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处陕西黄陵县桥山被誉为“中华圣城”的“黄帝古城”实际上只是民间传说中的“黄帝黄城”的“中宫”。近日,潜心研究轩辕黄帝暨炎黄文化的李延军,依据古“龟书图”在桥山周围八个方位,先后发现八座仰韶文化古城遗址。这八座古城遗址分别是桥山西北方向的韩原遗址、西...  相似文献   

2.
经过十余年发掘整理,内蒙古大窑文化的成果揭开了远古人类在大青山(古阴山)地区活动之谜--证明这里也是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位于呼和浩特东北郊的大窑村南山原始社会文化遗址,自一九七三年发现,已经多次发掘,收获甚多。考古学家裴文中等对这里的土层、石器、古生物化石等作了考察鉴定,肯定这个遗址经历了五十万年之久的历史,给它命名为“大窑文化”。  相似文献   

3.
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考察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苯教研究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在象雄及其文化特征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从文献记载可以大致勾画出象雄及其文化的分布情况,但是如果能够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来证实文献历史就更具科学性.反过来,考古研究也需要有文献记载来说明其文化内涵.鉴于此,笔者从2002年9月13日至11月3日对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进行了为期52天的田野考察.这次考察总共行程6500公里,所辖面积达46万多平方公里,海拔4400~5200米之间.考察新发现60余处古迹点,包括14处古城堡和庙宇遗址、7处洞穴岩画、20处古墓葬群遗址(共计1000余座墓葬)、10座白石碑遗址(近达200根石碑).文章对所有被发现的遗迹点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当地民俗传说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说明了各个古迹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陈晓伟 《中国藏学》2016,(3):149-157
"行国政治"是草原民族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最高首领及其宫帐的居止之所,亦即国家阙廷之所在,也就是举国的政治中心。文章利用唐代汉文文献、古藏文文献"大事纪年"及相关史料分析吐蕃政权的性质问题,进而论证"行国政治"之成立,具体表现为吐蕃社会"逐水草无常所",政府官员扈从赞普及其大拂庐,组成一个移动迁徙的中央政府,常年在夏季草场和冬季草场之间迁徙游牧。  相似文献   

5.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被学术界命名为“太阳神鸟”,它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也反映出金沙遗址文化中和谐、辨证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更具有科技、历法等丰富的科学内涵。金沙“太阳神鸟”体现了金沙遗址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三星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晓航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97-199+206
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辽东半岛文化区的组成部分,通过考古调查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特点、分区分期,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同时这些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地理、气候的变化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是回族先贤马邻翼先生诞辰150周年,先生一生孜孜于教育事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为实现他"偕我少壮进学业于黉宫,偕我民族进入文化大同""一洗潮流之污玷,完成复兴中华之全功"的中国梦,坚持爱国主义立场和民族节操,难能可贵,值得后人纪念和敬仰,特撰此稿,  相似文献   

8.
罗城古代炼锌遗址群散布在广西河池市罗城境内的四把镇、东门镇、黄金镇、龙岸镇、小长安镇等,遗存的规模较大的冶炼遗址共22处,面积超过20km2。2005年春季、2010年春季两次考察了黄金镇、东门镇、龙岸镇等4处冶炼遗址。其中在黄金镇冶炼遗址发现遗存有10多个"马槽炉"炼炉、3个"碗型"炼炉、大量冶炼坩埚、炉渣等冶炼遗物。据文献以及在各处遗址采集到坩埚、炉渣、冶炼产品等冶炼遗存样品,显示这一地区至迟于清代时期就已能够炼锌,但其冶炼技术水平及其产品特征等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历史文化示范区为目标。以临淄、青州为核心区域,延伸带动鲁中、鲁北及胶东半岛内陆地区,建设齐文化研究保护基地、产业发展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按照这一要求,青州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手就齐文化与青州文化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本文结合青州文化与齐鲁文化的关系,浅述青州文化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10年9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以来,保护、研究、展示工作得到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甚至荣登"201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围绕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及考古规划、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等议题,本刊特别整理了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对老司城的评价,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桑耶寺中象征北大洲的强久斯玛吉林殿建筑和壁画的考证,认为该处是整个桑耶寺建筑群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遗址之一,即墙体是建寺时的遗存,壁画属于公元8世纪至11世纪早期藏式佛像画风之"中原一藏式画风",其塑像作品出自中原的汉族艺人之手,体现了吐暮时期藏民族与周边民族之间文化上的交流与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2.
河姆渡遗址作为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该馆始终坚持"保护为前提、研究为基础、教育为目的"的运作理念,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阵地作用,不断加强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进一步扩大了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力,推进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展示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普及史前文化、推介河姆渡文化精髓乃至参与同类活动的交流互动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本文试图探讨的就是这方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2012,(17):67
<正>8月9日,副省长李友志带领省财政厅、文物局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老司城考察申遗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李友志一行考察了老司城博物馆建设地址和考古发掘现场,并听取了永顺县关于老司城遗址保护情况和申遗进展相关工作的汇报。李友志要求,要尽快完成老司城遗址的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大明山 龙母文化的发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蛟龙创造出泉源,僚三妹创造出爱情。--《布洛陀经诗》大明山是壮族的圣山,龙母文化是壮族先民--古代越人的文化--解读壮族圣山的文化遗传密码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山的意思,“是”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大明山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数千年来,她美丽的山水孕育出了周边地区无数奇特的文化现象。随着武鸣马头元龙坡遗址、全苏勉岭遗址、安等秧遗址、两江独山岩洞葬遗址、陆斡岜马山岩洞葬遗…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12,(9):67-67
8月9日,副省长李友志带领省财政厅、文物局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老司城考察申遗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李友志一行考察了老司城博物馆建设地址和考古发掘现场,并听取了永顺县关于老司城遗址保护情况和申遗进展相关工作的汇报。李友志要求,要尽快完成老司城遗址的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方案,做好资金筹措方案,尽快启动博物馆建设,要搞好道路交通建设,做好保护和挖掘工作。  相似文献   

16.
怀化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族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高坎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怀化地区通过正式发掘的唯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一大批较完整的文化遗物,特别是出土了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遗物,为研究本地区的历史和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就该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现象,结合古史传说,推测该遗址的族属问题。一高坎垄遗址位于怀化市以东约30公里的一个山谷盆地,东距沅水约10公里,西离沅水约30公里。1984年冬,湖南省博物馆和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  相似文献   

17.
红山文化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的农业工具和陶器、玉雕等等之外"女神"的石塑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种雕塑多有孕妇特性突出,东山嘴出土的两件小型女神是孕妇形象,也是中国妇女塑像的首次明确发现。文章从红山文化5500年前的"女神"和孕妇崇拜开始,分析4—5千年之间红山文化墓葬石棚山陶器刻画符号"■"——"巫"字型甲骨文祖型的出现,并研究"商朝——巫咸,汉朝——巫都,后来的蒙古族‘巫都跟’"的连续性发展,描述红山文化新石器晚期开始夏商汉及北方少数民族的巫崇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髹漆技艺的发展运用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宣传出发,通过对市面现有牛河梁红山文化创意产品的考察,探讨了髹漆工艺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运用的可操作性和所具有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性。  相似文献   

19.
瓦的发明和使用,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在陕西延安卢山茆遗址出土了年代最早的板瓦和筒瓦~([1]),把瓦的历史推到了夏代以前。瓦当的出现则比瓦晚了很多。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屋檐椽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当即挡也,它既有保护椽头的作用,又有美化建筑之功能,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独创。目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瓦当,是陕西省扶风县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宫殿建筑群遗址的重环纹半圆形瓦当~([2]),整体朴实无华,东周时期开始出现图案丰富多彩的圆形瓦当,秦汉时期瓦当艺术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出现了文字瓦当,瓦当纹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南越国宫署遗址(下文称遗址)~([3])出土了不少各个时代的瓦当,该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正式发掘面积2万多平方米,自下而上包含秦、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十二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南越国都城、五代南汉国都城等重要遗迹,是两千年来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出土的瓦当就是见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瓦当当面的图案或文字的分析,来探讨瓦当纹饰的变迁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凯 《民族论坛》2012,(16):18-20,23
2011年8月在湖南湘西召开的首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就"土司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土司的历史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进行了重点关注,为老司城申遗注入了文化因子。此次会议提出了引入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土司研究的大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