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一个新视角,经过一番热炒登上了众多国家媒体的显要位置。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界有关"中国模式"之争又掀热浪,对"中国模式"概念、内涵、特点、精神实质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各具特色的归纳总结不一而足。关注"中国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建构与中国发展道路相适应的、且能够和西方沟通的语境是当务之急。冷静看问题、热心谋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模式"的初始性,其理论上有待完善,实践上具有脆弱性,尚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2.
刘建平 《阴山学刊》2007,20(1):114-118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著名美国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的著作《治理中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这本书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问题研究的水平。本书无论从方法论、资料运用,还是分析角度上看,都对我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了写作本书,李侃如在中国跑了很多地方,访问了上至政治局委员,下至普通民众,最后完成本书。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本书是"在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论述当代中国的教科书"。1月18日,本刊特约记者张弘在京对李侃如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也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个学术主旨.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前提是"解读"而非"解构".回到马克思,建构中国马克思学,必须对意识形态问题与科学问题有清醒的意识,自觉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实现马克思"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借鉴西方马克思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些学者所说的诸如美学的"失语症"、中国无美学以及中国美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美学的"西化"和"本土化"话语权问题上。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把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思想学术资源进行融合建构起中国美学的一种新理论,其在当下的背景下具有从理论层面和对话层面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田辉 《晋阳学刊》2011,(6):67-69,75
我们在辩证法研究中之所以出现种种困惑,就在于没有从范式的高度去看待东西方的研究成果。东西方学者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范式":研究马恩辩证法之间关系"的范式和"关注辩证法应用"的范式。这两种范式的形成,既与东西方学者的研究方式有关,又与西方人重视"正的方法",中国人重视"负的方法"等文化传统相联系。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时,态度要非常慎重,要注意现成结论背后的研究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任剑涛 《文史哲》2022,(5):5-16+165
一直以来,现代知识体系之“中国议题”,与中国学术界的关联程度相对有限。无论是从关于“中国”的基本概念、主要命题与大致结论来看,还是从对于中国研究作出的基本贡献、杰出学者层级以及研究范式观察,现代知识体系的中国议题设置,都与西方国家和西方学者存在紧密的联系。这是在中国国家处境发生结构性改变的情境下,中国学者亟欲改变的状况。此种改变之尝试,既需要中国学者坦然面对现代知识体系的中国议题主要由西方学者设定的既成事实,也需要对于现代知识建构共识之前提条件的依循,更需要在可公度性的知识准则规训下之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检验。之于中国学界,有贡献于现代知识体系的中国议题设置是一个既定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路,实非坦途。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中国向西方求知识、求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但全球化概念的背后存在着发源于西方学术的庞大理论群,而西方的理论是西方学者从他们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处境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在他们的利益取向上提出的。中国学者应当保持敏锐的中国问题意识,研究全球化在中国的发生史和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史。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自己的利益判断和思想方向实行改革、推进开放,才能以共同体的力量参与新时代的全球化竞争,而避免文化主体缺损的被"全球化"或后殖民化。  相似文献   

9.
白燕妮 《理论界》2013,(10):94-96
德性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主要类型,正在经历一种复兴.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都试图在德性伦理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一定的突破.中国学者的德性伦理研究侧重于告诉我们德性是什么;西方德性伦理学尤其是以麦金泰尔、菲利普福特为代表的伦理学家则力求建构德性伦理,旨在告诉我们德性伦理学的特点是什么,中西学者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实质上殊途同归.本文选取了中国德性伦理研究权威高国希教授《德性的结构》以及西方德性伦理学代表人物菲利普福特〈Virtues and Vices〉,最终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德性伦理学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形态,即建构德性伦理.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欧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方式的破产以及金钱挟持民主政治的残畸,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成为人类社会大势所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大国崛起、争取全球治理规则话语主动权创造了历史机遇。当前中国话语权建构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进行话语权遏制;二是中国话语体系自身存在不足,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本土话语的缺失,甚至服务于西方话语传播以及增强西方话语霸权。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基本途径包括:一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权内容;二是通过增强国家硬实力来提升软实力;三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研究;四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回应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五是建立平等对话交流的中国话语权;六是建构中国话语权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略论西方美育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和思想理论的建构与西方美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联。现代中国美育的概念形式,大多是在译介和传播西方学人如鲍姆嘉通、康德和席勒诸人的美学等现代知识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代学者张君劢、沈建平在全面介绍并评述西方美育定义及其派系状态的过程中,对现代中国美育整体形式建构及其知识学之分类研究作出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2.
佘国秀 《天府新论》2018,(4):129-138
20世纪西方汉学家和艺术史家运用现代性知识话语,全面建构中国艺术史。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文人画“情有独钟”。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中涵盖人物、山水、花鸟题材的独特绘画门类,因其“出位之思”、画家身份界定、画作构成要素、诗意追求、情感表现等因素而备受青睐,成为西方艺术史界广泛认同的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代表。西方现代知识性话语对文人画的擢升与标举,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传统与西方现代学术规则、话语方式的表层通约性。西方学者在建构中国艺术史的过程中,解构与建构并存,湮没与擢升共现,“立”与“破”同在。被称为“心画”和“心印”的文人画,游弋于绘画和文学的区间,携带了浓厚的现代性气息,符合西方艺术由模仿再现走向直觉表现,西方艺术史撰写由对视觉艺术的语词性再创造走向分析、阐释的主流话语模式与学术规则。文人画的标出性特征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密切相关,是西方学者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一个“他者”注脚。  相似文献   

13.
李智 《东南学术》2006,48(4):63-67
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界,伴随着社会学的转向,建构主义成为了继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之后的显学。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国际社会的文化建构、对国家行为体的文化建构与对国家行为体的社会建构———实现国际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完整建构。建构主义方法为国际文化及其所建构的国际政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有学者宣称:中国没有"社会"。这是一种民粹主义观点。中国不但有社会,而且有世界上发育最完备、组织化程度最高的社会。最根本的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社会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消费者响应的视角,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认知、与消费者响应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等研究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未来研究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民主国家的建构,很多是从税收法定、公共预算开始的,但中国预算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印证这一点。财政社会学者从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出发,向世人阐释了税收制度、财政制度对于国家建构的决定性意义,但后起国家的发展常识告诉我们:只有一个现代国家建构的完成,现代意义的财政预算制度才是可行的。我国学者目前在财政预算与国家建构和国家建设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均展开了研究,其成绩与困惑值得我们深刻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加快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引起高度重视;强化社会责任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需要遵守国际准则与国际协定,这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目前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邢婷婷 《理论界》2013,(9):66-69
本文是关于中国宗教与近代以来社会变迁诸研究的文献回顾。试图通过梳理学者们对宗教与市民社会、世俗化问题、国家-宗教关系、合法性的建构、个体精神生活等问题的研究,来厘清以往在该问题研究上的问题意识、分析范式、研究方法、理论贡献等,以此来寻找中国经验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切入点,并为今后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新研究做一可资探讨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9.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07,(3):102-107
叶嘉莹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其出发点是因为看到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的青年学者在诠释中国古诗时往往出现偏误,她觉得有责任做纠偏工作。而在实际评说中国古诗的过程中,她感到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非常有必要,它有助于对中国古诗的深入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具体阐释分析上,她自己即以比较现代的观点阐释了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的诗作及其特征,同时又提出了运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继毛泽东伦理思想发展形态之后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创新,在学科发展与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伦理思想演进与理论体系建设、伦理秩序建构与实践指导、理论形态发展与研究范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创新面临的民主政治"伦理瓶颈"、贫富分化与核心价值认同、社会伦理整合、西方价值强势与伦理话语权"西强我弱"、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倡导的国际认同和"伦理信任"等五大挑战,更好地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