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新时期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其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响应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同时将非遗教育科学地引入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使地域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也是艺术设计教学自身学科特色发展的新需求。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如何针对性选取江南非遗项目,构建"教学实训基地+课堂教学+师资建设+教材编撰"的创新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2.
《艺术设计史》课程作为高校艺术专业最为基础的一项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艺术设计史》有其独特之处,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所以在针对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要引入创新因素,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进而探索出一条教学新途径。"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这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含义,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与探究了《艺术设计史》的教学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体系架构的不断调整与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从高学历到经验和学历并重的转型。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专业,如何构建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专业特色与行业特色鲜明的教学改革,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文章就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紧紧围绕"以应用型为向导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晋中信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构成设计课程为例,从学校与专业课程定位,构成设计课程融入思政课程改革的意义,构成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思路以及构成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在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构成设计课成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关内容,以期为地方性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体系架构的不断调整与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从高学历到经验和学历并重的转型.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专业,如何构建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专业特色与行业特色鲜明的教学改革,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文章就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紧紧围绕"以应用型为向导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高校学分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的转型发展。本文从应用型高校的学分制度和应用型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特征的解读入手,并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探讨应用型高校学分制下的艺术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行业正逐步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互联网+传统出版行业"应运而生,为我国传统出版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与实践拓展平台。为此,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行业如何朝着数字出版方向转型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行业正逐步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互联网+传统出版行业"应运而生,为我国传统出版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与实践拓展平台。为此,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行业如何朝着数字出版方向转型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人才化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也将艺术型人才培养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软实力"。在以核心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也结合传统的办学经验,将艺术设计类学科作为教育创新点。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高校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力量、丰富教学理念等进行研究,从人才创新培养方面分析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三股势力"对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使大学校园认同教育面临挑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理解中国民族关系历史沿革的思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是五个认同教育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新疆高校思政课的地方课程为个案,通过梳理2006年以来发表的关于新疆地方课研究的论文,分析了当前新疆高校思政地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以五个认同为内在逻辑建构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思路,并循此思路重新梳理了新疆地方课的有关教学内容,就构建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思政教师要深入研究多元一体理论与课程内容,将多元一体理论融于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把握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教学成果转化率低、教学成果转化同质化是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本文结合艺术留学机构的教学模式特点,提出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转化新思路,通过工作室和项目组的影响力提升、积极寻求商业与公益项目合作和最大化利用教师自身资源,实现教学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赣傩文化是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将赣傩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到设计教学中,既充实了设计教学的内容维度,又拓展了赣傩文化传播承袭的方式和道路。本文以促进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拓展艺术设计多维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发掘赣傩文化艺术元素在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改变教学思路、深入文化内涵、改革教学方式三大层面探讨了赣傩文化中艺术元素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增强赣傩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生存能力,发展拓宽其创新应用价值;进一步扩充设计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高校对设计类人才的输出质量;拓展地域文化继承与发扬新途径、新方式的探索,进一步推动赣傩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3.
视觉传达作为一门艺术设计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各个地方高校也开始不断地增设这个专业。视觉传达专业可以说是设计专业的前身,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艺术设计的"中国风"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重视,并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且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特殊的文化精髓,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创作灵感。尤其在视觉传达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提供深厚的资源,而且非文化物质遗产还能够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渗透一定的造物原理和设计理念,强化学生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视觉传达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我国社会发展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各高校加强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设以及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设计产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在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加强对于基础课程的设置。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国高校如何科学地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该专业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我国社会发展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各高校加强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设以及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设计产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在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加强对于基础课程的设置.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国高校如何科学地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该专业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地方各高校由研究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驱动下,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推进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转型,课程改革是核心。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初步课程改革的手段及方法,探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策略,试图寻找有效的课改路径,提升"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打破了过去的模式,工作方法、呈现方式和内容等都有了显著的转变。在新媒体时代,设计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资源,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获取更多的设计素材。同时,新媒体时代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赋予了艺术全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目的在于通过发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发现美育对学习的重要性,找到优化美学教育的途径。本文介绍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分析了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健全人格操守、提高审美修养。并就艺术设计专业中美学教育的举措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目的在于通过发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发现美育对学习的重要性,找到优化美学教育的途径。本文介绍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的不足,分析了美学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健全人格操守、提高审美修养。并就艺术设计专业中美学教育的举措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如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平凡的生活,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始在生活中追求艺术的美感,所以伴随着这种需求的产生出现了艺术设计专业,来为人们的生活营造艺术的美感,与此同时,在许多普通的高校中也出现艺术设计和一些相似的专业。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当代普通高校中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从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普通高校在艺术设计中所推行的特色教育方法,并且结合了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实践发展,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使用电脑设计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思考,进而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