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盘花鼓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是临海市上盘沿海一带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表演形式。无论其舞蹈表演动作,还是音乐曲调与唱词上都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本文探究其表演风格的独特性,旨在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一传统的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文化较为丰富,晋南木板年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深刻揭示了晋南地区人民的地域风俗和社会生活。本文通过对晋南木板年画艺术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分析,可以寻根溯源找到传统文化根源,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感和意蕴,实现晋南木板年画传统艺术的弘扬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鼓舞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地区的传统鼓舞艺术,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翼城花鼓"为例子,介绍了"翼城花鼓"的概况,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舞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保护、继承和发展,才能促使鼓舞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把保护和传承"非遗"做得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鼓舞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地区的传统鼓舞艺术,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翼城花鼓"为例子,介绍了"翼城花鼓"的概况,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舞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保护、继承和发展,才能促使鼓舞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把保护和传承"非遗"做得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四川地区最为代表性的说唱曲中之一的四川扬琴早已在二百多年前开始流行,传统表现模式为多人席地而坐,以扬琴、鼓板、三弦以及二胡等乐器伴奏,边说边唱,且以坐唱为主。但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传统四川扬琴的表演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欣赏性和研究性,使得这一独具魅力的说唱艺术形式逐渐式,尤其是当今的90、00一代青少年,他们当中大多数对四川扬琴缺乏基本了解。本文在介绍四川扬琴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四川扬琴表演方式的现状,包括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遭遇的瓶颈,针对性地提出当前时代背景下四川扬琴表演方式的发展与创新的多种对策。  相似文献   

6.
秧歌舞蹈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人们自然地把握了舞蹈的风格性,在舞蹈当中即兴创作,共同表演,相互激发情感。这种最纯朴的舞蹈形式,不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最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还对秧歌舞蹈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学习民间舞最重要的是掌握风格,这样才能感受它的民族文化,从肢体到情感体现舞蹈的风格特征,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汉族秧歌舞蹈作为民间舞学科的必修课,训练中的方法和训练的重点体现了它的训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经典民歌《黄四姐》,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俏皮的对唱形式,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生动情节,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土家族民歌中的艺术奇葩,属于世界100首经典民歌之一。  相似文献   

8.
西北回族宴席曲的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平 《回族研究》2004,(1):104-105
在西北回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数宴席曲。宴席曲的唱词内容十分广泛,涉猎面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曲调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能歌能舞,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曲调的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所有民间音乐特征。根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按照民间音乐基本分类方法,结合西北回族宴席曲的具体风格特征和内容形式,可分为四类:叙事曲、五更曲、打调(也称"打搅儿")和散曲。  相似文献   

9.
秧歌最初是农耕劳作时所唱之歌,后以民间农歌为基础,吸收地方小戏、舞蹈表演、角色装扮等元素,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霍县秧歌"流行于霍州市大张、靳比、库拔、北杜比等村一带~([1]),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是山西临汾地区众多优秀的社火艺术项目之一。本文从表演形式、人物形象、演唱曲调等方面对霍县秧歌这一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引起读者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研究和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苗族花鼓是苗家独有的民族舞蹈艺术,它源于苗家人的生活习俗,并形象地对这种习俗及民族精神进行张扬,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向。如在花鼓中表现劳动的有四季耕作,表现生活的有头、系裙、挑水、纺织、推磨等,这些系列的表演程式在间一直较好的保留至今;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前进步从第一代鼓王到第四代鼓王就是一个欣喜的演变过程。我得第二代鼓王石顺民赴北京汇报演出时,我们思维拘谨,敢打破原来的套路,只是在动作上作出一些规范的理顺。三代鼓王赴新加坡演出时,我也只是在尾声加上一段快板,模式上大体依旧。我…  相似文献   

11.
鼓绛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区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是集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性文化于一体的祭祀仪式,常见于民间丧葬,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生产力发展早期,鼓绛是内蒙古乌海市地区汉族人民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表演形式,演出开始,大家老少都会围在戏台前认真等待观看。作为乌海市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其近代发展情况也成为了乌海市民间文化发展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地蹦子"是河西地区众多社火中的一个独特品种,是说、唱、舞兼备并具有戏剧表演特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地蹦子"社火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承载着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以"地蹦子"为主要表演形式的甘州社火不仅是一种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还寄托着人们消灾镇宅、祈雨求福、活地脉的愿望。本文探讨了甘州社火"地蹦子"舞蹈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的大山深处, 有个土家山寨叫杨家桥村,村子里有位年过半百的土家汉子,用他的三弦﹑简板﹑牛皮大鼓等民族乐器,几十年不间断地传承着长阳南曲﹑长阳山歌﹑花鼓子﹑撒叶儿嗬等土家族民间艺术.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阳南曲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克富.  相似文献   

14.
张祥和 《中国民族博览》2021,(9):169-170,213
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产生并生存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却能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书风特质.政权的更替、文化的多元、地域的特殊等空间因素对这一时期的石窟寺造像题记交替熏染,丰富了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风格内涵,本文以巩义石窟寺北朝造像题记的书法风格为主线,将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特征做一个梳理和归纳,并根据结果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国庆节期间,到廪君故里湖北恩施巴东县水布垭镇苦竹溪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远道而来的宾客对美好风景意犹未尽的同时,更因原汁原味的迎亲、接路、吃合酒、花鼓子、送客酒等独特的土家民俗礼仪表演而流连忘返。饱尝过土家民俗礼仪文化盛宴的人们都不禁好奇,这顿文化大餐的"掌勺人"是谁?她就是李连绪,一位年逾五旬的土家村嫂。迄今为止,她已为20多个地区的客人演出过这种吉祥且极具观赏性的土家民俗礼仪和歌舞300场次。对民俗礼仪的钟情李连绪的家住在湖北恩施巴东县水布垭镇苦竹溪村13组。这里背靠廪君山,前  相似文献   

16.
万荣花鼓,兴起于我国中西部,繁荣于黄土高坡,具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当人们有喜庆或者重大的事时,花鼓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人们会在腰间和腿上绑好数个花鼓,系好红绸,随着阵阵锣声,跳起强劲有力、优美而富有民族特色活力的舞蹈,鼓声在舞蹈中响起,场面十分热闹,深受百姓热爱,以至代代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7.
万荣花鼓,兴起于我国中西部,繁荣于黄土高坡,具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当人们有喜庆或者重大的事时,花鼓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庆祝方式。人们会在腰间和腿上绑好数个花鼓,系好红绸,随着阵阵锣声,跳起强劲有力、优美而富有民族特色活力的舞蹈,鼓声在舞蹈中响起,场面十分热闹,深受百姓热爱,以至代代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8.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事项,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甘肃永靖地区的傩作为乡傩的典型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生存价值。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将永靖傩的独特仪式和表演形式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9.
回族宴席舞是宴席中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甘宁青等回族聚居区。通过对相关自然及人文因素的系统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即宴席舞起源、形成于河州地区,并由此播布到青海、宁夏等地区  相似文献   

20.
四川金钱板是我国民间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类曲艺节目类型。该曲艺门类经过数代金钱板艺术家的积淀与打磨,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表演技艺、说唱结合方式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四川金钱板将巴蜀文化艺术特征融汇其中,在四川地区拥有较为广泛的受众基础,是该区域重要的曲艺艺术类型,具有艺术学、民俗学及表演艺术学相交叉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重点对当代四川金钱板的表演艺术特征和表演创新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当代四川金钱板传承中应当坚守和扬弃的不同方面,尝试理清该曲艺艺术门类在未来发展中的核心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