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世纪是法国洛可可风格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中国和欧洲日益密切的交流,法国的洛可可风格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元素。本文将主要论述法国洛可可时代瓷器、建筑及装饰,以及绘画方面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2.
18世纪是法国洛可可风格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中国和欧洲日益密切的交流,法国的洛可可风格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元素。本文将主要论述法国洛可可时代瓷器、建筑及装饰,以及绘画方面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调查测绘老司城及周边四栋不同时期的土家族传统民居,总结相关数据,从提脊、升扇、乍墨、抬檐、分水等方面说明营造技艺在时间上的传承性。由此推测老司城土司时期传统建筑样式延续至今的可能性,为复原土司传统建筑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4.
土呷 《中国藏学》2003,(1):91-102
研究地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区的传统建筑变迁情况 ,有助于丰富对藏族建筑史的认识。昌都地区的建筑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三次高潮 ,上至新石器时期 ,其间历经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明清时期 ,及至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昌都建筑发展历史进入高峰。卡若文化遗址所揭示的新石器时期卡若先民的房屋营造方法 ,时至今日仍影响着昌都传统民居 ,而且深深影响着藏族建筑的基本样式。昌都地区近二十多年来掀起的建筑高潮 ,无论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上 ,还是在广度和深度上 ,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出现了以昌庆街为代表的一批符合藏式建筑审美情趣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相似文献   

5.
新书浏览     
本书由中国藏式建筑艺术概论和图版及相关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 中国藏式建筑概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藏式建筑艺术的源流、类型及其艺术风格。藏式建筑艺术史分为史前时期、雅隆部落时期、吐蕃王朝兴起及其分裂时期、元明清时期。藏式建筑的基本类型分功能类、生产方式类和结构类,其中功能类又包括宫殿建筑、石窟建筑、寺庙建筑、佛塔、印经院、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一直关心并从事民族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和经济上处于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和种族问题的研究。我今天特别高兴能在此与诸位谈一谈有关拉丁美洲,特别是墨西哥的民族情况。拉丁美洲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六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之前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自十六世纪欧洲人入侵之后至目前的时期。有关欧洲人入侵之前美洲大陆居民的情况,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在墨西哥称为民族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与符号。山西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笔墨,该地区有许多古朴大气、装饰精美的传统建筑。当你了解这些建筑时,可以从中窥探到山西的传统风俗与文化发展。其中,明清时期的晋商会馆属于较为典型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建筑上的吉祥图纹,在一定程度上将晋商会馆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展现了出来。因此,本文从明清晋商会馆中吉祥图纹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能为现代建筑传统元素的运用提供相关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这个东方的游牧民族以其特有的强悍和意志,在迁徙定居后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改写了欧洲版图,这就是今天的匈牙利,如今一些匈牙利人还以匈奴人自居。匈牙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遭到罗马、蒙古、奥斯曼等帝国的入侵和统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印尼雅加达的都市变迁在旧、新秩序时期和改革时期受到时任总统苏加诺、苏哈托及其家族等统治力量、与总统有联系的集团和地方长官的影响.这些决策者通过大规模建筑和新镇建设,凝固了雅加达的两个冲突趋势,即按社会与文化认同的人群团结、不同居住区的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分界.  相似文献   

10.
沈坚 《世界民族》2012,(2):79-91
作为一个古代欧洲民族集团,利古里亚人曾活跃于上古时期的地中海北部沿岸一带,内部包括诸多部落,与地中海世界各民族不同程度地有过交往,在该地区的历史上留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对利古里亚人语言和族属背景的解读,古史学界长期曾有不同的认识,实际上应予动态的看待,有一个变化、演进的过程。惟其古远,才见有前印欧底色,而后才又被赋予了印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权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有人借机把所谓“西藏人权问题”也抬了出来,并企图把它搬上联合国的人权舞台进行审议.联合国的人权领域确实曾经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到过所谓“西藏人权问题”。一次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另一次是近几年。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西藏地方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众所周知,西藏在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延安时期陕北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分析该时期建筑遗产的类型、特征及其审美价值,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此阶段建筑活动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国家系列建筑营造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基于对建筑遗产概念的理解,结合延安地区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设计与修复实践,探讨当前红色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性保护策略,以期确保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开拓迎合当代审美、提升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3.
黄玥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03-207
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有了祭祀场所的建筑建造意识.而后历经朝代变迁更替,多民族多信仰发展以及与外来迁徙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复杂历史过程,广西祭祀建筑文化不仅呈现出经了"天祀""地祭"到"人享"的演变过程,更有了多元丰富的呈现.了解祭祀建筑本身文化对了解同时期地区的人民思想文化转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满族建筑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独成体系的民族建筑系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尤其是在满族统治时期,随着统治势力的不断强大,满族人在建筑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满族建筑进行研究分析,以吉林省四平市叶赫古城为例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柱式是欧洲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柱式分为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罗马五柱式是希腊三柱式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西方古典柱式艺术是西方建筑文化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成为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典范。鸦片战争后,西方古典建筑柱式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次旺 《西藏研究》2016,(2):33-42
吐蕃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主要包括宫殿建筑古迹、宗教建筑古迹、墓葬建筑古迹、石碑铭刻古迹、历史文献古迹资源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了解和认识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十分必要,尤其是探讨其内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吐蕃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宗教文化、佛经翻译、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与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rhropology)相对应的人类学两大分支之一,该学科名称于1901年由美国学者霍姆斯(1846—1933)首次创用,且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又有不同的传统称谓,如;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yy);在欧洲大陆各国称“民族学”(Ethnology)。近年来,“文化人类学”有逐渐取代“民族学”而成为通用术语的趋势。意指从历史的及进程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当强调社会制度做为文化的定型的组织或一种  相似文献   

18.
西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风格,文章对西藏的碉房、古格王朝时期阿里的窑洞等西藏古代典型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扼要地论述了西藏古代民居建筑的军事防御风格及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1864年的穆斯林暴动开始,中间经过阿古柏政权的成立与崩溃,一直到1884年新疆建省的前后20年问,可以说是新疆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该地区在这一时期第一次真正地遭遇了欧洲殖民主义。后膛枪和曼彻斯特的产物,大约也在同一时间传到了欧亚大陆东端岛屿和内陆腹地,这便是斯坦因所说的近代世界的体系把整个旧世界地区包括了进去。新疆尽管程度不同,但也不得不面临着整个非欧洲世界所共同的历史命运,即从外部涌入的“近代化”和传统的社会构造及价值观。其次是,新疆现在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其存在与这一时期有着直接关  相似文献   

20.
蔡芸希  于春 《西藏研究》2023,(3):108-115+162-163
大昭寺一层中心佛殿后壁正中小室前的一组木作构件被命名为“叉手”,属于汉式建筑风格,其形制颇为特殊。梳理汉地叉手的演变过程发现,大昭寺叉手与汉地唐宋时期叉手构件有所区别,而与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字栱构件更为相似。后弘期初期藏地出现该类汉式建筑构件,可能与吐蕃时期重要佛教建筑桑耶寺和后弘期初期河西敦煌地区佛教对藏地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