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旗袍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特征,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一种经典样式,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内涵。中国旗袍凭借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势必会登上世界舞台,推动不同民族相互间的服饰文化交流互动,并在更为宽广的发展中砥砺前行,实现中国旗袍的繁荣发展。本文通过阐述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演变,分析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造型元素及其特点,对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现代创新设计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中国民族服饰旗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旗袍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世界服装之林的奇葩,长久以来备受世人瞩目.本文以旗袍作为切入点,力图反映单一民族服饰文化向多元服饰文化转变的大致过程及基本动因,探讨中国旗袍特有的民族性和泛民族化特点及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赫哲族渔猎造物艺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哲族的渔猎造物作为古老的文化遗存,其多样的存活态势与表现方式主要源自特定的文化背景;赫哲族造物诠释了渔猎民族的民俗样式与审美特质,无论是适用保暖的居住形式,还是粗犷质朴的鱼皮服饰,以及拙中藏巧的其他渔猎工具,都与渔猎生产、生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是人类造物之"用"和"美"的有机融合;赫哲族造物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生态环境与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有效记录形式,其过程也凝结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4.
浪漫主义民俗学的传统是以本土民间文化的诗意想象来建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兼具现实精神和浪漫气质的赵宗福先生的新著力作《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彰显出鲜明而独到的中国气派和地域风格。多元民俗文化的碰撞、交融、吸纳、互补,形成了青海高原独有的"另类"文化特质。对这一"异质"文化现象的研究,标志着有着广袤的国际国内学术视野的地方民俗学者在这条康庄大道上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国家孩子"是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精神符号,是中国精神的地方性、民族性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讲好"国家孩子"故事,挖掘"国家孩子"精神特质,提炼"国家孩子"精神符号的时代价值,对推进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析旗袍作为文化载体在社会结构转变中受到的影响,重点关注旗袍的发展演变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旗袍的演变可以作为一个中国服装史发展的标志,不仅象征中国女性服饰的现代化和成衣化,同时旗袍的演变也与女性主义浪潮紧密相连。笔者在本文中也探探讨旗袍在当今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本研究通过对旗袍行业的专家采访和对旗袍爱好者群体的采访中,发现旗袍未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服装,可能与当今大众对女性主义的重新定义关系密切,同时也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大规模变化有关。同时,本文章通过总结文献和第一手研究数据,并结合当前中国国情,对旗袍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荆楚婚俗"升号匾"蕴涵着浓浓楚乡情韵,仪式形式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升号匾"展现了楚地民俗风情,是古冠礼的延承,是多元文化的精彩呈现,反映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旗袍秀艺术实现了旗袍文化与模特艺术相结合,传统韵味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中国元素与世界潮流相结合,培育气质与美体塑形相结合,静态审美与动态展演相结合,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相结合。荆门市菲雅旗袍艺术团的实践与发展,是民间旗袍秀艺术的一个缩影,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跃现代舞台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以荆门市菲雅旗袍艺术团为例,从旗袍秀实践意义、文化审美、艺术编排、活动组织、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以期对推动旗袍秀艺术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9.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命题。在这个时代,东西方早期的哲学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和柏拉图,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了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哲学精神,从教育、国家学说方面指出实现人的最终幸福的路径。文章从孔子和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比较中阐述东西方哲学在源头上的异同,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就在这个时期,确立了"不在求知识,而在求理想生活"的特质,并指出西方哲学从这一时期开始,由对外部世界的追问转而关注自身。阐述重温轴心时代人文哲学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1.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淮域本土商人渊源博大,而"淮商"之名却始自明代中叶,脱胎于两淮盐商。"淮商"之实,应指所有淮域在籍商人。"淮商"的名与实不对称,既与两淮盐业的特殊性有关,也与淮域的区域特质有关,滋补着外来的徽商、晋商、陕商,反而自身成就不出当时的商帮,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说旗袍     
说旗袍高守信旗袍做为一种民族服装曾领清朝200多年风骚,且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最能显示东方女性线条美的服装又有再度兴起之势,有人甚至断言;“旗袍最后必然会成为中国女性的国服。”旗袍最早源于清兵入关,问鼎北京之后,强制推...  相似文献   

14.
巴拉河村的女巫及其主持的"看香"活动在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在内容和功能上显现出了异于传统的特征,但其作为精神寄托的本质却没有随着这一变化过程而消失。  相似文献   

15.
淮域本土商人渊源博大,而"淮商"之名却始自明代中叶,脱胎于两淮盐商."淮商"之实,应指所有淮域在籍商人."淮商"的名与实不对称,既与两淮盐业的特殊性有关,也与淮域的区域特质有关,滋补着外来的徽商、晋商、陕商,反而自身成就不出当时的商帮,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6.
《布洛陀经诗》不仅是壮族麼教的一部经典代表,更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经诗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既来之于壮族人民的实践又渗透并指导着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它集中体现在解决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冤仇上。笔者试图通过对壮族家庭伦理特质和伦理原则的挖掘,突出"家和万事兴"是壮族人民家庭和社会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及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互嵌"是在民族交往联系中,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联结互动或者某个民族的社会联结镶嵌于其他民族中,在内涵上具有物质形式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的意涵,物质形式方面如互嵌式社区建设,而民族互嵌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方面,在推进民族互嵌工作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意涵。  相似文献   

18.
由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多族士人圈"。在元代多族士人圈的互动中,汉儒接受了服膺汉文化的异族士子,不再以"蛮夷"视之,而是以"吾党"、"吾徒"称之。蒙古、西域的饮食、服饰等物质文化,甚至八思巴蒙古字及异族音乐、医学等精神文化,都得到了汉儒的认同。可以说,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多族士子相交甚善的纽带。而文化包容,不同文化间的彼此认同是元代多族士人间友好往来的基础,这也是元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质。对此问题深入研究,亦可为今天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敌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20.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造像,产生于宋朝政府重道的“精神气候”。其雕凿手法不同于精致细腻的宋代审美,凸显朴素天真的审美趣味。分析老君岩审美,并梳理道家造像朴素审美的大体脉络,意在阐述道家“道法自然”“见素抱朴”的美学意趣,渗透到中国传统诸多石造像领域,成为东方审美的特质,影响着中国当代雕塑写意美学的精神创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