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曹禺的《日出》,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出走后堕落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恰好前后承接,互为文本,演绎了女性出走后,因经济原因受诱惑而堕落,在堕落中必然走向死亡的全过程,由此传达了两位作者对女性问题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2.
老舍、张爱玲对故事中的母性堕落蓝本、女性堕落心路历程、母女两代人生存命运的不同处理,使得《月牙儿》与《沉香屑·第一炉香》这两篇小说构成了文本阐释的某种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位作家在对女性堕落、人性畸变的成因进行探讨时,对社会性因素、人性因素的不同侧重和对文化因素不同层面的观照上。  相似文献   

3.
萧伯纳在剧本《芭芭拉少校》与《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清晰地表达了他的社会观。他憎恨贫穷,认为贫穷是罪恶之源,而社会是贫穷之根。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金钱是万能的。他痛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并认为英国在战争中同样也是非正义的。在访问苏联之后,他赞同暴力革命改造社会。他认为英国政府低能且无道德原则,资本家寡廉鲜耻,惟利是图。该文探索了萧伯纳的社会现在以上二部剧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丁玲、张爱玲深切体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贴近女性现实的生命状态书写妓女形象和卖淫问题,塑造出复杂暧昧、主流话语难以定义、规范的妓女形象。她们的创作既逸出了国家、民族、社会等宏大叙事话语之外,也颠覆、解构了男性作家所创造的妓女叙事模式和叙述话语,打破了高等妓女是个人品行堕落腐朽、底层妓女是无辜的牺牲品的两极分化式认知模式,转换叙述主体,改写男性的有关妓女生活愉悦/危险的话语内涵。  相似文献   

5.
萧伯纳十分关心妇女问题,他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维多利亚时期妇女为“家庭天使”的标准.《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剧作,在这部剧作中,萧伯纳成功地塑造了薇薇和华伦夫人两个女性形象:薇薇是个有主见、独立自尊的女性;华伦夫人也追求独立与自尊,虽然在许多读者的眼里是个“不道德”的女人,但她不过是一个力求生存的女性,是父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个受害者.  相似文献   

6.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小说通过讲述葛薇龙由一位清白、单纯的女孩子堕-;g~j一位高级交际花的沉沦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现代都市人在欲望的压力之下是如何一步步清醒地走向毁灭的。张爱玲通过描述葛薇龙的爱情悲剧向读者深刻地剖析了人性,尤其是人性中的弱点,不动声色但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8.
文章从潜意识分析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调,并以《留情》为例,指出张爱玲从一个全新角度体验人生,透视社会,并将精神分析手法在作品中加以借鉴和运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9.
笔者选取神话、人性、鬼气作为关键词,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进入张爱玲的文学视野。认为她的创作主要是以冷峻的写实手法消解神话、描摹人性,并擅长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令人不寒而栗的鬼气。张爱玲是个真正的人间本位主义者,无论是颠覆"神话"还是编织"鬼话",都是为了凸显出丰富、驳杂的人性,由此可见她对"人的文学"的坚守以及与"五四"文学传统之间隔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恋惊世骇俗,它既助推了张爱玲走向了创作事业的成功,同时也给张爱玲的后半生以及创作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阅读理论的研究发现,读者对作品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大。根据效应接受批评范式,读者是审美客体"隐匿"的创作主体。胡兰成通过《今生今世》将一个生活中独立的、世俗的、具有独特阅读视野和阅读体验的张爱玲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2.
电影剧本创作是张爱玲创作中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太太万岁》和《不了情》两部剧作看,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创作具有重视观众审美趣味、注重电影娱乐功能、体现普遍化的人文关怀等三个特点,从而使剧本呈现出鲜明的市场意识。这一创作意识对当代剧作家的电影剧本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1955年老舍受命翻译了萧伯纳的戏剧《苹果车》,朱光潜对译稿的校审意见认为老舍翻译有的地方灵活,有的地方直译相当突出,等等。老舍应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萧伯纳剧本独特性所至;语言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老舍巧妙地将赞助人要求的翻译"语言的阶级性",转化为语言中包含着阶级的特定要求,从而使翻译成为两种语言的互补与互动;老舍把翻译当成潜在创作,在他的创作受到种种限制时期,企图借翻译引进戏剧新文体,促进汉语和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同时,分析了朱光潜对老舍译文评价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17.
在张爱玲小说《色·戒》中,暗杀易先生的目标及行动并不存在,因为文本上不见一字可以表明相关人物怀有这一目标,并采取了相应行动,而许多迹象却都能显示他们的目标及行动与之相悖,可以说它是作者着意采取间接、含混、映衬等描写手法所营造的一种幻像。这种幻像虽非实有,却推动、组织了整篇故事,因此可用希区柯克提出的麦格芬一词称之。然而这个麦格芬与只是发动情节而不具任何含义的希区柯克式麦格芬有所区别,因为其作为一种蕴藉着形而上质的审美意象,呈现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张爱玲《传奇》里有代表性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留情》入手,就张爱玲在这些作品中赋予的悲剧意识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她的作品中蕴涵着浓郁的悲剧意识:《留情》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见出这种意识的;《倾城之恋》则主要是在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交叉点上显示男女主人公的遭际所暗含的悲剧意义;《金锁记》则更以社会学、伦理学甚至精神分析学的立体视角,用仿佛免疫处理的文字,来发挥小说的悲剧意识,由于文字上异乎寻常的冷色调和在这些文字下滚烫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小说的审美意味变得更加醇正而深厚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团圆》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其逝世多年后终于出版;同时,作为张爱玲的遗作,也成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张爱玲的宝贵资料。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娴熟地运用模糊、断裂的叙事时间模式,加以多重身份的叙事者角度及特有的张氏细节语言等,为读者展现主人公盛九莉对于自己30年人生的回忆,特别是和邵之雍之间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正因为作者精心设置的叙事模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家传递出的痛感,正如张爱玲本人所强调的,《小团圆》是在四面楚歌中的回忆。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叙事模式,使得张爱玲的艺术风格更加老练、沉稳,是岁月的积淀和人生阅历使得张迷们对于其作品更加地欲罢不能,又掀起一股张爱玲热。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