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以来,学者在闽东发现大量清代乾隆年间以后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成为规范乡村社会婚姻行为、道德行为的准则,也成为当地宗族立嗣承祧、平息民间争讼、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私法,并演变成为乡村社会人们遵循的习惯法。  相似文献   

2.
闽东这块有着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的土地,位于福建东北部的山区里,包括福安、福鼎、霞浦、宁德、周宁、寿宁、罗源、连江等县一百八十多万人口的地区,其中畲族十万余人,占闽东总人口的5.5%。在这绵互不尽的崇山峻岭里,千百年来就居住着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他们和汉族劳动人民用血汗滋润了这块土地,用自己的双手把“穷山恶水”的深僻山区创建成美丽富饶的家园。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在共同劳动中,在反抗历代封建统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特别是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锦屏县文斗寨某家族所保存的自清代乾隆以来的契字文书,展示了特定区域历史背景条件下家族成长及村落社会生活若干方面的大致情形.从中可以了解到,区域社会以木材的种植与伐运为中心的经济生活中,王朝国家推行的土地制度及相关政策,塑造或改变了地方社会的地权观念以及以地权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
甘肃岷县大崇教寺收藏的明清契约文书共有32件,对当时岷州地区的政治、军事、宗教状况均有所反映.本文选择其中5件代表性的文书进行分析,研究大崇教寺文书形成的原因、契约形式及政府对土地的管理等情况.契约文书原件基本保存完整,真实具体地记录了大崇教寺明代以来寺院经济及其它方面的活动,颇具地区特点.通过对其整理、考证及相关研究,恢复契约文书所反映的时代面貌,勾勒出明清大崇教寺寺院经济的基本发展状况,探寻其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租佃关系是土地占有者和土地经营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租佃人与佃主土地结合的特定形式,对社会结构、产品分配等社会问题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正是通过租佃关系,土地关系才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蒙元时代,畏兀儿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表现为农奴制,但与此同时,租佃契约关系也有着一定的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吐鲁番等地所出土的为数不少的回鹘文租佃契约文书就有力地证叨了这一点(尽管我国古代史书对此毫无记载)。这些契约主要见藏于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讲究以和为贵,对于民间细故的纠纷处理往往交于民间社会力量进行自我解决。与此伴随而生的是,契约在民间社会活动中大量地被使用,形成独特的契约文化。作为清代贵州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重要载体,岑巩契约文书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价值理念为现代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光 《民族研究》2007,3(6):95-102
贵州省锦屏一带,苗、侗民族在清朝时期签订了大量的山地买卖、租佃契约,现存部分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史和法制史的重要要资料,但仅仅从契约,甚至是部分契约的内容来准确揭示锦屏林区家族林业管理方式和在林业经济的背景下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动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诉讼文书、官府告示及口承资料与其进行互证.文章就一些学者在锦屏林业契约研究中提出的林区家族私有制、林业纠纷的民间处理等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8.
<正>宋元至明清,(余田)族从粤东、闽西经漳州、泉州、兴化、福州缓缓迁入闽东、浙南,完成了(余田)族居住地大本营的转移。在迁徙过程中,他们所习得的武术,与哪一拳种有着渊源关系?其武术祖地究竟在何处?闽东(余田)族拳术俗称“(余田)家拳”或“(余田)拳”,它有两个地方性的代表,一在罗源县八井村,一在福安县金斗洋村。在罗源县  相似文献   

9.
清水江文书是明末至民国期间贵州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民间文献遗产,具有多重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选择一块地名为"冉学诗"的家族公有林地为研究对象,依时间坐标梳理与之相关的契约文书,并从林地买卖、"佃山造林"与"青山"买卖三个视角来探讨苗侗民族林业生产投资之效益。  相似文献   

10.
敦煌契约文书对唐五代敦煌地区纺织物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敦煌契约文书所见织物中,有些织物的称谓《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尚未收录或尚未释义;有些织物的称谓内涵宽泛,需进一步分析归类;有些织物的质地属性或原料来源学界尚有争议。为此,本文通过敦煌契约文书内部语例的相互参照,对敦煌契约文书所见织物的称谓内涵、质地属性、原料来源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的进步依靠的大多是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人口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它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畲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内涵。基于闽东大地上畲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我们在培养各类人才时,应该特别重视畲族人才的培养和畲族文化的传承,更好地促进畲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回鹘文是畏兀儿人使用最广、保留文献较多的一种文字.畏兀儿人不仅使用回鹘文字翻译、刻印佛教典籍,还用它书写民间借贷、买卖契约文书以及碑铭石刻等.元代,回鹘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为蒙古族所借用,用于书写诏诰典祀,翻译医学、历史学、儒学及佛教典籍等.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的元代石窟中先后出土了1152枚回鹘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实物.这证实了元代畏兀儿人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术,并为活字印刷术的西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土地神崇拜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通过举行土地神祭拜仪式来祈求农业丰收和地方平安.2004年农历二月初一,笔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南宁市平西村的平话人"土地诞"仪式进行了田野调查,对"土地诞"的过程予以整理、研究,并以"整体观"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观照,进行人类学的解读.试从祈福仪式的角度,分析"土地诞"的特点;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土地诞"的功能;从文化融合角度阐述当地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潮汕民间舞蹈起源于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潮汕族群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有着启承文化内涵的作用,可它却与其他文学艺术不相同,不但只是在文字上的表现,它还包含着肢体、道具以及音乐的体现。本文以访谈、观察、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潮汕民间传统舞蹈进行调查研究,着重对其在高职高专舞蹈教学中所体现的价值进行研究,并通过在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的调查实验,总结其在结合高职舞蹈课程改革、探索高职舞蹈课教学资源的拓展、进而提升高职教学资源"地方化"的水平、丰富高职舞蹈课程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及体现的价值,寻求一种更有利于弘扬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笑语  蒋远胜 《民族学刊》2022,13(3):20-28, 140
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的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与指导。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相当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对CFPS2018年的调查数据进行评估,来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平均纯收入的影响。实证证明,土地流转能够显著地提高民族地区进行流转家庭的收入水平。考虑到土地流转也可能导致农户之间形成收入分化,造成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本文进一步运用分位数回归(QR)法,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分布在不同收入分位数上的农户的收入效应差异。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效应更加明显,有助于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应继续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降低流转准入门槛,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距,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的多重表述,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这个过程是在地方、精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参与和影响下动态产生的.本文以文献为主、结合田野调查.考察了四川省贵琼藏族地区羊年会文本的多样形态,分析了为何被表述为"这样"的原因,讨论了多样性的羊年会与贵琼人的关系.本文认为,多样化的羊年会文本里,都有共同的、不变的信仰核心贯穿其中.羊年会成了贵琼人内部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而不同的考察者在特定情境下.受多种因素影响,将民俗事件存在的羊年会,一次性地文本化为民俗事象.而形成了多样形态的羊年会.考察这种文本化的民间信仰时,我们要详加考辨文本背后的情境性因素,方能体会到民间信仰在书写过程中,被遮蔽了的即时的和鲜活的因素.在田野考察中,我们应该将民间信仰详细全面地记录下来.而不是将文化事件虚脱成一张文化之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习惯法文化.学界对少数民族的法律文化有了深入的研究,关于少数民族的买卖契约、所有权转移的法权关系等问题成果颇多,但是有关租赁契约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所讨论的三份瑶族批山契约就是在广西桂林市荔浦县茶城乡九尺瑶村发现的,为清末同治至宣统时期的瑶民批租汉族山林土地的租赁契约.通过分析这三份契约的内容、效力等,探讨民族地区租赁关系的相关法律问题,对研究瑶族地区物权的流转、促进广西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法治进步以及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水利社会类型的研究中,国内学界对"库域型""泉域型""圩垸型"研究较多,其他类型尚待深入挖掘。本文试图提出一种位于黄河中上游流域河套地区的"河域型水利社会"类型,并探究其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组织、制度和关系是我们理解内在机制的三个核心逻辑。从组织方面看,河套水利网络的雏形是由民间水利组织开发和构建的,他们凭借独有的渠道开挖技术将资金和劳动力聚拢。从制度方面看,民间组织将水权和地权一手掌握,并采用了"公中"和"牛犋"等管理方式,使无地农民和地主紧紧与土地联系在一起。从关系方面看,民间组织妥善处理了与蒙古王公、教会及当地普通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并促进了汉移民和当地蒙古族在亲密场景互动中的不断融合,最终在河套地区形成稳定的农区和农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信仰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它在不同的地域反映出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华北地区的"四大门"和东北地区的"地仙"表面上虽具有相似的信仰形态,但在东北地区,动物信仰经过融合多种地方因素已经发展成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20.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壮族民间信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民间信仰一样起源于原始社会,其经历了原生起源缓慢发展期、原生信仰与外来宗教信仰磨合发展期、断裂期、复兴与重构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当时国家推行的文化、宗教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壮族民间信仰复兴现象普遍在壮族地区出现,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应坚持人类社会学中的“示范性指导”理念对信仰加以引导,实现壮族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协调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