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集中性、系统性使学校成为当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教育中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学校时空的有限性以及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相对分离,造成学校教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完整、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有限等困境。故在学校教育中要合理选择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并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以保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构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以保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具有独特性,其保护及传承的意义重大。但现行的保护方式更多地强调了保存其外在形式,仍是一种静态保护,不能保存蕴藏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本质内容,不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着手,探索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试图通过改革学校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活的传人"。  相似文献   

3.
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具有独特性,其保护及传承的意义重大.但现行的保护方式更多地强调了保存其外在形式,仍是一种静态保护,不能保存蕴藏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本质内容,不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着手,探索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试图通过改革学校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活的传人".  相似文献   

4.
鄂西南民族地区有14个县、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14个县、乡(镇)中有民族中小学校21所,占这个地区民族学校总数107所的近20%.民歌进课堂、原生态艺术进校园等文化传承、保护和建设工作已卓有成效.如今,这一区域已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划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深度生态旅游地段.如何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打造这一旅游板块,使民族教育与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工程同构,从而实现区域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值得探讨的课题.鄂西恩施州民族工作部门与教育工作部门联手创建开展"五个一"工程,创办民族样板学校,不失为校园文化与民间艺术融合的一种特色模式,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文化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给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理论指导,多元文化课程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平台,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这些因素使得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审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教育现状基础上,论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意义,同时,通过阐释学校、家庭、社区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教育中所具有的优势,提出了构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其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本文通过对裕固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分析以及对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实践探索的叙述和归纳,本着继承创新的原则,总结了学校教育传承裕固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并在指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创造、发明、传承的文化借助教育来作用于人,教育的本质是人"文化化"和"文明化"的过程。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文化与教育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土的民族文化发生了变迁,这种变迁了的文化对教育会产生哪些影响?文化变迁和教育有怎样的关系?教育如何引领文化变迁走上发展性的道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互求关系的深入分析,提出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由原始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经之路;同时,构建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科学体系,对于学校教育的改革也将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侗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手段等方面受到巨大威胁和挑战的背景下,笔者结合侗族文化腹心地区——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3县的教育人类学田野考察分析,对侗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模式与策略、侗族文化的学校教育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不得不置身于"传统、现代、后现代"的文化共时格局中。这样的"共时"格局一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融合、创新的机会和途径,但另一方面也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产生碎化的影响。因此,本文指出在"共时"格局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坚持"民族的"、"本真的"文化根基上,积极吸收"现代"、"后现代"文化的优秀成分,在动态变迁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侗语中"鼓"称之为"Gungl"、"Jungl"或"Gungc",侗族"Guh Louc"称谓中并没有"鼓"的含义.虽有的侗族"鼓楼"确实"楼内置鼓",但绝非"楼必悬鼓".侗族"鼓楼"并非"因鼓而得名".将侗族"Dangc Wagx"(堂瓦)称为"鼓楼",是在汉族语言文字引入侗族地区之后才出现的,"鼓楼"这一称谓不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众多基层民族自治地方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习惯法的适用问题。甚至在基层人民法院,特别是派出法庭在解决纠纷中也往往会涉及到习惯法的司法适用问题。这种适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解构了国家的统一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如何在不违背中国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情况之下,寻求妥当解决途径,为"良性习惯法"在基层法院的司法适用寻找到合适的国家制度化路径,以达到"法"与"理"的有机统一,促进基层民族地区习惯法向国家法的归化,对于基层民族地区统一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是一个极富有现实性的课题。对“少数人”与“少数民族”的概念、少数民族权利的性质、少数民族权利的具体内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途径进行梳理,力求反映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研究概况,可以为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闽东的畲族占全国畲族的四分之一,相对闭塞的居住环境和长期固守的“内婚”习俗使畲语得以内部留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畲汉交流越发频繁,闽东畲语正逐步走向衰落。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畲语和畲文化,走出过去“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建立“村寨依托”模式下的畲语保护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民俗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实施本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词汇习得的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借助SAS统计软件,调查了一所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本科生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本科生较多运用认知策略学习词汇,而对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运用较少;(2)查词典策略的运用频率最高,而与人合作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文章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对我国民族院校的词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苗岭梁祝歌》就是在湘西、黔东北苗岭山寨传唱着的汉族题材的叙事长歌。它在体裁、人物刻画、语言及习俗方面独具民族特色。它在苗族地区的传播及变异有其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情境下,民俗的内容会有所变动,或被赋予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当前的"遗产运动"中,少数民族知识精英正努力剔除此前国家话语中对其相关民俗"迷信"与"色情"的"污名化"标签,并极力将之"净化"或改造成为一个"正面的"或"有意义的"论述与实践。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绕三灵"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探讨,认为如何在理论及现实层面上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民俗"遗产"的历史内容与其时代性及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必须用一个等式来表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本质特征,那么,它不是1+55=56,而是56=1。虽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一直有一道无形的"万里长城"分割出相对隔绝的两个世界,但这改变不了多民族人民相互依存、多民族文化相互习染、多民族文学相互纠缠的历史事实。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共同体已经形成,中国文学的发展现实逼迫我们对多民族文学互动交融发展的事实作出及时反应,因此,学理构建和观点更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