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的整合,对女真向满族的转化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巩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相当巨大.使原本处于无序状态的女真文化改变了原来的面目,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区别于女真文化的满族文化,从而使满族成为具有统一文化的民族,八旗制度不仅促使这个民族完成了女真向满族的过渡,也使这个民族完成了由自在向自觉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女真文化在苏联远东南部考古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几十年来,这一文化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学者。女真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必将大大地推动苏联学术界的女真学研究。要知道,女真考古同东亚通古斯满语民族的民族起源、政治历史、社会经济、国家组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上个世纪,第一批俄国学者卡法罗夫、布塞、克罗波特金等人以及后来的苏联学者阿尔谢尼耶夫、费多罗夫等等即已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尝试,他们试图将有关的文献史料同现今苏联远东地区一些具体的中世纪考古遗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肃慎系民族的演进及其文化传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肃慎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从肃慎始向下衍生为挹娄、勿吉、(革末)(?)、女真、满洲等民族一脉相承。在民族演进发展过程中,她的文化也相应的传承与演化。可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肃慎、挹娄、勿吉、(革末)(?)文化为单纯、直接传承阶段;二是渤海文化为第一次飞跃阶段;三是女真文化为第二次飞跃阶段;四是满族文化为融合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金代女真文化与文学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对元曲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女真歌谣与歌舞、诸宫调、金院本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为元曲尤其是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金代女真帝王对通俗文学的喜好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由金入元的作家队伍等,共同促进了通俗文学元曲和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使元杂剧迅速走向中国古典戏曲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5.
肃慎民族的"楉矢石砮"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肃慎文化的特有标志和显著特点.肃慎的楉矢石砮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北部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渊源关系,因而具有文化开创的珍贵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渔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传统有着巨大差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即开始关注学习、吸收汉文化。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从巩固政权的目的出发,为了弥合民族文化差别带来的民族关系矛盾,以汉文化为参照系,大力进行女真旧俗改革,内容包括生计方式、禁止收继婚、学习汉文化,推动一系列有效措施付诸实施。清入关后,承续改革,形成全新的满族风貌。满族家谱则是改革女真旧俗,文化差别日益减少、缩小,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多,最终满族融入中华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7.
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先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及女真,与汉族的来往比较频繁。16世纪末,以女真为核心,有汉、蒙等族人员参加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出现在祖国东北地区后,与汉族的交往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变化作些初步探讨,谈谈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瑶族勤劳智慧,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瑶族人民和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乐舞艺术,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凤格,犹如一颗闪耀之星,在我国民族艺术的世界里,放射出绚丽的光彩。瑶族民间乐舞,有以歌曲伴唱、乐器伴奏、歌乐配合表演三种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所表演的题材,近三十多种。这些乐舞艺术,既说明它与人类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三种夷夏观:戎狄豺狼说、用夏变夷说(华夏文化优越论)、积靡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体现为“共生”“会通”“象征”。“共生”是两种相互背离的乐舞传统并存,相互交流并未改变彼此乐舞的性质与审美特征;“会通”是同一乐舞文化内部异质力量与内生力量的互补;“象征”则是因政治、文化等因素而将乐舞符号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雅俗之辨,实际上推动了乐舞的创新发展。总体观之,春秋战国时期,多民族在乐舞领域既能各有创造,形成特色;又能互动交流,相互融摄;既能吸收外来基因,又不至于丧失自我。从多民族乐舞交流机制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夷夏观,将发现其片面性。夷夏之间双向互动、四夷内部双向互动,才是民族关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金代女真教育在汉化与加强民族自立意识思想指导下,在远承唐,近袭辽、宋的发展中,形成与汉族教育制度并行的女真教育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制度、私学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女真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开创民族教育之先河的作用。对元、清等朝民族教育制度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生成,都离不开孕育它的地理环境。我国的东北地区,地域广阔,河流众多。既有苍茫的林海,又有肥沃的草场和平原。这里物产丰饶,兼有渔猎、畜牧、农耕之利,成为众多民族生息繁衍、往来融通的理想场所。东北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即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为主脉联结起来的密林河谷地带,则是以狩猎网捕著称于世的满族及其历代先人——肃慎、挹娄、勿吉、革末革曷、女真的传统居住地。满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自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之日起,便以积极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金代女真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正是靠文化的进步。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交流网。杂居共处的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各自发生变化,整合为新的文化。人类文化正是在这种创造、交流、传播、融合中进步的。女真文化之迅速崛起,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女真人大量吸收、融合了中原汉族等兄弟民族的文化,从而促进了自己的飞跃发展,不能不是重要的原因。女真族作为一个优秀民族,以开放的态度,吸收了汉族和许多民族的文化成果,使自己跳跃式前进,迅速强大起来。  相似文献   

15.
唐代达到了中国乐舞文化的高峰,唐代人不仅在国内各地区搜集民间乐舞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外来乐舞的交流也更为广泛,他们在乐舞艺术交流活动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唐代人吸收外来乐舞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吸收外来乐舞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音乐风格,发展自己的音乐传统。唐代文化艺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尤其是诗歌具有代表性,绝句是诗中最近于间乐的,在唐代能入乐歌唱,乐舞文化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的各种艺术门类,成为它美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女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当他们分布在黑水一带的时候,“夏则随水草以居,冬则入住其中”。“喜耕种,好鱼猎”,猪、羊、鸭和乳酪是其喜爱的食物。金国建立以后,先后与辽和南宋有过经济文化往来。特别是女真进入中原和汉族交错杂居以后,他们的饮食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四时节序,皆与汉同。女真上京会宁,“燕(宴)饮音乐,皆习汉风”,中原地区的上元灯节等习俗,亦为女真所吸收。南宋的茶叶,在金国境内“上下竟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学艺术北方民族鹰神话与萨满文化郎樱 《民族文学研究》第3期第79页 “伊玛堪”名称原始意义探析 黄任远 《黑龙江民族丛刊》第4期第61页论“伊玛堪”的民俗美 《黑龙江民族丛刊》第4期第81页汉族和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比较研究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6期第28页元杂剧南流史初探 《河北学刊》第3期第75页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奇葩 —乐舞诗中的唐代乐舞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第75页《诗经》恋歌所反映的古代“歌好”习俗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第36页桂中婚俗十五曲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6期第81页武鸣桥北村歌牙的文化圈〔日…  相似文献   

18.
女真,又称女直。作为中国古代民族,史学界的通说——来源于唐代黑水靺鞨。而继续上溯其源,诸家说法纷纭。今仅依孙进已等先生所著《女真史》中的研究成果,从女真先人肃慎族谈起。一、肃慎服饰的材质 《女真史》转引《逸周书·王会解》及其注云:“‘西面正北方稷慎大麈’。孔晁注:‘稷慎,肃慎也,贡麈似鹿’。肃慎、息慎、稷慎有谓都是女真的同音异译。”其中的“西面正北  相似文献   

19.
完颜亮是生长于东北,叱咤风云于中原的女真族君王作家,其豪放、粗犷、雄健的文学艺术风格是女真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反映,是其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内心世界的艺术写照。也体现了女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不仅影响了金代和南宋的文学创作,而且对中国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