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史中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而在这些丰富的中华文化中 ,大一统的思想、儒家文化、汉语汉俗和各民族科学、文学艺术的交汇 ,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民族融合是促进岭南经济文化类型嬗变的重要因素,不仅加速了岭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促进其生计方式的变迁,而且推动了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文化类型嬗变是吸引和加速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岭南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镂刻着民族融合的历史痕迹。经济文化类型嬗变加快了民族族内融合的力度,推动着民族族际融合进一步深化,形塑着岭南民族融合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5.
郑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Z1):208-211
从联姻,民族战争和逃亡避乱三方面来探讨<诗经>与民族融合的关系,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元明以来隆务河流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共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元明以来 ,由于政治、军事等多种原因 ,蒙古族和中原汉族等居民开始入居隆务河地区 ,并与当地原住民藏族接触 ,交流 ,并从文化上互相吸收 ,相互学习 ,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在长期的共居生活中 ,互相借鉴、吸收 ,从文化上形成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7.
8.
9.
姓氏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关系符号,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姓氏文化是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历史情结,是认知民族文化的伟大基石;民族融合是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华姓氏兼容并存、多元一体的精髓所在;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交流的历史,各个民族的姓氏制度相互渗透,对中华姓氏的起源、发展和结构形成影响重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融合因素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矿业开发的角度分析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的应用 ,促进了桂东社会经济结构和各族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成为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论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融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各民族关系史上的大事件.通过民族融合,经济上的联系加强,地理上的障碍也消失了,文化交融,心理沟通,造成了生产发展、社会繁荣的良好条件.人类文明正是在民族融合,以及与之相连的文化交流、技术传播、思想交会中产生的.但在古代社会,民族融合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兼并与征服,是在血与火、友谊与仇视,征服与反抗的斗争中实现的.吐蕃与党项的融合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文化建筑是凝固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文化要走上文化繁荣的发展道路,就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历史文化建筑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要采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传承策略,对中国历史文化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发展。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历史文化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新疆改制之后,采取广兴水利、移民实边、兴教劝学、促进互通等措施,大力加强新疆社会基础及文化建设,促进了新疆经济教育文化的较快发展。在社会统治及管理制度改变的同时,新疆的社会结构和居民身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族裔属性,民族融合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同成员间互通互晓、彼此相知、消除隔阂的措施,在复兴天山南北的商业贸易,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族属和城乡居民之间互动交流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语言不通、文化殊异所致的政令不畅、社会意识难成统一等长期影响新疆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晚清时期新疆的"改制设省",在对社会进行良好整合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族裔、不同语言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通,对国家统一、稳定边疆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因纽特人的历史与文化林琳因纽特人(Inuits,意为“人”)是地球最北端的古老民族,目前人口约9万:在加拿大北部沿北极圈一带的北极冻土带约有15万人;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22万余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角约有11万余人(其中一部分居于楚克奇半岛和...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发展、融合的关系演变中,其演变的方向、进程、趋势无一不受到其时代背景的影响,包括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今民族融合发展的现状趋势进行分析,简单探讨在民族融合发展中产生的相关问题,通过探讨文化融合相关方面的内容,从而发现总结民族融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促进民族融合,并对我国民族发展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壮族,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其文化结构中,有一个双重的意识源。这个双重的意识源,千百年来都在影响着壮民族的文化建构,是壮族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一个思维基础。 任何民族的任何形式的文化建构,都离不开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思维,虽然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壮族历史文化上的烙印却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19.
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朝阳社火文化的象征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娱人娱神的民间娱乐活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社火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尝试把朝阳社火置放在东北移民文化生态语境中,将它作为一个表征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来考察,探讨它体现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等多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志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
历史上廉州、钦州与越南北部有着密切的文化互动关系,文化互动的内容包括廉州、钦州与越南北部地区的海路交通;廉州、钦州与越南北部地区的人员互迁;廉州、钦州人到越南北部为官的情况;而廉州所藏越南昭光寺钟及钟铭、越南在廉州修建的东山寺和唐朝宰相姜公辅的籍贯等等更进一步证明不应该把近现代意义上所谓的国家、民族的意义生硬地套到当时的历史时代,只有这样,研究才有可能相对客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