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信 《西藏研究》2020,(1):79-86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唯一主体,但又需要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主体性。藏族典籍《萨迦格言》两个英译本(李正栓2013版和美国詹姆斯·薄森1969年版)在源文选择、源文解读、翻译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等四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译者主体性差异,尤其显示了文学译者和语言学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的思维差异和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包括源文本解读和目的语表达两个阶段,译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本文章试图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析翻译过程,展现在文本解构和概念重构环节中译者的认知操作过程和层创结构的呈现过程,体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一直以来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重视。随着“文化转向”的兴起,译者的主体作用逐渐凸显。本文试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层面出发,通过对翻译主体的界定,揭示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并选取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进一步肯定翻译过程中适当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维索尔伦提出的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指导,以中国文化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译者主体性在译中的体现,同时通过语言、心理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语境顺应论下译者的适应性转换,论证所谓“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支配地位及其处于生态翻译环境中源语生态与目的语生态之间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中的误译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是从翻译伦理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尚属空缺。本文基于Chesterman所提出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探究误译是由于特定文化意象、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和诗学等因素造成的,旨在说明:译者翻译伦理观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和特定历史的制约,这无疑给误译现象提供了契机。此外,译者不可能将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并重,他只能遵循其中的一种或侧重几种翻译伦理模式;一旦译者确定了自己所遵循的翻译伦理模式,就应该自觉地调整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许多研究翻译理论的学者都强调将翻译看作为旦生在语境下的活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所传递的信息更加符合译入语的习惯,使信息在被接受的过程中产生原文实际具有的(通常是无法预料的)效果,要对词及整个语域的运用进行斟酌。而译者的这种再现原文原貌的再创作活动深刻体现出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本质特色;此外,近年来翻译工作的社会作用又受到翻译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此框架下讨论译者作为在语境下创作或传递信息的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通过译者的主体性传递原文的意义。在译者主体性和主流的文化诗学融合下,译者的主体意识操纵和改写了原文在译文中的形象。赛珍珠作为女性译者主体在翻译《水浒传》过程中,对原文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在协调女性译者和男权主流文化背景之间的矛盾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近三十年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转向"。本文探讨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的目的,指出要做好文化翻译,译者应熟悉和了解相关文化,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文化翻译的应对策略,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骈偶是《文心雕龙》的主要语言艺术特色,也是翻译的突出难点。本文认为,阐释学以其独特的视角给予译者前见中的文化因素更多的观照;由于各译者迥然不同的前见和独特的视域,骈偶艺术在不同译者的笔下,在异域文化中保留着不同程度的特色和芳香。  相似文献   

10.
荣立宇 《西藏研究》2015,(2):110-120
仓央嘉措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滥觞阶段(1906—1930年),特征表现在译者多为英国早期带有殖民者身份特征的藏学家,他们的译诗多出现在藏学著作的相关章节或是附录中;初步发展阶段(1930—1969年),其特征为译者身份局限于西方的藏学家,全译本、单行本开始出现,翻译与藏学研究密切相关;多元发展阶段(1969年至今),表现为更多译本的涌现,译者身份的多样化,诗人翻译家开始涉足其间,翻译与英语诗歌创作开始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1.
作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民俗文化源自于满族人民长期的文化探索与传承.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内,运用“多维转换”的理念和方法,结合满族民俗文化典型译例分析,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优化选择各种翻译策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以期为满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译介与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一代鸿儒辜鸿铭以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坚信儒家学说正译可以纠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造福所有的民族。他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开创了中国人翻译儒学经典的先河。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出版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典籍译本。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和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之论视角来浅析二位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及译文特点。最后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结论,并且针对如何应用该结论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一代鸿儒辜鸿铭以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坚信儒家学说正译可以纠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造福所有的民族。他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开创了中国人翻译儒学经典的先河。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出版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典籍译本。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和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之论视角来浅析二位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及译文特点。最后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结论,并且针对如何应用该结论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藏文公文文献是元明清以及民国以来形成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往来文书史料,具有不同的文体种类.藏文公文文献的翻译既要遵循现代翻译原则,又要体现历史原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选用符合时代的翻译用词,体现不同时期公文文献的历史特征: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运用音译、直译和意译互相转换以及三者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这篇译文译自洛克传记《在中国的边区: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F·洛克的颠荡生涯》 (In China’s Border Provinces:The TurbulentCareer of Joseph Rock,Botanist~Explorer)的第四章,原标题为《为阿诺德植物园所作的甘肃之行》。此书1974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哈斯丁司书屋(HastingsHouse)出版。本译文中没有注明“译者按”的脚注,均来自原著。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一直鼓励和支持译者从事有关洛克的研究项目。在翻译过程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的陈庆英教授百忙中校读译稿,在多处做了修改。哈佛大学怀特纳图书馆数码图像部的赵明韬先生阅读译稿,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哈佛燕京学社的同事薛龙(Ronald Suleski)先生对翻译中的疑难点提供了及时的帮助,译者在此深表谢意。译文中如有误,责任全在译者。(刊发中,本刊省略了个别段、句,特向译者、读者致歉。——编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致力于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研究,着重于其在汉英词典内外翻译策略的不同。在一系列对比研究基础上,希望能够对文化译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国经贸交往的增加,广告翻译日益重要。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要求译者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因此,在翻译广告的时候,译者必须理解和把握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并通过转化这些文化,用准确恰当的方式传递原语广告的文化信息,同时使广告译文顺应译入语文化传统、表达习惯及审美标准,发挥广告的经济价值。本文从广告语的语体特征出发,简要分析广告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进一步探索文化差异对广告语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翻译批评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翻译批评者应该具有学习者意识、批判意识、读者意识、文本意识、译者意识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实践中,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关联理论及语境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其中,可以译出佳作,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从翻译风格的倾向性、互补性和多样性来阐述翻译者的个人风格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参与其事的,并大胆地提倡要重视译者个人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