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花形分瓣造型是两宋日用器物中一种流行的样式,常见于碗、盘、盏等饮食器,其曲线凝练优美,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成器观念为线索,通过比较同时期漆器、瓷器、金银器等不同工种之间"花口样式"造型上的相似、变化和联系,论证文化和时代审美趣味对工艺美术风格与整体面貌的共同影响,从而帮助理解和把握宋代器物设计的特征和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同元青花的联系当然不止于色尚,还体现在造型与装饰之中。 元代的青花高足杯数量不少,它们器形不大,曾被称作马上杯,从当时的墓室璧画和版刻插图看,特别是蒙古人使用的小型器物,如杯、盘、碗之类,常取高足的形式,可知,元代高足杯的流行与蒙古族有一定关系。更具元代造型特色的是  相似文献   

3.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电视画面造型语言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涉及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纪录片《张家界土家婚俗》中"讲茶"片段的拍摄,通过景别运用、角度选择、光线处理、镜头运用等多种造型语言和艺术手段,实现了电视画面造型语言的真实性、动态性与新颖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玻璃制品在宋代不仅是珍贵的宗教器物,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消费方式的愈益多元化和生活境界的不断提高,该制品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逐渐走进了宋代市民的日常生活里.成为指点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客观标识.同时,作为一种精美的阿拉伯传统艺术,伊斯兰玻璃制品既有视觉造型之美,又有清心静性之功,所以被宋代士大夫赋予多种美德而成为高洁的人格化身,更成为召唤"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时代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界对器物与物品的研究,总易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的二分之上,从而或将器物视为社会关系或社会性的反映,或将物抽离于语境来研究。这也使得当代博物馆的建立与陈列中,器物被去除其灵性与意义,器物与其制造者、使用者、消费者,甚至博物馆参观者之间的生动联系被割裂,而成为死气沉沉之物。本文引入拉图尔的“事实拜物教”(factishism)一词,并不再局限于仅从器物的制造角度来看物,而是重新探讨器物之灵性,即器物何以通过仪式等方式而被激活,从而获得一种自主性。这样一种视角,也是对破除欧洲中心主义器物研究的有力反思。  相似文献   

8.
张建世 《西藏研究》2008,108(2):72-79
昌都嘎玛乡一带的银铜工艺以打制佩饰和宗教用品为主,十分有名.在原料、工具等技术层面上有一般银铜工艺的共性,但在器物种类、造型、图案等方面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了系统研究,主要选择瓦寨村进行深入调查.这里的银铜工艺传承久远,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并形成了开放的社区传承模式.改革开放后银铜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的工艺传统和地方特色得以保持,现在呈现出兴盛的局面.近10年来,虽然有一些工匠迁居外地,但主要的工匠和工艺传统仍然保留在村内.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古建筑历经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建筑史上熠熠月的沉淀,以它优美的造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用的功能性,体现出了古代建筑工匠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技艺的高超。本文对古建筑的屋顶进行研究,介绍古建筑屋顶的起源、构造、作用、样式以及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结合沈阳故宫屋顶的特点,对古建筑屋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张婧 《民族学刊》2012,3(2):32-36,93
白裤瑶服饰制作工艺复杂、造型样式极具特点,并具有遮羞御寒、娱乐、艺术、教育等多种文化功能,是白裤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白裤瑶聚居地旅游开发的展开,白裤瑶服饰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令人忧心的是传统白裤瑶服饰的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因此,保护和传承白裤瑶服饰文化首先要延续和加强白裤瑶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其次要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使白裤瑶服饰艺术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重庆大足石刻的造像中有众多的女性造型,北山石刻因此被人们称做"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在宝顶石刻的众多造像中不乏体现宋代女性日常生活的石刻,"吹笛女"、"养鸡女"等女性造型的石刻是宝顶石刻的魅力瑰宝。宋代期间的女性游离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之外,由此女性形象活跃在宗教信仰的想象空间中。  相似文献   

12.
河南博物院展出的黄釉瓷扁壶在北齐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釉瓷扁壶,向我们展示出了独具匠心的浅浮雕技法,稳重与粗旷的双重造型风格,西方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以及西域风情的纹饰图案.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深刻交往,促使北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器物文化体系,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此器造型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它应与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相似文献   

14.
弘扬先进文化,当前在我国成为主旋律,正下大力实施.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属性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劣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界定为"先进"或"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儒学"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是"国学"国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样式,也同样堪称是"国学"、"国粹".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延续,以体现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则,不仅是学术界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更多是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现实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卣的名称是宋代学者推定的,在传世器物中尚未见到自名为卣,但在《诗经》《左传》以及铜器铭文中,却常有"秬鬯一卣"的话。而在《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读曰卣,卣中尊"。~①于是,在研究学界对卣字的来源各个学者观点不一致,且存在歧义与争议。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据不同学者对卣字提出的观点与现出土的器物铭文中对卣字的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水是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是古代先人的精神寄托,水纹作为陶瓷器物中的一类装饰纹样,在许多器物上与龙、兽一同出现,以表达吉祥的寓意.列举陶瓷发展中不同时期的水纹装饰器物,对纹样进行梳理工作,试图深入分析宣德款青花瓷器中的波涛纹代表器物,探讨在宣德时期由于朱瞻基皇帝对于艺术的喜爱和推动,使得宣德时期的艺术成就十分辉煌,历史背景、政治决策,都对陶瓷的装饰产生了影响.通过这篇论文对水纹这一类装饰纹样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和梳理,重点分析宣德时期陶瓷器物上的水纹装饰、图形的构成、材料的使用、绘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竹制器物是一种以竹为主要材料编制而成的工艺品,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喜欢表达的一个元素,很多文人墨客纷纷将竹看成"吉祥"的象征,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当今社会中,尽管室内设计风格多变,但在中式风格的室内装修风格中,设计师仍然喜欢将竹制品运用到室内空间之中,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价值,为室内营造出一种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文化性的室内风格。本文以竹制器物的分类作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其在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卣的名称是宋代学者推定的,在传世器物中尚未见到自名为卣,但在《诗经》《左传》以及铜器铭文中,却常有"秬鬯一卣"的话.而在《周礼·鬯人》:"庙用修",郑玄注:"读曰卣,卣中尊".①于是,在研究学界对卣字的来源各个学者观点不一致,且存在歧义与争议.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据不同学者对卣字提出的观点与现出土的器物铭文中对卣字的音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汉赋渊源论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以其华丽的词句、浩大的篇幅、铺排的气势,在高度繁荣统一的数百年封建王朝中,卓然成为两汉时代的文学之标志.汉赋主要是为汉王朝统治者"润色鸿业"的需要而出现的.汉赋作为随时代而产生的文学样式,其起源深受经学、楚辞及先秦纵横家散文三个方面的深远影响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20.
上古时期位,于南方的江汉平原在公元前11世纪逐渐孕育了辉煌的楚文化。至战国时期,其政治、经济、科技与工艺水平均处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前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荆楚的漆艺。就目前田野考古发现来看,不论是保存质量、器物造型、纹样、工艺水平与出土数量,位于南方的楚,漆工艺却达到了中原地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本文从楚国历史文化与工艺技法,即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来浅析楚漆器艺术辉煌灿烂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