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苦恼意识是源自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概念。由于自我意识的一分为二,处在同一自我意识内的双方能够为彼此所意识到却无法统一,强烈的分裂导致苦恼意识。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这与当代中国所处的改革转型期有诸多相似之处。黑格尔试图解决的苦恼意识问题,同时也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它成为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忧虑。苦恼,不仅仅是认知问题,同时也是价值问题,故这一问题也是价值论的问题域。而自我评价活动正是出于对自我意识的自觉,进而达到自我意识中分裂的弥合。而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对善的价值追求,也抵抗了苦恼的困境。基于此,自我评价活动为苦恼意识的摆脱提供了一条可能出路,也为当代转型期中国个体所面临的困惑给出自我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研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重点分析,以探讨自我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具体而言,依据黑格尔对自我概念的阐发逻辑,本文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简化为如下三个命题:自我意识就是意识,自我意识即真理,自我意识是自我确认.这一个过程既然是意识作为精神现象的展开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逐渐摆脱主客体的直接对立,进入到以意识自身为对象的内在完善过程和形成主体间性的过程.经过如此演化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我意识完善的状态,进入了理性的境界.自我意识剩下的任务就是外化,以及在更高阶段的理性的实现过程,即绝对理性.本文认为,虽然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占有绝对崇高的地位,但自我意识的结构及其理论缺陷也预示了以自我意识为代表的理性哲学具有的脆弱性特征,它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自欺结构,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最后,本文试图指出,黑格尔过分夸大了自我意识的能力,而对自我意识形成的复杂性却考虑不够,这为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以及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后现代哲学正是从理性的脆弱性入手,进而演化为一场反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后现代运动.  相似文献   

3.
人有追求精神需要的本性,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形成及其运动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规律,它是抽象的前主观意识一分为二或树立对立面,在扬弃异化的过程中重建自我意识同一性。前意识构成精神运动的逻辑起点,精神运动体现为意识的异化和克服异化、并回复到自身,自我意识上升为理性就形成了精神,精神转向实体阶段仍依循否定之否定轨迹重新占有对象上升为绝对精神。黑格尔思辨下的精神运动完全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论域,但其辩证法思想具有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承认的历程开始于自我意识之间的生死斗争,这种斗争导致自我意识分化为主动的意识与依附的意识,即主人和奴...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认为,在市民社会中,自我意识的无限反思和普遍形式的极端分化,造成意识的分裂和精神状态的瓦解。艺术的任务就是弥补分裂,通过"诗"与"散文"的辩证想象,达到艺术的和解。"艺术的和解"与"艺术的解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阐释这一理论,无疑具有它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1):92-96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所有著作中最具独创性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整个《精神现象学》研究的就是精神的发展史。它的逻辑进程首先是从意识出发,进而过渡到自我意识,最后通达理性。因此由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过渡便是其中一个具有非常关键和基础性的环节。然而,在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过渡过程中,无论是在感性确定性阶段,还是在知觉阶段,抑或是在知性阶段,都处处彰显着矛盾,但也正是由于矛盾的推动才使得意识得以进一步辩证发展并走向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康德的二元论批判哲学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思辩统一哲学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 ,呈现五种形式 :康德的主体是“纯统觉” ,它是产生我思的“自我意识” ,它是先验的 ,但却是一切经验意识的前提和条件 ,这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可分 ;费希特力图证明康德的“先验自我”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谢林使“自我意识”变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实体 ,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使这个绝对精神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具有类本质的普遍性的人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的结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黑格尔在1830年版《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先验哲学传统的非对象性自我意识模型,即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感觉。非对象性的自我意识究竟何以可能?黑格尔指出,一种非对象性自我意识必然要成为一种作为自我感觉的意向相关性意识,即一种能够刻画原初经验的自主结构。但是黑格尔的自我感觉理论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困难,这一困难必须要通过引入布伦塔诺后期的内知觉理论的相关资源才能得到修正。这种修正后的自我感觉理论将成为一种基础性的被动发生模式,并有可能展现一种全新的基础性自我意识理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熟知非真知”,这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圆圈式思想,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人们所熟悉、却并不真正了解的黑格尔哲学思想。一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是明确而系统地阐发圆圈式思想的第一人。《精神现象学》——这部使黑格尔成为黑格尔的重要著作,同样也是其圆圈式思想的源头。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规定为关于意识发展史的科学,即绝对精神从最低级意识现象,到“科学的概念”的发展过程的科学。在《精神现象学》正文中,直接论及发展的圆圈式的地方有近十处之多,其中最精采的一段如下:“内容——而内容就是精神——自在地就是实体,因而也就是意识的对象。但是,这个本身即是精神的实体,就是它变成它自在地是那个东西的过程;而且只有作为自己回复到自己的变化过程,精神自身才真正是精神。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它表明在这个阶段上,自我意识之间处于一种依赖关系而非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一点构成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的独特之处,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是杰弗里·哈特曼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条潜在脉络。"自我意识"首先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范畴的继承和吸收,同时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了黑格尔对于概念统一性的坚持,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概念范畴进行整合与开创,既是对现代性概念的突破与解构,也是对解构主义精神的反省与补充。自我意识不但是哈特曼文学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同时也是哈特曼进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因此最能彰显哈特曼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把自我意识从自己本身转化到自己的对方,并在对方中保持与自身同一,在对方中反映自身又从对方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为"中介"。他认为不经过中介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停留在自己的绝对方面,都必须通过"中介"转化到对方又回复到自身,形成一个发展了的自我。他把美的实现也看作这样一个过程,看作"中介"的运动。美的理念、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以及美学的必要,这整个美学体系的建构,这各环节的否定,扬弃、建立,都是建立在"中介"运动上的。自我意识外化即意识运动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它颠倒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但是它却包含有极重要的辩证因素,那就是黑格尔从"过程""中介"来把握一切。马克思的"客观化"是扬弃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外化"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客观化的过程就是人在改造对象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发展人的美感的过程,客观化的美学思想,是真正科学的美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在黑格尔看来,这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内在本质,是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客观思想”或“客观概念”。“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了的本质。”然而对于绝对观念是怎样领先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这一理论,人们却有着不同理解,因而构成了近年来黑格尔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内观"之书,它探讨的是事物向意识呈现的方式,即意识的诸形态.而意识的真理性是自我意识,一切意识必然都是自我意识,所以也可以说,这部书讨论的是自我意识的诸形态.严格来讲,这个内观的过程是在《精神现象学》(上卷)完成的,所以我们在讨论自我意识诸形态时,只限定在主观精神阶段,从"意识"(包括感性、知觉与知性)开始,经过"自我意识",到"理性"为止.  相似文献   

17.
《精神现象学》中论及的"观察的理性"明显影射理性在近代科学中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理性"在进行"观察"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意图何在,它以为自己在客观地研究物之为物的本质,但它实际所做的事情只是用自己的概念占有自然,只是将自身当作直接存在着的物来寻找。这种意图在"观察的理性"的最后经验中表露无遗:"精神之存在是一块骨头"。然而,在黑格尔的时代,"观察的理性"其实还没有将自己充分展现出来,所以黑格尔并没有真正看到它的最后形态。但根据黑格尔的诊断,这种理性最后一定会将自己表达为直接的物,而他在"头盖骨相学"中看到了这种倾向,因为在这门"学问"中,精神被视为与物直接等同。然而,"观察的理性"的最后经验或许并非"头盖骨相学",而恰恰就是现代技术,因为当前这个时代正热衷于将精神表达为物。  相似文献   

18.
道德通向宗教的逻辑过程分别体现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康德式是道德"导致"宗教,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至善之实现需要以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为公设;黑格尔式是道德"走向"宗教,在精神的辩证运动中,道德环节良心之内在缺陷的克服不可避免地需要走向宗教,从自身确定性的精神走向精神的自我意识。他们都以理性哲学的方式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信仰。据此提出"道德之后"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并反观中国道德哲学体系,儒道两家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天人合一与回归"道"的原初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对感性问题做了非常独特的处理。与康德从一种抽象的意识入手不同,黑格尔着眼于现实的感性意识,认为现实的感性意识不是一个抽象的意识结构,而是一种朴素的存在观,即它确信直接性对象的存在。而感性确定性的辩证法自身表明,这只不过是一种偏见,任何存在都是包含中介的普遍者。以此,黑格尔否定了康德关于直接被给予性的提法,从而避免了陷入自在之物的泥潭。  相似文献   

20.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来讲,Bildung概念具有普遍、一般的意义。作为一种教化哲学,康德哲学以寻求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为其目标。黑格尔深受康德影响,他的精神哲学也追求普遍必然性。然而,康德的教化是指向绝对命令的,黑格尔的教化指向绝对精神。在黑格尔那里,主客观精神相互异化,绝对精神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完全统一。正是在主客观精神的相互异化中,绝对精神完成了教化。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他们的教化都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伽达默尔使教化超出了方法论概念所设置的界限。虽然伽达默尔的教化深受黑格尔影响,但实际上,伽达默尔在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基础上,沿着海德格尔开辟的本体诠释路径,使教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在此基础上,罗蒂将哲学划分为系统哲学与教化哲学。在他看来,伽达默尔以前的哲学是系统哲学,真正的教化哲学不必承认真理的存在,也不以追求普遍必然性为目标,"谈话"才是哲学发展的方式。这实际上反映出,自海德格尔以来,在哲学研究对象中"人"主体性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