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格局,是历史存在,也是当今的现实状态;它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存同求异"、"各自实现"、"求异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性、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审美活力与审美形态的文化艺术元素,已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独特性特征和不同生产形态是造就蒙古族审美文化模式的母体元素,是草原游牧民族审美理想的最终归宿和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等民族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得以成型并且固化外显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和土壤。  相似文献   

2.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在于文学典型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因而文学典型具有在一般社会功能基础上更为明显和重要的审美提升功能.  相似文献   

3.
图像在当代视觉文化结构中呈现的特征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民族符号图像语言的呈现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以民族符号的图像语言为视角,寻求民族文化审美建构实质以图像语言为文化创作的目的和具体活动内容.图像语言的审美文化与精神性的民族艺术,两者在当代审美认知中共同促进新的视觉文化产生——以数字信息技术传播的民族符号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天态艺术是少数民族以独特审美传统创造的典范艺术形态,有其特定的生发规程。少数民族艺术生发于自然生境与审美文化生境共筑的民族生态审美场,它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生态法则,与其他艺术形态、其他民族天态艺术乃至他国民族典范艺术耦合发展,促成了少数民族生态美境与艺术人生的交融互渗,乃至其天态艺术系统的超循环整生。  相似文献   

5.
艺术乡建作为乡村建设的新形态,以“艺术介入”之维体现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近年已取得了系列性的成果,同时也因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理解与实践有所差异而存在诸多问题。艺术乡建实则并非局限于艺术家/艺术作品的介入,而是在当代多元文化叠合的语境中,综合运用美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以审美经验的自律为基础,对乡村自身的礼俗秩序及其嬗变进行发掘和阐释,并以当代审美经验构建新的乡村共同体,从而真正激活乡村自身的价值。礼乐制度是富于中国经验的审美治理机制,探讨礼乐制度如何在民间接衍并建构其当代形态,是实践中国艺术乡建由“外”而“内”并交互共生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美学境界中,审美体验会深深受到各民族思维特质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庄禅思想,以它独特的思维运思方式——悟,渗透于中华民族的审美体验之中,也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殊的整体直观运思方式,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于是,正确地把握"悟",便成了艺术审美体验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土家族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及种类繁多的风土人情,它的民歌艺术也颇有特色,是当地居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和日常的生产生活而汇集而成的独特艺术形态。同时它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善良、质朴、热情大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土家族民歌是一本百科全书,它完整地记录了土家族的历史起源、审美内涵、优秀的淳朴民风及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8.
波罗诞庙会中的"波罗鸡"手工艺品是典型的具有广府地区文化特征的代表性遗产,除了作为庙会吉祥物之外,还兼具娱乐功能。"波罗鸡"无论在造型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把"波罗鸡"文化中的设计元素发掘出来,应用到玩偶、卡贴、服装等创意产品中进行再设计,并在现代设计和应用中保留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突出其他特色优势,开发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创意产品,使"波罗鸡"这一传统形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怪诞,作为与"美"相对立的艺术表达形式,从古至今形式多变,向世人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精神面貌。怪诞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豪放无拘的画风,使表现内容常常是天马行空,极端反常。随着人类审美进程的不断推进,"怪诞"成为了一种不断发展的美学范畴和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及大众的青睐。本文通过对"怪诞"在历史流变中的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将达利的绘画作品与同时期的画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阐述怪诞艺术是如何在达利作品中发展传承的。  相似文献   

10.
意象油画语言不同于具象油画语言和抽象油画语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美学思想、意象审美思维和西方现代油画语言相碰撞,而形成的具有东方本土化意蕴的的语言方式。本文从意象造型、意象色彩、意象笔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揭示出意象油画语言富有艺术生命力的独特性和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敖包和“敖包祭”是蒙古族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它不仅反映了蒙古族原始的信仰意识,孕育和影响了蒙古族早期的建筑艺术,而且也形成了蒙古族原始的色彩学意识,对蒙古族审美取向中的色彩偏爱具有一定的作用,使蒙古族早期美术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崇尚自然、追求功利和师法宗教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随着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全球化的特征,而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它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则具有审美化和艺术化的民族特色,本文对这两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指出二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融合中达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刘颖 《民族论坛》2006,(2):48-50
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并不是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与作家文学比较起来,它需借助艺术的或非艺术的附件共同构成;它需要结合特定的民俗背景,在一定的民俗氛围、环境中才能发生;它具有一定的神秘功能和特殊的性质,远非文学或审美的属性所能涵盖。它是具有文艺特质的民俗,是民俗化了的文艺,它是文学、艺术、知识等的合体,而非纯文学。  相似文献   

14.
江淮明珠寿州窑,烧造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象生瓷,或为玩具或为日用器皿,造型生动,情趣盎然。象生瓷是科学与艺术的化身,是功能与审美的载体。通过对它们形态、审美、工艺、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发展、民俗、艺术,为推进寿州窑文化和淮河文化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游艺文化视角切入,将游艺文化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与藏羌锅庄相结合,探讨藏羌锅庄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起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贾峰 《回族研究》2021,(4):51-56
曾杏绯是一位生于清代末年、成名于民国、成就于新中国的绘画艺术大家。她在继承"常州画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又在西北地域文化的滋养下,经过八十余年的艺术创作历程,通过个人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创作实践,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人审美追求的艺术创作主张。文章从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视角,解读了曾杏绯绘画艺术蕴含的传统基因密码与时代精神面貌;从写生与创新的逻辑关系,探讨了曾杏绯坚持"以自然为中心"的绘画写生观;从文化审美观念的角度,提炼出曾杏绯"中和""天真""诗意""风骨"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选取中国各族民众喜爱的怪孩子故事的一个侧面--审美艺术进行分析,重点解剖了怪孩子故事的结构模式和审美艺术的表现形态,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思索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由介入到内生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厘清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是探索艺术实践路径的前提,人类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为日常化与多元化、能动性与本质性,这是由人类学视角下乡村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的.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基于价值实现的知识性生产的永续性保护、物质性生产的生活化传承和艺术乡建是目前乡村振兴艺术实践的有效路径.大量具体案例的学理性分析是对基于审美逻辑的乡村振兴艺术实践路径的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9.
传统造物过程中生产造物者联合汇聚思维归纳与关联想象,形成有分别类的形态设计创新观念。通过系统分析唐宋香炉在特殊社会机制下的艺术形态背景以及在形、色、质、式四大形态参数下的设计特征,进而挖掘传统造物的创作思想、动机和形态设计思维的创新观念。古代工匠在形态联想思维、美学嬗变风格、尽意立象情怀"三板斧"全面反映造物意识的逻辑性,最终使得创新观念产出结果,更加符合人类生产实践的设计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国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国画自身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蕴含着民族的审美特征,形成独特的审美形式,它运用笔、墨、纸、砚来创造形象,蕴含着独有的"文化精神"。随着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增多,当代中国画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