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3,(2):138-146
中国女性传统发生深刘变化与中国文明进程中的“西潮”、“西语”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女性传统渐次变化的结果,百年进程中的女性文学史书写经历了“五四”前后、“三四十年代”、“建国十七年”、“八九十年代”与“新世纪十年”五个阶段,女性文学史现也从男性史家的男女平权观、女性才德现,逐渐过渡为女性史家强调现代人文精神与女性主体意识.在对女性主义思潮的引进与反省中,新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史书写承前启后,逐渐淡化性别批判强度,转向对女性情感书写策略和自我存在意识的探讨.在中国文明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女性文学史写作越来越走向细密化与纵深化,文学史家所期待的既注重性别平等、也注重性别差异与和谐的性别诗学建构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作为"五四"的产儿,庐隐的一生充满迂回曲折的动人故事。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传统社会过渡到五四新时代的知识女性之一。身为时代的新女性,庐隐在其作品中刻划与思考了女性的各种困境。在她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庐隐特别喜爱书写患病了的女性身体及其相关的各种内心/精神面貌。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女性、表现丰富的身体书写,涉及许多隐喻,在书写与文本的诠释上提供很多阅读空间。庐隐的女性病体铭刻,可以说构成"五四"女性文学中最凄厉惨痛的、也是最值得重视的身体书写现象与女性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下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4.
冯永朝 《阴山学刊》2009,22(2):18-2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情味,书写着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到精神存在均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歧视、侮辱和摧残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历史和命运,展示了她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所遭遇的痛苦不幸,所付出的惨重的身心代价。  相似文献   

5.
王玮 《南方论刊》2008,(1):86-88
林白的小说可以说是纯粹的女性小说文本。她用大胆细腻的笔触,着重描写了女性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成长过程,营造了一个又一个隐秘幽深的女性世界。而作家对“姐妹情谊”的书写是她所描绘的女性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种边缘化的女同性爱题材在女性文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萧红笔下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以她清新明丽、细致沉郁的笔锋 ,展现出苦难中的女性心灵中的哀怨、痛苦和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给中国新文学史的画廊留下了“萧红式”的妇女群象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对女性的关注建立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她的女性主体理想不是以取消男女性别差异为前提,而是在两性和谐共处的基点上获得各自自由。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主体表达既不符合主流文学,又与她本人的女性主体理想存在落差。这种"矛盾化"的女性主体书写,因根植于现实基础,富于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从而避免了虚幻的空洞论述,显得真切深刻。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以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从男性本位文化中崛起。中国近现代女性作家对社会生活以及女性本身进行初步的探索和书写,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世界,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缺席”状态,他们成为小说中展示女性命运的映衬之物。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不完全”父权家庭和“象征性”消失的夫权家庭中的男性形象,凸现出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和历史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书写"恶魔"般母亲、审视丑陋母爱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另类现象。此类现象体现在许多女性作家特别是女性意识更为自觉的张爱玲的创作文本中,构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审视这一"反母爱"主题,可以发现其蕴有丰富的社会、人性、历史内涵和提升女性文学价值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2.
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男权文化中,李清照却能“红颜不让须眉”,她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气质,敏锐的审美感受和超群的艺术才华,以一位女性作家特有的创作心理、创作视角和创作笔触,在词中唱出了一位杰出女性的心灵之歌,形成了极富女性特征的“易安体”,从而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婉约词宗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是中国新文学中有重要影响的文学观念之一,但是这一观念在历来的文学史著中并未得到充分客观的呈现.考察60余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可以发现这些文学史著作所采取的阶级话语、人民话语或者多元话语等论述话语与周作人“人的文学”观本身蕴含的“人的话语”、“国民话语”和“启蒙话语”等文本话语总是存在错位.正是在这样一种话语“错位”之中,可以洞见到有争议人物及其观念在文学史撰写中的书写状态,这也体现了文学/文化研究在众多偏颇叙述中整合最佳理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陈智慧 《云梦学刊》2005,26(2):84-86
是“莎菲”“震惊了文坛”奠定了丁玲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莎菲”的魅力源自其作为主体的女人而包蕴的自我意识的独立张扬,性别意识的幽微精妙和作为自主的人对本能意识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同;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确立决定了莎菲形象的独立,卓异,而这特立、卓异的形象开启了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个性化、复杂化、性别化的性格塑造,为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提供了一种开拓性的借鉴,引导女性文学走向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冲破“性爱禁区”的重要作品。这样的认识,一直影响到文学史对她的书写。通过细读办法,可以深入到小说内部,发现另外一些文本效果,同时也对作者当时隐秘的创作意图做出新的解释。显而易见,单纯的批评视角已不足以揭示80年代小说多元化的生产机制了,因为除了“纯文学”的因素外,大众文化也在进军小说的领域,成为其构思和谋篇构局的复杂语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寡母”形象贯穿了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女性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妇女问题便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议题,鲁迅先生就曾疾呼受封建压迫的女性是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寡母”一般是妇女中较为弱势的群体,目前学界对“寡母”形象的研究较多,对“寡母”文学形象进行剖析不仅符合关注妇女问题的文化语境,还包含着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本文梳理了学界对国内“寡母”形象的研究,旨在通过文学世界关切“寡母”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7.
杨彬  艾乐 《江汉论坛》2024,(2):78-82
新时代以来,叶梅的创作发生了较为鲜明的转向,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文体上,叶梅由以小说创作为主转向以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创作为主。在内容上,叶梅跳脱女性受压迫—女性意识觉醒—走向反抗之路的叙事套路,转而书写勇担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女性,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她的生态文学创作由自发转向自觉,用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进行生态书写,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由书写土家山寨小故事到书写中国大故事,以文学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型,展示了一个中国土家族女作家的创作新历程,也展示了一个中国作家将创作生命融入祖国、融入时代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8.
茅盾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大致经历了从“旧女性——新女性——时代女性——都市女性”的艺术探索过程,最终在塑造都市女性时达到了女性书写的理想境界。其形象内质趋于丰厚,叙述方式臻于老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都市女性书写特质,为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陈染凭借个体生命的体验,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残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一个个因生命"残缺"而孤独、幽闭、叛逆的女性形象.这种生命"残缺"意识与女性意识、孤独意识紧密相连,她试图通过女性写作实现女性自我的确认,在孤独之中追寻灵魂的完整,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虽然,她的小说因为性别的强调而突出了孤独,丧失了完整的生活空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女性生命"残缺"的执著抒写,使她实现了对"残缺"的认同与自我的承担,实现了女性灵魂的飞翔.她笔下的"残缺"也因此化作一种苍凉、旷远、永恒的美.  相似文献   

20.
阿蕾的小说被称为“族女性系列小说”[1],确切些说是族悲剧女性系列小说,思想上、艺术上均有研究的价值。主题的悲剧由盛中国作家历来关注、同情自己民族妇女的命运,这只要提一下鲁迅笔下的单四嫂子、祥林嫂、何姑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萧萧、三三这些悲剧女主人公的名字就足够了。阿蕾“崇拜鲁迅、沈从文””’,她对自己的民族──族妇女的命运也十分同情、关注,几乎把焦点全部对准她们的恋爱、婚姻、家庭悲剧。试看:《根与花》。写拉玛奶奶格守男尊女卑的古训古制,即使三个儿媳都把她当牛马,谁也不愿意供养她,她都要呆在他们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