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两次转折"内在关联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文"--即形式、结构、符号等文本性因素的关注展示了历史和逻辑的贯通性.这种贯通性源自"文"与"人"的本体论关联,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必然引起"人"与"文"的历史辩证运动.它表明文化研究在深层本质上与文学研究相通,是一种在文化视野的"放眼"中"盯住"文本性的历史修辞学.  相似文献   

2.
长鸣自奋蹄     
长鸣自奋蹄———记内蒙古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特木其乎文/乌恩特木其乎是一位牧区基层干部的儿子,父亲为发展牧区经济建设事业,辛勤耕耘几十年,1984年12月,他老人家过早地离开了他热爱的草原和农牧民。特木其乎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确立了奋...  相似文献   

3.
马成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98-206,82
在撒拉族与藏族的交往关系中,有"许乎"、"奥西"、"夏尼"和"达尼希"四个表示两族关系的词,其中",许乎"与"达尼希"是最常用的。"许乎"是藏语,意即朋友;"达尼希"是撒拉语,意即"认识的人"或"熟人",也可以引申为朋友。两者是甘青边界循化县撒拉族与藏族之间经常用以表示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这里,撒藏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有经常性的来往,他们互通有无,互相提供方便,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是,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族群关系变量,尤其是族际通婚率来衡量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紧密程度,是行不通的。本文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经常性的观察,认为族际关系的好坏不能只通过有无族际通婚现象或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去衡量,至少这个衡量指标在循化县的个案中是没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4.
"据文证义",是从语境角度总结出来的一种科学、重要的训诂方法.这里的"文"主要指篇章、文句和文例.利用其"文"推断词义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根据文献作品的内容推断词义;二是根据文句推断词义;三是根据文例推断词义.  相似文献   

5.
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长篇抒情诗《云使》于18世纪前半叶通过藏文转译成蒙古文。作为梵文原本的目的语文本和蒙古文译本的源语文本,藏文译本的得与失直接影响了蒙古文译本。从蒙古文译本的语序和用词特征不难看出其对藏文译本的依附性。但藏文译本究竟在哪些方面如何影响到蒙古文译本,以及这些影响与梵译藏过程中的问题又有何关联?本文在《云使》的梵文、藏文、蒙古文三种文本逐字逐句比较的基础上,解析蒙古文译本所受藏文译本的具体影响,并在梵文、藏文本的对照中找出造成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补遗     
<正>本刊2014年第一期所载周泓《新疆多元地缘性与地域性文化演变》一文,在最后排版中遗漏一段(原位于第"四"部分第二段,即"西域多元文明结构过程"与"笔者不赞成郝瑞等儒学边缘涵化论"二段之间,在2014年第一期具体接于第11页左侧倒数第二自然段,"新疆文化研究颇多,侧重于族体文化史,文明关系史,古代社会史,族属认同,宗教变迁,寺院文书与碑刻等。"一句之后),在此予以补登: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一篇带有抒情性质的文艺评赏。作者以"心画心声"这一曾被汉代美学家杨雄以及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讨论过的美学概念为切入点,具体探讨分析了在评价潘岳诗文、人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章指出:"安仁拜路尘"的历史事件固然反映出潘岳人品中的某种局限性,但也不能因此就认定其为人心口不一、为文虚情假意。事实上,如果我们结合潘岳的人生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境遇来看,我们会发现潘岳的许多诗文都是真实心曲的自然流露,才华横溢又让人感动。上升至诗文品评的层面来讲,文学在不同的形式框架下可能是部分虚构、不实的,但其内容与创作主体的情感之间又存在一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巩乃斯草原,广泛传颂着哈萨克族农村工作干部托乎达尔坚持原则、不搞特权的感人事迹。托乎达尔在农村当了十八年领导干部,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权、谋私利,他常说:"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他全家十口人,爱人长年有病,自己身体也不好,生活比较困难。可他从来没有向组织上叫过困难,要过补助。凡是粮、油、肉计划供应物品,别人多少,他也是多少,从不多吃多占。有时还把别人送上门的东西推出去。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问难"族群">一文,其中多处针对笔者的几篇文章提出了评议和"指正",应该算是对笔者几篇文章的一个回应,这是令人高兴的.然而,仔细读后,又颇为失望,"问难"一文所质疑的着眼点并未涉及笔者文章的实质内容,除了一些"大而化之"的评论外,但凡触及具体问题不是对笔者原文的"误读"(或"未读")就是"误批".惟一令人感到需要回应的问题,是"问难"作者针对笔者文章中质疑"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说而提出的新论断.为此,笔者决定就"问难"一文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0.
在物质生活高度充裕的当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恰当其时。"文旅融合"成为了时代的大趋势,文化融入旅游,旅游也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相得益彰。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的学习、传播和交流中心,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其使命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也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本文具体就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使命和创新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众多,呈现出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于学科服务的因素出发,以武陵山片区为落脚点,研究了机械工程学科促进区域农机化发展的具体问题,给出了"请进来"、"走出去"、"促互动"和"搞自建"等具体路径,对区域的农机化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无不见于其著作中。  相似文献   

13.
"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从先秦开始作为一种修辞观影响后世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倾向。强调道德修养与儒家思想,须言之有物,且看重文辞纯正平之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代表人物,提倡"文以载道"的散文理念。在其散文创作中,论说性散文尤其是说体文熔铸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对现实进行针对性批判,与"修辞立诚"的修辞观具有天然的结合基础。韩愈说体文说理透彻严谨,思想商古,文辞或恳切平白,或委婉掩蔽,是对"修辞立诚"修辞观继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在树立正确"三观"、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国人民文素养,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在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在树立正确"三观"、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国人民文素养,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在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是文本分析的重要理论范式,关注文本中以"之间关系"为支撑的"异质性";现有的互文性研究以文字模态为分析对象,没有涉及多模态文本的互文现象。文章以多模态互文为研究对象,提出多模态互文的观点;认为多模态互文包括冲突型互文、概括型互文、互构型互文和延伸型互文。以多模态互文为基础,分析了电视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的互文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之下,"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策略。但如今乡村"文旅融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应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模型,以探究"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一些地区至今仍然保存着先民的宗教仪式、仪轨,这种传承与沿袭下来的远古文化的"活化石"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结构等等.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的"於菟"舞音乐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原始祭祀乐舞中仪式音乐的本真和所蕴舍的文化内涵,以及阐释信仰、仪式、仪式音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墟”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本是荒坡土丘、遗址故城之义,可在我国的某一特定区域,它却是一个特指名词:集市。北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说: 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又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即此也。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虚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虚不亦宜乎?吴氏之文,不仅指出了“虚”作为集市名称的使用范围,而且提出了“虚”之所以为“虚”的  相似文献   

20.
稳定的个性,是为气质,气质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先哲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然而气质有文野之分,如果不幸属于"野"的范围,则坏习惯岂非要相伴终生?还好,先哲又云:"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读书获取了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气质作为高级神经活动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中的表现,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因读书而使气质脱胎换骨,达到高雅、理性的境界,应该是文明社会人们的追求。读书对人气质的改变,或可用"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