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藏翻译是现今藏区民族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虽然是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翻译学科建设的经验不足,汉藏翻译本身的发展也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所以汉藏翻译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自己几年学习汉藏翻译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汉藏翻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的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感想。  相似文献   

2.
汉藏翻译是现今藏区民族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虽然是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翻译学科建设的经验不足,汉藏翻译本身的发展也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所以汉藏翻译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自己几年学习汉藏翻译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汉藏翻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几点不足的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达瓦卓玛 《中国藏学》2022,(6):174-189+220
《打箭炉译语》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汉藏对译词汇集《西番译语》之一,现日本大谷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版本不同。文章根据汉藏历史文献典籍及田野调查语料,以故宫博物院收藏和聂鸿音、孙伯君汇编的译语词汇集为底本,对《打箭炉译语》中汉藏音义对译等存在偏差和翻译错误的词条进行了逐一校对考释,并对其中5种对译类型和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说明。最后从调查词表、记发音人的文化教育背景及身份认知等方面分析了译语中存在汉藏对译词汇形式异同的原因,以期对了解清代打箭炉地区汉藏语音历史发展面貌及汉藏翻译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石硕  王志 《民族学刊》2021,12(5):83-91, 116
文章立足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汉藏连接地带汉藏通婚的历史过程,汉藏通婚得以实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并对通婚对汉藏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析。指出以男丁为主的汉族移民和男少女多的藏族社会存在结构性互补,是“汉男娶番女”这一通婚模式的人口学基础;勤劳、体健、能对汉族男丁在藏地的事业发展产生助益是藏族妇女成为汉族男丁理想婚姻对象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身份、财富、劳力、特殊技能等家庭物质生活保障能力是汉族男丁能够入赘或娶得藏族女子的主要原因。汉藏通婚家庭的成员以“翻译”的身份,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经济交流,而且对汉藏民族间感情的沟通,文化的交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同声传译作为翻译行业中一门新兴的专业,与传统的笔译和口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章以汉藏同声传译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类、特点及译员的素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者认为汉藏同声传译可分为有稿、视稿、无稿三类;有随原语音同步发声和耳、脑、口并用的特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藏同声传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因缘际会,我有幸参与了《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一书的编撰、翻译工作。当这部熠熠生辉的大书终于摆到我面前的时候,惊喜和感动一齐涌上心头。读书人每天和书打交道,平生所见最多的东西就是书,可是像《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这样大气、豪华的煌煌巨著,却也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7.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从印度和大唐引入了佛教.吐蕃时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使吐蕃与周边民族加强了文化交流,同时也开始了佛教经典的翻译.随着唐蕃甥舅关系的进一步稳固发展,吐蕃不仅大力吸收唐朝先进的文明,佛教的引进与佛经翻译也成为唐蕃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环.本文就吐蕃时期的汉藏佛教界交流和佛经翻译进行了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的文化交流是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班禅大师躬亲力行,前往内地研讨显密持法修行,弘法宣化,举行法会,筹建蒙藏学院,组织翻译佛教经典,介绍藏传佛教的教理和修习方法,从宗教与国家、宗教与政治的层面来弥合汉藏宗教文化认识上的隔阂.班禅大师在促进双方关系向纵深发展上超越文化层面的承载,赋予文化交流以纠补汉藏关系的社会功用,在认识宗教文化的历史定位和角色问题上给我们新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能海法师是我国近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翻译家、佛学家。毕生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和藏汉佛教文化的交流沟通工作,建立了内地首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道场,把格鲁派的佛学思想系统介绍到内地,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能海法师是我国近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翻译家、佛学家。毕生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和藏汉佛教文化的交流沟通工作,建立了内地首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道场,把格鲁派的佛学思想系统介绍到内地,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周季文,男,汉族,湖南湘潭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1980年任副教授,1991年退休。至今仍坚持着藏学研究工作。他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期间共带领45个班次,学生806人,其中研究生131人;先后带领3个班级,共55人前往藏区实习;科研方面:著有许多语言和翻译教材以及很多研究著作。其中包括:《藏语安多口语》《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藏语拉萨口语》《汉藏翻译教材》等教材;著有《藏译汉音的〈波罗蜜多心经〉校注》《论拉萨音归纳问题》《藏文翻译史略谈》等研究著作;先后还前往西藏、玉树、甘南等地开展了多次科研调查。目前正致力于敦煌文本的研究,已出版《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  相似文献   

12.
族群迁徙是影响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因各种原因,自清代中叶以来大量汉族迁入九龙地区。汉藏通过通婚与经济利益互补等方式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族群关系。汉族移民入赘藏家,为二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汉藏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又密切了相互关系,促进了汉藏民族的交融。汉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双向进行的,并且他们也相对地固守与改变着自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普贤行愿品》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为汉藏两系佛教所共同重视。现在通行的汉藏文译本,虽然其基本内涵和反映的佛教精神相同,但在内容、结构、文字翻译、科判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新闻翻译中某些惯用词句简练而有力地传递了新闻内容,汉维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在翻译时,需要不断转换汉维两种思维模式,克服两种语言结构以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掌握基本新闻翻译原则及技巧,灵活巧妙地运用新闻翻译技巧及策略,以适当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和耐读性.  相似文献   

15.
索罗宁 《中国藏学》2016,(2):93-101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中保存有西夏文《金刚般若经颂科次纂要义解略记》的两个版本。其正文似为属于圭峰宗密体系中的《金刚经》的注释。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文献的序篇。序篇记载证明西夏佛教曾经存在"汉藏佛教圆融"趋势。据其内容所示,西夏佛学界的佛教史概念中不存在"汉藏"对立或分歧。由此,西夏佛学界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汉文译师鸠摩罗什,藏传佛教中的"黑小足"(帕当巴桑杰)视为同一人。文中有对序篇翻译及其内容的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仁增  傅利平  桑杰 《中国藏学》2016,(2):201-208
书名是一部书的"品牌标志",也是其主题旨趣的"指示牌",因此,对其之翻译绝非小事。本文在介绍藏文书名的取法、构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藏文书名翻译成汉文的问题,提出三种主要翻译方法和三个基本要求,认为翻译藏文书名,在力求保留原文独特风格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及译语读者的审美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目前的汉藏文化交流中,有效地实现藏文书名汉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藏族史上,汉藏翻译渊远流长。自704年从汉文翻译《金光明经》到现在的一千多年,其间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规范化的翻译标准。814年,吐番赞普赤德松赞曾颁布法令,对佛经的翻译制定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出“既不违反原意,又尽量通顺易懂”,时至今天,这一规定仍有普遍意义。从古到今,在翻译标准上尽管说法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内容相同,即忠实原文,通顺易懂。而要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翻译不是一种机械活动,也不是原文的简单复制,而是把原文的思想内容用译文确切地表达出来,是一种复杂、细致和…  相似文献   

18.
束锡红  聂君 《民族学刊》2019,10(1):12-21, 99-101
本文在分析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汉藏民族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汉藏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民族团结源远流长、经济发展有利于汉藏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汉藏民族关系是“汉-藏-蒙-回-土”多元格局中的核心、藏传佛教在汉藏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指出影响汉藏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问题:民众经济纠纷时有发生、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实施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依法治理保障汉藏群众根本利益,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晏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藏茶马贸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汉族,同居住在西南、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茶马贸易又是汉藏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汉藏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前后相沿数百年,成为汉藏民族维持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文新词层出不穷。词汇问题,历来有诸多西方翻译理论家们对其做了研究。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中文权威新闻网站如新华网、南方周末、光明网、新浪网等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词汇对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探讨中文新闻中新词的翻译,对汉语新词在英语中的翻译会有所助益。同时,中文新词的引介与翻译对促进社会和文化的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