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明  张淑颖 《民族学刊》2023,(5):1-15+118
苏轼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与他自身经历密切相关。被贬黄州、惠州与儋州是苏轼民族共同意识产生与形成的关键节点。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与精神创伤使他的思想变得多元,并兼容三教。苏轼沉沦下僚的坎坷仕途让他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百姓,作于黄州、惠州的诗文可反映其不断融入当地生活、以他乡作故乡的豁达情怀。被贬海南是苏轼民族共同意识产生的天然契机,他与黎族百姓比邻而居,相识相知,互相扶持,最终形成了汉黎一家、华夷同合的民族共同意识。在贬谪生涯中,苏轼与黎族人民平等交流,互相认可、彼此接纳、互相融合,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苏轼的民族共同意识。此外,苏轼在被贬三州内所作的和陶诗及编写的经典传著为其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注入了精神内核。这些创作表明了苏轼在精神上逐步隐逸田园,谦恭克己,爱民护民,自觉地与他们结为命运共同体。透过诗文我们已然可以看到苏轼真诚待民的高尚人格,而这种朴素的民本主义情结恰恰也是对民族共同意识最形象、最直观的演绎。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山水诗文蕴涵的自然审美观可概括为: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将生命融入山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相似文献   

3.
这位满族书画家酷爱画梅、咏梅。在他创作的《咏梅图》里,苍劲的笔触题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毫不掩饰地说道:“我平生喜欢画梅,确信人有人格,画也不例外。梅花高洁而耐霜雪,故喜为其反复写照。”梅花傲雪,托物言志。梅花的纯洁与坚贞,正是作者关阔所守守的品格、情操。关阔出生在一个原属正红旗家庭。祖父善骑射,父亲却好诗文书画。他们留给关阔的除了三间旧瓦房,还有一箱书画。其中一套木版大本的《芥子园画传》和一部石印的《古今名人画稿》,在关阔看来,是笔巨大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的诗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影响。丁鹤年与道士唱和酬答的诗文 ,反映他与道士保持着友好关系。丁鹤年充溢道家情趣的诗篇 ,说明他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典故传说较为熟悉 ,对道教的内丹修炼、养生法术颇有兴趣。本文通过丁鹤年的涉道诗篇 ,考察了道教思想对丁鹤年的影响 ,揭示出回族文化人受道教影响的史实。  相似文献   

5.
马轼、马愈父子是明朝前期两位不太引人注意的人物。马轼曾以星占服务于军中,又是著名的院体画家;马愈是书画家,以诗文书画与江南士有广泛交游。马氏父子的民族无明确记载,根据他们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特别从马轼的星占活动和马愈的《马氏日抄》对西域事物的特殊兴趣上,我们怀疑他们是回回阴阳人的后裔,是已经深度汉化的回回文化人。  相似文献   

6.
苏利国 《西藏研究》2023,(5):88-96+162
学界目前对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馆驿“吐蕃别馆”之地理位置基本确定,但对其确切名称尚未深入探究。通过对比解读吕温不同版本出使吐蕃期间的诗文,辨析唐蕃古道赤岭西南道诸驿词汇之特点、考察唐使入蕃事件中关于“列驿”之记载,以及探讨吕温诗作之内在思理等,可以确定“吐蕃别馆”本名为“吐蕃列馆”,即唐蕃古道之“列驿”,而吕温诗文中的“吐蕃别馆”实为“吐蕃列馆”之讹误。  相似文献   

7.
古书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及人类的财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历代大师的代表作,其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因此在博物馆藏品中,需要做好古书画的保护工作。在古书画保管过程中,对古书画寿命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作为文博工作者,需要对古书画所处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古书画保养水平,从而实现馆藏书画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古书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及人类的财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历代大师的代表作,其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因此在博物馆藏品中,需要做好古书画的保护工作.在古书画保管过程中,对古书画寿命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作为文博工作者,需要对古书画所处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古书画保养水平,从而实现馆藏书画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并且在作品中多有体现。本文通过对赤壁怀古一词的分析,阐述苏轼思想中的"虚无"观、"人生如幻、心造万物"观、自然观,希望借此为研究苏轼及其作品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林散之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尤以草书成就极高,被誉为"当代草圣",是"20世纪十大杰出书家"之一.其草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林散之草书风格的思想根源,认为林散之草书能入化境,除了扎实的技法功底和诗文修养之外,道禅造诣实乃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地方诗文总集作为总集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收录地域性诗文作品。一些编纂于明清时期的地方诗文总集著录了回族作家的诗文作品。兹以此类总集为例,展现其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从苏轼柳永二人词作中的遣词造句、意象使用、铺排手法、创作风格等具体方面入手,探究苏轼对柳永词的认同、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苏轼作为一代文艺大家,其影响不论对于同时代人还是后世之人都是巨大的。从古至今,学习与研究苏轼书法的学者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明代书画家陈继儒。陈继儒的一生可以说是隐逸读书的一生,他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可明显看出其对苏轼书法研究之深及学习所下的功夫之多。他对苏书的研究与继承,为后世学苏之人提供了学习之便,并且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有的全才,他对政治、历史、考古、民俗、医学、音乐、书法、画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他的思想,给后人以启发;他的遭际,引来者深思。自一九八○年以来,全国性的苏轼学术讨论会已召开三次,足见其在历史上及活人心目中的地位。“黎母山头自玉簪,古来人物盛江南。”“华夷两尊合,醉笑一欢同。”这是苏轼对少数民族地区风物及少数民族人民的由衷的赞颂,体现了苏轼的民族平等观。勿谓这在当时难能可贵,即使后来历南宋、元、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产生发展的书画装裱,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装帧工艺,至今已历经多年。现在,我们能见到拥有悠久历史的绘画、书法、碑帖,关键一点是它们经过了装裱,可见古旧书画重新装裱对文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粤西三载”中存有大量描写节日的诗文,这些诗文对中华传统节日和广西本土节日均进行了细致和生动的描写。通过这些节日诗文,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了解历史上广西特有的节日场景,感知不同的节日民俗,体会别样的节日心理。作为广西重要的诗文总集,“粤西三载”中的节日诗文也是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创作群体观察和体会广西地方文化的真实写照,从这些具体的文学表述中能够窥见广西当地不同文化的交融过程,其也是民族交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产生发展的书画装裱,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装帧工艺,至今已历经多年。现在,我们能见到拥有悠久历史的绘画、书法、碑帖,关键一点是它们经过了装裱,可见古旧书画重新装裱对文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轼作为一代文艺大家,其影响不论对于同时代人还是后世之人都是巨大的.从古至今,学习与研究苏轼书法的学者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明代书画家陈继儒.陈继儒的一生可以说是隐逸读书的一生,他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可明显看出其对苏轼书法研究之深及学习所下的功夫之多.他对苏书的研究与继承,为后世学苏之人提供了学习之便,并且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生于商贾之家,故名唐寅。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书画兼善,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在中国美术史上,唐寅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的书名虽不及画名,但天分极高,在明代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深受元明帖学影响。从存世作品看,唐寅曾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收录于《东坡乐府》之中。苏轼初入仕途时意气风发,胸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然而乌台诗案后无端被贬,志向抱负难以实现,故其作品中充满了忧愤感伤与壮志难酬之情。但是苏轼并未因此与官场世俗同流合污,仍旧坚守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忧国忧民,希望造福天下苍生。苏轼是性情中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深厚的手足之情、伉俪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他与朋友间的莫逆之交都带给读者很深的感动。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坎坷之后,苏轼并未走向消沉,其词作体现出达观超尘与乐观旷达的思想特质。本文立足于《东坡乐府》,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从宦海沉浮、情深似海、超然旷达三个维度探究苏轼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