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狐怪小说是唐代众多小说类型中的一种。本文以《太平广记》"狐"类所收录的狐怪小说入手,浅析与狐怪小说有关中的问题:法术与修炼问题、民间禳禁习俗问题,从而从其中窥见唐代狐怪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升仙传》是一部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的道教修仙小说,"丁郎寻父"故事是其中的重要情节。此故事后来逐渐脱离文人小说,在华北地区以秧歌戏、二人转等多种民间叙事形式广泛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孝道故事。《升仙传》及"丁郎寻父"故事至今仍有18种以上的蒙文抄本保存于国内外图书馆,二者是上世纪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相互影响的重要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本子故事《全家福》是通过借鉴唐代王朝的故事背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情节设置的特征及人物关系,采取章回小说形式创作并广泛流传于东部蒙古地区的文学作品。论文根据史料文献《新唐书》记载,对《全家福》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地名、职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探讨文本在接受他文化影响过程中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4.
唐代志怪小说中,变形母题异常丰富,它的形成有其源远的历史文化原因和对前代变形母题的继承.它既继承了以往的变形母题,是与神话和六朝志怪中的变形母题一脉相承,又是唐代“始有意为小说”,作家有意加工、创作的结果.另外,在唐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道、佛宗教对唐志怪变形母题影响很大.本文将从佛教的视角讨论佛教对唐代志怪变形母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所谓视角(或称视点,聚焦)是叙事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就是叙述人(故事的讲述者)是站在怎样的位置上讲述故事或叙事角度是随着哪个人物的视点而变化.叙事视角是建构叙事虚构作品的基础.不同的叙事媒介决定了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在叙事视角运用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叙事效果.本文以小说<红高粱>与电影<红高粱>为例比较分析了小说与电影的叙事视角问题.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中的很多作品都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然而本质上,已经和"稗官野史"类的唐传奇有了很大的不同.例如元杂剧作家尚仲贤,就将唐代李朝威所作的传奇小说《柳毅传》改编成了元杂剧《柳毅传书》.在剧本里加入了唐传奇小说所无法做到的表演形式,让思想更接近于市民们的意识层面.之前小说中的故事传奇性已经开始减弱,而更偏近于对人现实处境的刻画.故事中体现更多的,是普遍的市民意识而不是直接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相似文献   

7.
《羊脂球》是奠定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地位的一块极具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它给当时乃至后世提供了一个文化的镜像。本文从故事的叙事逻辑着手分析,借用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的复合叙事方法,来说明叙事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探求该篇小说的隐喻式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是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实验家,<献给爱米丽的致瑰>是一篇结构复杂、精雕细琢的小说,故事内容与结构高度统一的典范.从叙事方式和时序安排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篇小说的艺术效果十分有意义.正是这独特的叙事技巧,渲染了故事恐怖气氛,并唤起了读者对爱米丽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展示真实为本质的电视艺术形式,通过运用摄影、声画视觉、编辑等艺术的专业的技巧,既能够起到普及科教文化知识,又能够教化民众和传承文化。故事化叙事是纪录片叙事方式的一种,由于其"有故事"和"真实"的兼容性特点,使故事化叙事成为电视纪录片叙事的现代艺术潮流。基于此,本文首先解析了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内涵特点,然后详细论述了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从魏晋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延至现当代小说,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学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建构奠定了中国小说注重道德伦理教化的主体思维图式,由此促成了中国小说对文学功利性的热衷和偏执。尤其是到了近代,中国小说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近代化的粗浅疏理的过程中,详加论述其近代化的特点及其近代化演进的外部与内部动力,由此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提供一粗略的近代化草图。  相似文献   

11.
王菊 《民族学刊》2019,10(1):81-87, 123-125
彝族毕摩经籍中出现了关于宋仁宗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在历史记载、说书演义、叙事模式、社会语境、仪式过渡的共同作用下,由毕摩撰写完成了“仁宗的故事”。但是,该故事又由自己的方式来讲述,其深层次结构与很多故事类型和原型仪式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从魏晋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延至现当代小说,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学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建构奠定了中国小说注重道德伦理教化的主体思维图式,由此促成了中国小说对文学功利性的热衷和偏执。尤其是到了近代,中国小说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本文拟在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近代化的粗浅疏理的过程中,详加论述其近代化的特点及其近代化演进的外部与内部动力,由此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提供一粗略的近代化草图。  相似文献   

13.
动画电影作品的叙事风格有四种:小说式叙事风格、戏剧性叙事风格、纪实性叙事风格以及抽象式叙事风格。在宫崎骏的大都动画电影作品中,叙事风格往往采用前两种,《起风了》是唯一一部以"纪实式"叙事风格创作的动画电影作品,研究这部动画电影作品对宫崎骏的创作风格、日本当时历史背景及对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都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思雨 《中国民族博览》2020,(3):191-193,210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塑造"猫城"来隐喻讽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列强入侵,国民政府昏庸无能,猫城便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翻版。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我"在火星猫城的所见所闻。本文拟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来深入研究《猫城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具备反讽意义,更是具备"闯入者"和"出走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猫城记》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通过塑造"猫城"来隐喻讽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黑暗政治和混乱局势,列强入侵,国民政府昏庸无能,猫城便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翻版。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描绘了"我"在火星猫城的所见所闻。本文拟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角度切入,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本来深入研究《猫城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具备反讽意义,更是具备"闯入者"和"出走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猫城记》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与“海派”其他作家不同的特点:现代和传统的胶着和碰撞。施蛰存常通过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手法及其所提供的语汇,将古代志怪小说转化为中国形态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这一现代志怪小说中空间的文化来源和六朝志怪小说密不可分。施蛰存一方面吸取了六朝志怪小说中空间的运用,将乡村处理成殊境、将城市处理成为人稠广众的深层次想象空间;另一方面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城乡二元书写,以此寄托了他的乡土理想和他对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存在的终极审美观照。以施蛰存为代表展现出当时“海派”作者对乡村、都市文化审美心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唐人尚"游",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有过游历的经验.空间位移导致的时空变换,给文人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间接促进了文人饮食意识的自然觉醒和饮食题材的开拓.唐代文人游历岭南主要是以宦游为主,岭南道成为唐代流放罪人最集中的地区.之前鲜为人知的岭南饮食题材首次大量地出现在唐代宦游岭南的诗人笔下.他们"怪"、"杂"、"苦"、"涩"的岭南饮食题材书写,一方面揭示了岭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饮食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贬谪后的审美心态流变.  相似文献   

18.
叙事     
叙事从研究客体的"讲故事"以及研究主体的"写故事"两个维度介入人类学和民族学.在人类学和民族学发展所经历的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中,其叙事范式依次呈现为突出文学性、突出科学性和突出诗性的特点,并可以在文本的科学性与文学性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在人类学和民族学中国本土化进程中,民族志乡土叙事由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林耀华的《金翼》引领出两种不同的叙事范式,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乡叙事的跨媒介转向后,演变成关注科学诉求和关注伦理诉求两种叙事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03BZW057)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语篇.作者在解读数部佛经故事之后,参照国际民间叙事研究通行的AT分类法,从千余则佛经故事同万余篇中国各族民间故事叙事形态的比较解析中,探寻出彼此相对应的五十多个故事类型,成为在微观研究基础上向宏观审视扩展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格雷马斯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 ,对山西故事家尹泽讲述的“皮匠驸马”类型的文本进行解读 ,结果表明 ,在这种讽刺性生活故事中 ,误解的因素和英雄叙事序列的倒置生成了特殊的角色关系、双重的叙事程序和深刻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