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系问题是罗素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不同时期罗素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阐释。罗素将关系视为世界的基本元素。在其理论的不同时期,关系联结的最终对象有所不同,包括项、殊体和共相、事件或性质。罗素坚持关系不可还原,认为关系命题和主谓命题是两类命题,主谓命题里的谓述是一种伪关系。  相似文献   

2.
同一性是哲学讨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同一性的不同认识中,共相的同一易于导致含混,而观念的同一陷于主观,因此同一指个体的同一.莱布尼茨将个体的同一与性质联系起来讨论,对弗雷格、罗素、蒯因、克里普克等人的同一性理论具有深刻影响.同一性既涉及所指,又涉及涵义,与指称理论密切相关,是关于个体自身同一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3.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取消了摹状词的指称功能,只保留专名的指称功能,由此罗素从柏拉图和梅农的共相实在论转向殊相实在论.在罗素把亲知作为专名的重要特征之后,他把普通专名当作缩略的摹状词,只保留自我中心指示词的专名地位,并由此转向主观经验论甚至唯我论.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学派的立场出发,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从而坚守殊相实在论的阵地.蒯因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由此进入多元实在论.  相似文献   

4.
怀疑精神     
罗素的书对“五四”那代人有很大的影响。曹聚仁著书时,就很自觉地引用过他的观点,赞佩的地方殊多。中国的自由色彩较浓的人,差不多都喜欢这个英国人,觉得其精神的颠覆力,非常人可以及之。张中行一生坚持怀疑主义立场,我疑心就是受了罗素的暗示,后业的王小波等人,也沿着罗素的思路走,写出了诸多骇世惊俗的文章。中国的读书人,大凡进入罗素世界的人,都有一点自省的态度,至少说话时,知道自己的限度,文词不那么自恋的。曹聚仁在《禁欲与反禁欲》一文中说:英国哲学家罗素告诉我:我们有些精神上的苦痛,都是根源于他小时6岁以前由母亲或保姆所教的…  相似文献   

5.
罗素伦理思想具有三个基本方面:人性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理想;罗素伦理学是建立在冲动说、愿望说和两重本性说基础之上的,在伦理学上罗素坚持的是一种情感主义和主观价值论的观点,其基本原则就是情感;对人的现实命运罗素也寄予极大的关切,他所建构的伦理学的价值理想是:让世界充满爱。由于罗素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他的价值理想时时在现实中碰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了陈寅恪和贺麟对儒家纲纪学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首先,本文对余英时关于陈寅恪与儒家伦理之间关系的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他没有正确理解陈寅恪借助柏拉图主义所表明的在儒家纲纪学说上的立场;其次,本文分析了陈寅恪和贺麟的“纲常理念说”,判别了二者的异同,并进一步梳理了贺麟对儒家“三纲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的思路,指出其阐释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现代西方享有盛名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罗素的国家学说,对当代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用科学的态度对它作一系统的剖析,是很有必要的。一罗素国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原子主义和人性论“冲动说”。在罗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对程朱理学的阐释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的汉学立场与宋学相对,革命家的启蒙思想则具反理学倾向,再加上他的佛学、庄学修养,以及对中国道德现状的不同认识,从而形成了对程朱理学别具特色的诠释。他中年以后调和汉宋的学术倾向、对二程学说的历史评说、对朱熹与新思潮关系的阐释,都是以前关注较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程朱理学和章太炎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早在160年前,马克思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并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等。而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国情,就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动力、前途,区分了敌、我、友,树立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解决中国现实社会实践问题的光辉典范。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分析比较马克思、毛泽东关于阶级学说的思想,无疑对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处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专名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克里普克否认专名有涵义与罗素认为专名有涵义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其实不然。克里普克与罗素之所以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是因为他们讨论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侧重面不同。罗素侧重于讨论专名的语用涵义,即立足于现实世界这个语境中专名的涵义;克里普克则从可能世界这个角度,否认专名有涵义,他是从语义方面来否定专名涵义的。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在其形而上学的《新理学》中,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实际”和“真际”的逐层分析,创立了他的“共相说”。根据其共相理论,他从文化类型的角度,对中西文化的特质和差异作了较为全面而科学的阐释。他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文化之争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先进文化给以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因此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共相理论及其中西文化观,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舍勒的现象学价值论与形式主义伦理学的关系入手,分别从价值的存在方式、价值偏好以及价值的相对性批判和伦理变更的历史相对性等多重角度集中展示了其价值质性和级序的非相对主义性质,从中可以看出舍勒在这一问题上的客观主义和绝对主义立场,这是本文的第一个要点.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一立场的内在含义和深层基础,本文又分别讨论了舍勒关于人的本质的特定解释和他对人格概念的现象学规定,以及他的人格主义主张,并从中引出了价值的个体主义原则,这是本文的第二个要点.最后,结合相关理论,以对个体主义和伦理相对主义的评价结束全文.  相似文献   

13.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21,(2):131-140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不断体味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言语行为,对社会产生道德效应,修复人类生存处境。因此,文学成为了在言语行为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事件,而道德性是构成文学共相的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道德意义在此具有关键作用。伊格尔顿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怜悯”与“恐惧”的悲剧观念,但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德性,认为应该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揭示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呈现,具有互惠性。基于此,伊格尔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悲剧的伦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本质问题,在2012 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他借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共相”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这个宏大问题,并由此对文学进行了一种“反本质主义”式的“本质主义”界定.在他看来,关于文学的本质主义界说和反本质主义界说之所以同时存在,是因为人们各自站在实在论和唯名论的立场上去理解文学:非要为文学找本质、下定义,是一种极端实在论的观点;而非要认为文学没有本质,则是一种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罗素和詹姆士是两位富有影响的现代哲学家,他们二人之间有过激烈的思想交锋。罗素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和现代分析哲学的立场出发,率先对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尤其是其真理观发起了猛烈的批判,直陈其理论缺陷和实践危害。詹姆士则对罗素用来探讨哲学问题的逻辑分析方法持坚定的排斥态度,认为它过于抽象和空洞,无以发挥实际作用。不过,罗素接受了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二人之间的思想交锋反映出新兴的实用主义思潮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之间微妙的关系,对现代英美哲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探讨和研究波普尔科学哲学的时候,对他学说中的积极因素作了比较多的挖掘和肯定,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以为,对波普尔学说的评判还不够全面。尽管大家也看到了他学说中的不足之处,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反辩证主义的基本立场,没有联系他这一基本立场来分析他的学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点粗浅的分析。片面性、走极端是否证主义的最大缺陷否证主义是波普尔认识论的灵魂及根本方法。波普尔首先在现代科学革命的潮流中抓住了可否证性这个概念,以此为标准来解决科学的真伪即分界问题,他确信“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科学的哲学上许多基本问题的关键。”①其次,通过否证原则解决了归纳问题,提出了反归纳主义的观点,以他的“检验的演绎法理论”作为直接对立面,把科学定义为猜测与反驳。再次,他从否证主义出发的认识论必然引出“世界3”的理论,因为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经量部的种子熏习学说。为了在过未无体的时间预设下来说明业果的关联、烦恼的潜存等问题,经量部首创了种习学说。而有部则立足于三世实有的基本立场,主要从种子的假实问题、种现熏生的异时因果问题、种子引生异熟果与等流果的差异性问题、初念无漏的生起问题等四个方面,对经部的种习学说予以了多方驳难。唯识学的种习学说,正是在充分吸收了有部相关论难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材料,从罗素的人生体验看他的哲学变化,大致可以划分罗素理性与激情关系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理性与激情的融合,中期的理性与激情的貌合神离,晚期的理性服从激情.罗素1920-1921年访华是他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理性和激情关系此时完成了从融合到貌合神离的转变.罗素在北大的课堂笔记反映出他的中期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培根形式学说的提出,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形式理论的继承和批判,又受到近代自然科学中规律观念的影响。培根并没有拘执于传统的共相观,而是把形式看作是性质之间的本质关系,看作是物体的构成规律和运动规律。培根形式不仅是形而上学对象,而且还是认识对象,由此,培根在知识论上创立了经验主义归纳法,在实践学上剥离出自由概念中的知识因素和活动意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研究的语言转向——以分析哲学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揭示了本体论和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能把什么当作存在的与我们在生活形式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关。笼罩在有关存在之为存在的传统学说上的层层迷雾被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逊、蒯因等分析哲学家逐渐驱散,本文回顾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途径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