作品经典性的途径和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收藏、研究与展览等行为是不断赋魅石鲁的过程,石鲁作品价值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艺术品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在博物馆中相遇,中国国家博物馆空间成为石鲁经典性的重要建构之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全球化进程加快,人类社会文化变迁加剧,人类学日益边缘化,人类学学术职位缺少等因素,引发了人类学终结的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人类学家提出了公共人类学,以应对"人类学终结"的危险.公共人类学是人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对人类学学科自身的反省,体现了人类学学科内部的重要改变.公共人类学的研究应走向更为广阔的公共领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探讨公共问题.人类学知识及成果必须面向社会公众,能够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并对社会公众的认知产生积极影响.公共人类学应该更加积极、 主动地深度参与公共事务,并取得领导地位和决策权力,从而为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健康发展贡献知识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